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弱势群体论文,农民工论文,启示论文,子女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1)02-0086-04
美国公立学校为每个孩子敞开了教育的大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黑人、移民、少数民族和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在分享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机会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美国社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
本文所说的“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并不是指单一的教育项目或做法,而是指具有共同价值理念取向的不同项目、实践的综合体。纵观美国教育领域有关弱势群体教育计划,影响力较大且效果显著的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为美国而教”计划
199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温迪·卡普为了实现“招募热心教育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贫困、边远地区和城市的薄弱学校任教两年,以弥补优质师资不足带来的差距”的想法,在美孚石油公司的资助下,成立了“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简称TFA)机构。当年,来自100多所大学的2,500名大学生申请加入该计划,6个学区同意这些毕业生到学校任教。计划开展19年来(2009年数据),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加入温迪的团队,服务范围扩展到美国26个条件最艰苦的学区。[1]“为美国而教”计划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更在于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优秀教师,并同时肩负消除美国教育不公平的使命。从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角度来看,TFA计划的成功在于:1.选择优秀的师资服务贫困学区。制约美国贫困学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在于师资的“量少质差”。为了缓解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支持师资和教育设施状况落后的地区,TFA机构对志愿者的遴选十分严格,从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到学科背景再到教育技能都严格把关,力求最大程度发挥名校学生的优势。据“为美国而教”项目网站公布的数据,2005年有1.7万人申请加入“为美国而教”,大部分来自名牌大学,仅耶鲁大学就有12%的毕业生提交了申请。2007年,18,000名申请者竞争2,900个名额。同年,该团队被评为最受美国毕业生欢迎的十大雇主之一。[2]2.另辟蹊径的教师培养模式。绝大多数“为美国而教”的教师没有接受传统的教师教育,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他们只接受了为期5周的高强度训练和2周的地方实习。但是正是这些速成的教师却为课堂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哈里斯通过研究发现,像教学这样的复杂技能职业,认知能力是从业者效能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招募学习成绩拔尖的大学毕业生到教育薄弱地区,非传统的教师培训与认证方案也会成功。[3]一项独立调查显示,到薄弱学校支教的大学毕业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他们所教学生的数学、阅读成绩高于或近似于其他教师所教的学生。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反映,支教教师为学校带来了“显著的正面影响”,90%的校长认为他们至少与其他新教师同样出色。[4]
(二)“流动教育计划”
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并于1966年建立了“流动教育计划”(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简称MEP)。经过40多年的努力,该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国MEP是由联邦提供财政资助,州负责实施,针对流动儿童实施的正规学校教育以外的非正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确保所有流动儿童能成功获得标准的高中文凭或高中学历鉴定,作为他们今后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高层次的学习及工作的提前准备。MEP在运行过程中,有三个亮点:1.志愿教职工的招聘。MEP的教职工是以招聘的方式、由政府运用MEP基金的一部分在各州雇佣,这些教职工可以兼职或季节性地参加此项工作,他们一般是志愿者,虽然薪酬比较低,但社会地位却很高。受雇教职工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流动家庭及流动儿童,并对他们的需求抱有同情心。从走访社区寻找辍学的流动儿童到全方位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和教育,他们都是MEP计划的主力。2.非正规教育的介入。MEP会针对流动儿童的特别需求,提供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非正规服务,包括教育服务、卫生保健服务、交通服务、个别家访、团队咨询以及私人家庭教师服务等。对于这些服务项目,都会由教师团队利用学期之后或周末的时间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提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MEP中的暑期学习活动:MEP会在每两个学年之间的暑期为流动儿童提供辅导活动,暑期学习活动进行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补旧”和“授新”两个方面,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流动儿童因为中途辍学而错过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为不能按时注册入学的儿童提前授课,以免错过学习机会。3.流动儿童父母的参与。MEP信奉:父母与教师一样在教育过程中肩负教育责任,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基于这种认识,MEP的教师们经常走进移民的家庭(尤其是西班牙和墨西哥裔),教家长们识字,并帮助家长给学生阅读,尽可能使父母能够遵从校方的建议,配合学校及MEP的工作,以便使学校和家庭发挥合力,共同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
(三)“知识就是力量计划”
美国“知识就是力量计划”(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简称KIPP),成立于1994年,麦克·芬博格和戴夫·莱文在休斯敦独立学区完成2年的“为美国而教”任务后,在加萨小学一个50人的五年级班成功发起了KIPP计划。后来该计划在全国推广也获得成功,并发展成了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非赢利性组织,帮助策划、开办和管理KIPP学校。2002年,KIPP学校的规模从当初的50名学生上升到15所公立学校,足迹遍布11个州以及哥伦比亚地区,学生总人数超过了1,700人,KIPP计划在2004年增开了19所学校,目前在全美范围内的16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共有52所,招收的学生总数超过了1.2万名。[5]KIPP计划的教育宗旨是追求卓越与绩效,主要目标要提高低收入阶层和处境不利学生的成绩,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他们成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品格。为了实现这一宗旨与目标,该计划建立了五个支柱[6]:1.高期望(High Expectations)。KIPP学校为所有学生的学业成功都设计了清晰和可测量的高期望,并通过在学生、父母、教师及其他员工中形成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文化氛围,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行为。2.选择和义务(Choice & Commitment)。学生、父母和教职员工自愿加入该计划。一旦进入KIPP学校,所有人则必须支持和履行学校使命,并全力以赴取得成功。3.更多时间(More Time)。成功没有捷径,KIPP学校通过延长每天、每周和每年的在校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参加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为升入竞争激烈的高中和大学做准备。4.强有力的领导(Power to Lead)。KIPP学校的校长是学业和组织有效的领导者。他们充分拥有学校的财务和人事权,为帮助学生学习,他们会合理且自由地支配学校经费和调配教职工,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效能。5.关注结果(Focus on Results)。KIPP学校严格关注学生在标准化考试及其它客观测试中的表现。学校期望所有学生的学业表现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他们尽量多地能够进入全国最好的高中和大学。
二、对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的评价
从美国的TFA、MEP、KIPP计划的实施结果来看,这三项计划对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它们的产生背景、内容、功能、运行机制各有千秋,但存在以下三个共同的内在理念。
(一)实现教育公平是弱势群体教育计划的基本价值取向
实现教育公平是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由于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美国国民的素质以及未来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和拨款等手段逐渐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干预。其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和保证教育公平。重点支持弱势群体学生,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异。不论是TFA计划吸引优秀名牌大学生的加盟来提升贫困学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MEP计划为移民学生提供的“一对一”的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规教育与服务,以及KIPP计划为提高低收入阶层和处境不利学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品格所倡导的“卓越与绩效”、“更多的时间与努力”,这些都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二)进行补偿性教育是实现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
一般来说,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因经济、文化背景的处境不同,在教育中往往也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他们更多地选择到低水平学校或者贫穷社区学校就读。而低水平的学校往往不能满足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需求,所以需要从正规学校教育之外,予以针对性的补偿性教育。补偿性教育的价值在于:1.补偿性教育有其明确的受益对象即有特殊需求的群体;2.补偿性教育的宗旨是改善特殊群体的学习困境;3.补偿性教育在发展适合特殊群体需求教育方面,颇有针对性;4.补偿性教育还具有与社会紧密融合以及共同参与的特点。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完善,补偿性教育可以缩小处境不利地位与优势地位学生之间接受教育上的差距。例如MEP计划的“暑期学校”、KIPP计划的“超学时学习”等,其措施都是为弱势群体孩子提供额外服务,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良好发展,最终保障孩子未来发展的公平。
(三)非政府组织是实现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有效社会支持系统
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教育补偿,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机构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发挥其他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除了MEP计划是完全由政府操作外,TFA计划和KIPP计划都是由非政府组织组织开展的。从美国实际运行的情况看,非政府组织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有活力和富于变化的部分,它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日趋加强。美国弱势群体学生教育计划充分吸收非政府组织的加盟,通过非政府组织的有效运作,整合了优质的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弥补了政府在弱势群体教育中的“有所不能”,提供了弱势群体学生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有力保障了弱势群体接受公平的教育的切实可行。
三、美国弱势群体计划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启示
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要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地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两为主”对策,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流入地政府纷纷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并在财政拨款、收费和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从各地实施情况看,城市公办学校逐渐成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渠道。然而,在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逐渐得到缓解的同时,其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转向内部,内隐于教育活动之中的公平问题开始显露。调查表明,目前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以及取得学业成就机会方面尚无法和城市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而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的一些成功经验,无疑会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充实学校教育
学校是每个适龄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进入学校后能够接受全面的和系统化的教育,针对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的充实包含两方面:首先是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农民工子女经常面临迁移,正规教育常会被中断或无法完成,所以教师应该与城市学生一样对农民工子女平等对待,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做好因材施教。这里完全可以参照美国KIPP计划,学校和教师为农民工子女的学业和人生成功设计高期望,通过增加学习时间,使其最大可能地获得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品格、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发挥“周末学习活动”的辅助作用。美国MEP计划会采用“暑期学习活动”了解流动儿童的不同需求进行辅导,但我国农民工子女在寒暑假一般会返回家乡度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改换成周末活动,通过聘用志愿者,利用周末的时间对因迁移造成缺漏功课的农民工子女进行辅导补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农民工子女学业的发展。
(二)完善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当这两种优势实现有机结合时,就能够增强教育对学生影响的整体合力。在美国KIPP、MEP计划中,学校都充分吸引家长的参与。KIPP要求家长充分保证子女“为优异而奋斗”协议的履行。MEP则更进一步,有效利用家长的教育者身份,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其参与到子女的教育当中,成为教育的合作者。要提高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质量,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考虑:1.对农民工子女的父母进行相关教育知识的培训。农民工子女学校包括志愿者组织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父母进行相关教育知识的介绍讲解,可以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养方式,同时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帮助农民工解决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使双方可以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业和发展状况。2.成立农民工子女家长委员会。作为其他家长的代言人,家长委员会一方面对学校的教育发展、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对学校工作及教职员工工作给予监督和评议,另一方面,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利用农民工子女平日放学或放假的时间安排他们统一学习、娱乐和家务劳动时间,避免农民工子女放学后因为缺乏监管而忽视课业学习的状况,并增强孩子之间的互动,减少疏离感。
(三)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教育是一种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特征的准公共产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和农民工群体双方都具有双赢性。鉴于此,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尤其是KIPP计划,充分吸引非政府组织的加盟,通过非政府组织的有效运作,可以有效整合优质的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弥补政府在弱势群体教育中的缺位。在我国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是吸收社会中的有识之士构建农民工子女教育非政府组织,以组织的力量开发农民工子女教育,从而与正规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完备。二是可以利用社区力量组织农民工家庭与城市家庭之间互动,让两个家庭之间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既可以帮助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又能帮助农民工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2.发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优势。在我国,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公办学校还不能接受全部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借鉴美国KIPP、MEP计划的经验,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吸引社会投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同时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以缓解公办学校以及政府的财政压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