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意识是创新素质的灵魂_创造力论文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意识是创新素质的灵魂_创造力论文

马克思主义“三观”意识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灵魂论文,意识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创造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我国要实现党和政府确立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目标,能否成功地培养出千百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并促进创新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其间的关键所在。

思想品德是创新素质的关键要素,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内核和主流意识,它对创新素质中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能力强化、创新人格完善起着主导、监控作用。因此,我国在为未来培养千百万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将以马克思主义“三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置于重要而优先的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创新素质的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并经过人类长期社会实践证明具有真理性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以其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创新素质起着主导作用。

1.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特征十分鲜明。其一,是实践性。它从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根本观点出发,确认了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对其生存环境及其自身的创造活动。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将更为完善。创造性的发展是人的本性的伸张,只有当我们的世界观中具有了这样的实践观,具有了对人的创造本质的这种深刻理解,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才会激发出创新精神,才会燃烧起创新的火花;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自觉地形成创新意识,并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产生强烈的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自觉地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其二,是革命性,即批判性。它要求人们把现实事物放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来把握,从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在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去认识,由此形成对现实事物的反思取向、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当我们的世界观中具有了这种批判的精神和怀疑的勇气,在我们的思维深处才会激发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爆发出创新的热能。这样,我们才能对现存的思想、观点、理论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质疑,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超越现实而有所创新。其三,是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理论表现。一方面时代精神为一定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历史背景,是一定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时代精神的变化必然要引起一定科学理论的发展变革。这种时代性使马克思主义必然直接地体现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当我们的世界观中具有了这种时代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思维品质,使我们善于直接面对时代去思考问题,始终保持与时代的紧密联系,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解答时代向人们提出的迫切问题,自觉地随时代精神的变化和时代主题的转换而不断充实、更新、深化、发展自己的思想、观点,不断地超越自我而有所创新。

2.强化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包括了产生新设想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新实践技能。两者比较,最主要的是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人的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人才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人们在创新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挑战权威、超越自我、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等精神状态,要靠辩证思维来孕育、激发和强化。因此我们只有在正确把握辩证思维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思维,运用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正是通过对辩证思维的作用来影响和制约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创新思维不同于其他思维的特征,一是表现为积极的求异性。这种求异性往往表现在它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教条,不从静止不变的原理出发,对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理论持怀疑的、分析的、批判的态度,从不盲从和轻信。求异才能创新。创新思维的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运动、发展观,我们只有建立起不断变化、发展的辩证思维,才能形成创新思维的求异性。二是敏锐的洞察力。洞察不等于观察,它是在对现有事物观察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脑的想象、直觉、联想、灵感等潜意识的能动作用,把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把一事物同它事物联系起来,从中把握事物的个性和共性及其辩证关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及其变化发展的未来趋势,由此达到对现有事物认识的突破性,实现创新的目的。

3.优化创新主体的人格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它强调,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人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因而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人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获得理想的成果。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我们的自我观察才会有正确的视觉,我们的自我分析才会有正确的思路,我们的自我评价才会有正确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才能正确地化解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实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在正确的自我意识的作用下,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创新人格;在创新活动中,才能产生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的思想基础,产生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人生态度的内在追求,产生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产生独立个性、批判精神的精神动力,由此形成优良的创新人格。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创新素质的督促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地阐述了人的价值的基本特征——创造价值,正确地揭示了人的价值的核心——对社会的贡献。在创新活动中,它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动力支撑,只有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才能在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起健康的创新人格。

1.为创新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创新作为人类能动性的活动,是为了改变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因而社会需要是推动人类创新的根本源泉。一个真正的创新者,他总是胸怀一定的社会理想,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了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幸福而去追求、去探索、去创造。这就要求创新者要树立为人类进步、为社会发展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以及对社会尽职尽责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只有当我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正确地建立起为社会奉献的人生价值目标,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终身目的和主要追求,我们才能树立起为人类进步、为社会发展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只有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人生价值,重视个人对社会需要的适应,强调个人的努力应当得到社会的承认,形成对社会贡献的社会价值取向,并把它作为对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意义和道路的认识判断的评价标准,才能树立起为社会尽职、尽责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这样,在创新活动中,才能自觉地把社会需要同个人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并力图使社会需要内化为自己的个人需要,由此产生高尚、正确的创新动机,建立具有尽可能大的社会价值的创新目标,使创新活动建立在正确的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始终朝着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

2.为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创新是在开创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探索别人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提出与传统观念不一样的新见解,是挑战自我、创造未来的伟大事业,因而它必然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创造过程,必然要遇到许多阻力,经受巨大压力,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只有树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英勇顽强的意志品质,在创新活动中才能不畏艰险,坚持真理,一往无前。这种意志品质所形成的强大动力支撑,归根到底来自于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在人生价值观中正确地建立起了为社会奉献的人生价值目标,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终身目的和主要追求,正确地建立起了以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人生价值高低的评价标准,并以此来对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意义和道路进行认识判断,才能在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进行正确的选择,才能形成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产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

毫无疑问,以马克思主义“三观”意识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创新素质的灵魂,长期以来在我国千百万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主导和督促作用。在面向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仍然必须高度重视其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促使其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三观”意识,并真正内化成为其不懈奋斗、成功成才的内在需要。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也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标签:;  ;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意识是创新素质的灵魂_创造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