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_经济全球化论文

美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_经济全球化论文

美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0)06—0065—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一词已成为各界人士使用最广泛和最时髦的名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及各国社会内各阶层的利益。美国政府和许多媒体也大力宣扬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并试图主导这一变化的进程。“由于美国的主导,全球化已被看成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注:李转良:《全球经济一体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美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显得重要起来,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 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的挑战

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它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冲击,它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也十分严重。90年代新孤立主义的回潮表明,“经济全球化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弹”,(注:王缉思:《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与外交战略(代序)》,引自牛军主编《克林顿治下的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尽管美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 与其他工业国家比较起来有较少的国际依赖性”,

(注:Richard N.Haass and Robert E.Litan,"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Foreign Affairs,May/June 1998,p.3.)但美国的经济仍然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紧紧相连。因此,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对美国提出巨大的挑战。

挑战之一:经济全球化对美国模式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的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国家已不能简单地运用传统的干预手段,而必须使用适应全球化要求的方法来调节市场经济。美国尽可能地开放市场并由产品和服务通过自由竞争来强占市场份额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简单地增加政府的开支已很难有效刺激经济的增长。增加赤字也许可以增加需求,但在全球经济中,外国生产者会通过向美国出口来满足相当大一部分新增的需求,这样做并不能导致刺激美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增强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国内采取新赤字刺激办法,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由于增加美国的进口而刺激国外的经济。全球化对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挑战要求美国政府要改变传统的不干预方式,因为“这种模式是不谈怎样保持竞争力的战略的”。(注:威尔·马歇尔,马丁·施拉姆:《克林顿变革方略》,新华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第126页。 )这就需要美国政府既要增强效率,又要加强对内部事务的干预能力。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的联邦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各州处理国际经济关系的决策作用日益增长,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国际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一个效率更高而浪费更少的政府;一个把权力从联邦层次尽可能下发到州和地方层次的政府”。(注:[美]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海南出版社,1997年(中译本),第64 页。 )这使得美国政府很难实施积极干预的政策。在新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下,美国政府必须致力于用新的方式代替简单的增加政府开支、刺激需求的办法,使美国能适应全球性竞争的挑战等。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美国开始反思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成败,不断地调整本国的经济政策,如通过支持公司兼并等手段调整其经济模式,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挑战之二: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国际地位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实力分散化,美国的国际地位因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开始, 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1973年,美国在二战后初期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解体,美元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美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开始由顺差变为逆差。80年代中期,美国又由国际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1990年秋季,美国又陷入了一次新的经济危机,虽然这次危机比较轻微,但对美国经济还是产生了一些冲击。而同时期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实力对比开始发生明显不利于美国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由原先美国单极称雄的格局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多极化的形成表明美、欧、日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的国际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中,欧洲是率先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地区。1995年,欧洲联盟已发展有15个成员国。欧盟15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高于美、加、墨3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欧盟的对外贸易额也比美、加、墨3国外贸总额要多。1999年1月1日,欧盟实行单一货币, 欧元自然会取代美元成为欧盟成员国中央银行的主要储备货币,并成为其他各国中央银行的一种储备货币,这直接威胁到美元的地位。待到欧盟完成东扩之后,欧盟将对未来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更大的影响,并成为美国经济的有力挑战者和竞争者。欧盟的发展和扩大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挑战之三: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的某些劣势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影响,美国国内因此而出现了强烈的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在历史上,美国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传统。美国政府能否较为顺利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如按期实现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目标等,关键是能否克服国内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势力的阻挠。这一势力的代表人物指责克林顿总统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其他贸易协定是出卖美国劳动者利益,指责政府与墨西哥签订的贸易协定使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失业。世界贸易组织最新一轮谈判夭折,和美国国内在会议期间举行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游行示威密切相关。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势力反对克林顿政府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进程的努力,表明了美国国内出现的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反对参与这一进程的两种势力,而反对者则成为美国主导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障碍。

二 美国为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所作的战略调整

“全球化产生的挑战是真实的。”(注:Dani Rodrik, " Sense and Nonsense in the Globalization Dcbate",Foreign Policy,Summer 1997,p.30.)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没有那一个国家能够回避全球化进程,即使美国也是如此。只是美国“拥有资源优势,又有资本和技术的优势,所以完全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上根据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进行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注:陈百明等:《谁在养活美国》,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72页。)

1.提出经济安全战略,使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有利的战略优势。

经济全球化使经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经济外交成为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只有通过国际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如果美国政府不能加强对内部事务的干预能力,那么协调对外经济政策的决策机制必然是空中楼阁。全球化推动国际事务与国内事务密切相联,许多外交政策实际已完全是内部事务的延伸,“在外交和国内事务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注:沃伦·克里斯托弗:《美国新外交:经济防务民主》,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90年代,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要想在外交事务上有所建树,必须将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其政策的主轴。这是与全球化的发展相一致的潮流。任何国家如果不能协调好国内利益集团在经济事务上的关系就无法在国际上实行经济政策的协调。“随着国家经济日益纳入国际轨道,美国单靠本身的力量不能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注:枚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273页。 )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机构重外交而轻内政的政策已不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已使原来的安全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安全概念的内涵已从纯粹政治性转化为经济性的。“在新的形势下,安全观必须加以扩展,转换和充实,……要有对全球化时代新现实、新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如经济安全”,(注:王逸舟:《论综合安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第6页。)因为“经济安全在冷战后成为国家利益的重点”。 (注: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提出了经济安全战略,克林顿政府一上台就“决定将国内事务作为优先考虑的事”,(注:迪克·莫里斯:《克林顿背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译本),第311页。 )明确提出将经济安全作为其外交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

2.倡导和支持公司合并,增强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企业的兼并。从19世纪末至今已进行了四次大的企业兼并浪潮,每次都带来了大企业的资产重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第四次兼并风潮席卷美国。1985年美国有商业银行14500家。90年代, 由于美国政府放宽了法律规定,允许银行跨州经营,到1995年,商业银行立刻兼并整合为1 万家。随后,法律进一步放宽,允许成立全国性银行,这直接引发了1997~1998年的银行大兼并。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公司和美国旅行者集团宣布两家公司实现美国企业兼并史上“最大的联合”,它们要带头为美国消费者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金融大超市”,“总资产达到6686亿美元”。(注:陈宝森:《美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其世界影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第32页。)1998年4月13日,美国第二大银行国民银行和第四大银行美洲银行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美洲银行的分行数目将达到4800家左右,业务将扩展到美国22个州的2900万户家庭以及美国和38个国家的200万个企业。1996年12月15日, 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兼并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1997 年7月4日, 美国第一大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布收购了美国第四大军工企业诺思罗普·格如门,洛克希德—马丁成为世界最大的军工企业。这次兼并,也成为90年代以来美国军工企业的最后一次大型企业兼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可买的了”。美国原有的20多家接受政府订货的著名大型军工企业,从1992年开始,经过几乎一刻不停的连续兼并,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仅存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和雷神三家巨型企业。美国企业大整合之后,其产品将占世界市场民用客机(100座以上)的70%、战斗机的56%、运输机的95%。

3.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掌握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权。

科学技术进步是加强全球经济联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根本原因。二战以后,自然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世界的各种发明创造超过了前2000年的总和。人类社会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

90年代,由于经济全球化使科技因素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科技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都很注重的关键因素。而这时美国的技术主导地位已不十分明显,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和加强科技方面的传统优势。克林顿上台伊始,就宣布了新技术计划,推动政府和产业界在某些重大技术开发领域的合作。该计划决定在4 年内花费170亿美元,扶植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如, 增强国家标准化和技术研究所在美国商务部的地位,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研究工作提供资金等。“美国公司率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进行大量投资,美国在计算机领域的投资已占到世界总投资的 40 %以上。 ”(注:Mortimer B. Zuckerman,"A Second American Century", Foreign Affairs,May/June 1998,p.21.)“90年代以来, 从美国开始日益风靡其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缆为骨干的联系全世界的双向高速与大容量的电子数据传递系统即所谓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注:韩世隆:《跨世纪世界经济的四大趋势》,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70页。 )世界经济因此也正面临着一场“无纸化”的技术革命。由于美国注重科技创新,美国科技力量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起来,其国际竞争力在90年代又重新回到了世界第一位。

4.积极组织、参与和主导地区经济一体化。

80年代末以来,美国积极促进签订地区贸易协议。美国先是与加拿大签署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后来又把墨西哥拉进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继而又想促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美国还倡导和主持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一次非正式会议。美国为何积极参与经济一体化?因为美国有一个重要的意图:“如果出现有歧视性的区域集团跃居上风,西半球挟其广大的市场,也可以有效地与其他区域贸易集团竞争;……如果发生竞争,也可以在竞争中获胜。”(注:[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中译本),第771页。)

美国推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还不仅在于贸易区本身,而且要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将自由贸易区扩大至中、南美洲,建立一个包括北美、中美和南美34个国家在内的美洲自由贸易区。1994年12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不久,在美国迈阿密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克林顿总统提出了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主张,首脑会议达成的初步协议要求在2005年前在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美国还积极参与并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它的产出占世界产出的一半,贸易占世界贸易的40%以上。美国设想,美国如果能主导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是美国主导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关键。1993年11月,美国倡导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西雅图顺利召开。美国还提出每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的建议,与会各国和地区的领导人就此问题达成了协议,至1999年已召开了7次。从此,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以往的部长级会议变为首脑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成为一个影响日益扩大的区域集团。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国首脑会议上,美国促成了亚太国家领导人决定,到2010年亚太地区工业国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美国还想通过经济一体化谋求在亚太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美国一直感到东亚和欧洲不一样,政治一体化跟不上日益深入的经济一体化。(注:Charles A. Kupchan,"After Pax American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

2(Fall1998),pp.64~65.)关于这一问题的考察将在今后进行专论。

5.积极组织、参与和主导全球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定规则。”(注: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298页。)美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倡导者。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设想在关贸总协定内部酝酿已久。1986年美国倡导新一轮关贸总协定谈判(即乌拉圭回合)就把成立这一组织作为优先考虑目标。在谈判出现困难的时候,美国还通过推动区域集团的发展,来促使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美国通过积极参加区域贸易集团的方式向区域以外的国家发出信号,向欧盟、日本施加压力,如果由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失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任务就将在区域组织内进行。这对促使“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协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估计,该协议生效后10年里将使世界贸易额增长12%,每年使世界经济至少增加2000亿美元的产值(约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最后签订的协定为美国的商品和劳务走向世界消除了障碍, 巩固了美国在新的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注:郑伟民:《衰落还是复兴——全球经济中的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名称上也反映了美国的立场。是“世界贸易组织”还是“多边贸易组织”?美国一直坚持称之为“世界贸易组织”。美国贸易代表米基·坎特认为,多边贸易组织听起来太官僚化,而世界贸易组织更流行,在美国政治中更具吸引力。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还是使用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个词。美国人强调“世界性”, 多少反映了美国人企图“单方面控制”这一组织,借此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传统心理。

结语:经济全球化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对这一进程作出了回应性反应,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到1999年底,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105个月。 这又为美国主导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因为经济增长会提高美国国内的国际主义情绪。因此,今后美国还会继续参与和谋求主导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收稿日期:2000—02—24]

[修回日期:2000—04—20]

标签:;  ;  ;  ;  ;  ;  ;  

美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