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伟大事业的强大战斗堡垒--回顾和总结9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党的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伟大事业的强大战斗堡垒--回顾和总结9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党的生机活力的不竭源泉 伟大事业的坚强战斗堡垒——9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回顾与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泉论文,生机论文,不竭论文,坚强论文,战斗堡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一个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蒸蒸日上、繁荣富强、阔步走向光明未来的社会主义强国,古老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所提出的历史任务,发挥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历程和成就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思想政治上一致、组织体系严密、分布十分广泛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9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紧密联系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伟大实践,坚决按照党的建设总目标的要求,团结奋斗,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一)从以“组”为基本单位到“支部建在连上”,从“扩大党的数量”到“大量地、十百倍地发展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历经风雨、发展壮大,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旧中国民不聊生、一盘散沙,没有一支政治力量能够唤醒民众,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我们党从创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去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对革命运动的领导。1921年党的一大提出,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组织。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在党的四级组织系统中设立“组”,作为党的“基本单位”。1925年党的四大进一步提出“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单位的支部组织”。此后,我们党把组织扎根在社会最基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建立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1927年9月,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使党的基层组织建在部队基层,保证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又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大量地、十百倍地发展党员”,特别是注意在战区、在前线吸收新党员。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全面总结了党在组织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组织任务要服从政治任务”的组织路线。到抗战结束时,党员总数发展到121万名,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一个全国人民集中仰望的党”。在解放战争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党员增加到448万名。

这一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在秘密建党和战争风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我们党提出并始终坚持思想上入党的原则,通过严格的党内教育、党内生活锻炼和铁的纪律,解决了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问题,使我们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最先进、最勇敢、最有纪律的部队。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基层骨干力量,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从加快建立基层党组织到开展基层党组织整顿,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到“更加提高党员标准”,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经受考验、不断成熟,为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保障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工作重心从主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向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转变。针对建国初期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层党组织过快发展、部分党员思想作风不纯的状况,1951年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在执政党条件下,提高党员质量更为重要,要慎重发展党员。根据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实际,会议强调着重在城市中尤其是产业工人中吸收新党员与建立党的组织。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加强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我们党在《关于1956年到1957年发展新党员的规划(草案)》中提出,要加大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力度。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使用“党的基层组织”概念,明确规定了基层组织的8项任务,对党员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强调我们党不但不需要,而且不允许任何在遵守党员义务方面与众不同的“老爷”。1957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容和方式随之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制定了农村、国营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三个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推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这一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主要特点:一是党的基层组织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教育党员、团结群众,为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实现政治路线所提出的任务发挥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作用。二是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已经分布到全国每一个城镇和乡村、每一个机关单位、学校、企业。三是针对执政后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强调要为更高标准的共产党员条件而斗争,更加重视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更加突出基层党组织整顿,使党的组织更加纯洁、党员的质量得到提高,在我国各项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明显增强。

(三)从恢复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到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到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党的基层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为确保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从恢复整顿党的组织入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80年,中宣部、中组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的意见》,恢复了“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制度,党的基层组织生活恢复正常。平反冤假错案,共为47万多名党员恢复了党籍,为12万名党员撤销了不公正处分。按照邓小平提出的要注重从制度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我们党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党内制度体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浪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一度被淡化和削弱的问题,1989年8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并对农村、企业、高等院校等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基本任务作出具体规定。针对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着眼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工作取得突破,进一步扩大了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按照中央部署,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领域各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出抓好乡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渠道。全面落实“一定三有”政策,着力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开通了全国组织系统“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以“三有一化”为重点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服务和管理功能。以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和律师、注册会计师行业为突破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建设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实现了中央组织部与100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20万名大学生“村官”的直接交流。

这一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突出特点:一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目标和任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二是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明显扩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推动改革发展事业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载体日益丰富、制度日益完善、方法不断创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新的提高。

9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探索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在改进中加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形成了遍布全国、设置合理、覆盖广泛的严密的组织体系。建党初期我们党仅有几十个基层组织,新中国成立时发展到19.5万个,到2010年底达到389.2万个,构成了我们党牢固而强大的执政基础。建国前党的基层组织主要集中在军队和农村,建国后农村、工厂、机关、街道、学校普遍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截至目前,全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达到94%,律师行业党组织覆盖面超过80%。现在,党的基层组织几乎遍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发挥着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培养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先锋模范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和基层干部队伍。90年来,一批又一批先进分子源源不断地加入党的组织,党员队伍日益壮大。党员数量由建党时的50多名发展到2010年底的8026.9万名,我们党已经成为世界上党员数量最多的政党;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7.1%。广大党员干部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涌现出大批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人物。

——形成了扎根人民群众、联系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战争年代,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命运,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千方百计解民忧、排民难、助民需。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4550多万名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97.3亿元,有力支援了灾区建设。创先争优活动一年多时间,各地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2710万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313万件。人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支持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

——建立起了覆盖全面、相互衔接、运行规范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体系。经过90年的不懈努力,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实现了由学习借鉴到结合国情党情创新、由探索建立制度到健全完善制度、由单项制度建设到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进入全面创新、整体推进阶段,先后出台了一大批党内条例、规定和意见,保证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在基层的落实。

二、9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经验

90年来,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规律性认识,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第一,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并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所提出的任务,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政治路线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基层组织工作要坚持从党和人民事业需要出发,自觉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及其任务的贯彻执行。要根据党的政治路线所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改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针对一定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思想组织作风上整顿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巩固党的组织基础。

第二,要坚持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指导,规范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上一致和行动统一的根本保证,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要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制度、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生动活泼的基层组织工作局面,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第三,要坚持按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的面貌,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对党员的质的规定,不可易移。要根据不同时期党的任务要求和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实施正确的发展党员的方针,明确发展党员重点,坚持党员条件,保证党员质量,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员队伍,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基层党组织的经常性工作任务。同时,基层党组织要经常不断地对党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党性锻炼,使党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四,要把联系和服务群众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基层组织处在联系群众的第一线,承担着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和团结群众的重要职责。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为实现党所提出的任务而奋斗,并使人民群众确信党的主张的正确,愿意跟党走,这是党和党的事业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要把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第五,要积极推动党内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党的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环节。要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党员民主意识的提高,逐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丰富党内基层民主的内容,创新党内基层民主的形式,及时总结党内基层民主的经验,不断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

三、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拓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局面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充分运用9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结合实际,改革创新,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一)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重点在发挥作用上下功夫。近年来,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完善党组织设置形式,逐步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由单位向区域延伸,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不高、作用难发挥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要坚持一手抓组织建设,一手抓作用发挥。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职能定位,提出加强这些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经费、场地保障和基层党务干部出路等问题,为各类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基本保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社会整合功能,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其他基层组织建设,把各类组织和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活跃基层、打牢基础。

(二)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创新,重点在提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效性上下功夫。随着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和丰富,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工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在农村,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对党组织的依附度降低,党组织发挥作用受到影响。在城市,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流动党员的大量增加,对社区党组织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出新要求,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强化服务功能。要总结推广广西“农事村办”、江西“民情夜访”、甘肃“民情流水线”、江苏“万人评议机关”、重庆“三进三同”等做法,深入开展“党组织书记定期接访、党组织成员每周走访、群众意见定期办理”等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构建基层党组织听民声、办民事、解民忧的工作机制。要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推广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为民办事等富有成效的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带富共富等活动,带领广大群众坚定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进一步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创新,重点在激发党员内生动力上下功夫。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对党员严格管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党内激励。要进一步探索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措施和办法,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落实,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把党员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范围,建立健全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技能提高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党员素质能力持续提升机制。更加关注党员的合理需求,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强化党组织服务党员功能,使党员感到既有义务、有责任,又有权利、有温暖。

(四)进一步改进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在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上下功夫。如何把握发展党员的数量和党员队伍的适度规模,如何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研究建立发展党员工作宏观调控机制。继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建立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同时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大学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完善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研究制定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畅通党员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五)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重点在提高基层党组织做群众工作能力和化解矛盾能力上下功夫。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目前基层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在增长,一些多年积累的矛盾、问题时有爆发,有的还造成了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做好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建立基层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矛盾化解机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消除在基层。深入研究和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把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群众意见领袖,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创先争优,提高基层党组织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做联系和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模范。

标签:;  ;  ;  ;  ;  ;  

党的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伟大事业的强大战斗堡垒--回顾和总结9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