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堂竞赛;初中数学;激发热情;夯实基础;培养兴趣
初中数学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它需要一定的小学数学基础,同时又要在这一时期养成更强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更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课堂竞赛则抓住了学生学习特点和竞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着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无形中夯实着学生学习基础,这一过程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一起进步的学习动力,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之所在,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长期的数学学习。
一、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的多少,从一个方面而言影响着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掌握度。学生较高的参与热情可以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融入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开始学习知识,并通过高参与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课堂竞赛通过几人或全班的竞赛规模,让教学成为学生发现、感受、理解和实践的舞台,能较大范围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更多地同学参与进课堂教学之中,而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则逐渐萌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更好地推动课堂竞赛的展开。
例如,在教授《平行线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这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没有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但知识点较多,且重点在于考题中的实际运用。因此,在教师教授时,就可以合理运用课堂竞赛的方式,如,教师将“探究”中的内容呈现在黑板或荧幕上,让学生根据探究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得出“两条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条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条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在集中精力的同时提高课堂参与度,通过这类简单的课堂竞赛题目,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将平行线的性质运用到具体的试题当中,并设置相应的奖惩,帮助学生进行高效地学习巩固,也激励学生多多进行课堂参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课堂竞赛的初衷是让学生得到及时的锻炼和指导,并这一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并有效地夯实学生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自己学习的漏洞,进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对于知识点进行弥补,同时,也让学生在竞赛中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一个更好地掌握和了解。此外,课堂竞赛还让学生有了多向性的群体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自我鉴别和自我总结。
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这部分的知识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重难点,在考题中往往是压轴大题,因此,牢固基础性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极其重要。在教授之初,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回顾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让学生通过描点法画出简单二次函数如y=x2(的图像,并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尽可能归纳更为全面的二次函数的性质,并对归纳性质全面准确的学生或是小组进行奖励。随后,教师可以将画二次函数的难度逐渐加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归纳二次函数的特点,直至最后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竞赛中不断夯实基础。
三、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在传统的教师言传身教的课堂之中,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不高,加之数学学科本身所要求学生的具备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数学难以提起较大兴趣,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滑坡。而课堂竞争将课堂的部分知识理解吸收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许多学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本能的抵触。这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勾股定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之初首先明白数学定理的来源。随后,教师在引入课堂教学后,就可以通过课堂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在竞赛中比试谁首先想出证明方法,谁可以想到不同的证明方法,谁能想出的证明方法最多等内容,并通过设置奖励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善于用不同的方式去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在这部分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勾股定理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举手发言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抢答,帮助学生在这类合理的竞争心理下,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课堂竞争作为一种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竞争心理的教学模式,它将一部分的课堂学习和课堂时间归还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地位进行着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竞争中明白自己的知识漏洞,在竞争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最终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学习向前发展,让课堂有趣味性的同时也充满知识性。
参考文献:
[1]朱成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6)
[2]陈赛音.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
论文作者:徐灵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在论文; 勾股定理论文; 知识点论文; 函数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