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呼唤加强学科联系——高中地理授课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学科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的改革和发展时期,中学地理课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争取有所作为,这是摆在我们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乃是其中点滴肤浅见识。
一、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地理学科不容忽视
中小学教育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一个紧迫课题。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即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探索、研究和初步实施阶段。
地理学科从1994年至今被挤出了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高考的科目组合,中学地理教师紧跟着从备战高考的“一线”退居到准备会考或改行从事其它工作的“二线”。为此,曾有多少同行心怀怨气,大胆争议;亦曾有多少同行心灰意冷、不求进取。其实,在眼下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中,地理学科作为中学课程设置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是有其特殊的功能的。别的不说,单是教育教学主渠道——地理课堂,对受教育者来说,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是有其它学科无法越俎代庖的特殊功能的。地理学科在施行素质教育中作用非同小可,不容忽视。
二、地理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素质教育呼唤加强学科横向联系,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中学设置的必修课很多,作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各门功课是一个整体,一个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地理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这不再限于若干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用以解释地理现象,而是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进行高层次的大综合。地理教育所体现的这种综合观念和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正是未来建设者所必需的。地理学科不管是课本中的知识本身,还是传授、接受知识的方法,均与其它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地理课堂上要实施素质教育,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方式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必须充分挖掘地理课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恰到好处地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语文名篇适当摘录,地理事象深入浅出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是一门工具学科,直接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语文课本乃至课外阅读材料中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学中要由此及彼,有机联系。
高中地理(上册)“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一节中讲到:“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它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块状山地”的地形特征,可引用学生本学期刚学的《雨中登泰山》(李健吾著)中的有关描述:“靠往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学生一听,既追起了回忆,又加深理解了地理新知识。
《列子·汤问》中《两小儿辨日》一文,不少高中生也是熟悉的。“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故事中的两个小孩各执一词,似乎都有道理,然而一个从视觉来判断,一个是从触觉来判断,两者同属于感性认识。徒凭片面的感性认识,并不能解决情况复杂的问题,而应该“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充分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善于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当然,还应告诉学生,这在当时科学发展尚处于较低阶段,人们对日地运动还认识不清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难题。这样学生学完“地球的公转”一节后,对“近日”、“远日”必将有较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联系,对两个学科来说,是相得益彰的,对学生来说,是大有好处的。
2、数学概念改弦易辙,天体系统理解透彻
运用数学知识来认知地理课内容亦能有良好效果。例如:高一年的学生第一节代数课学习“集合”有关知识,第一节地理课学习“天体和天体系统”。为了让学生更透彻掌握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关系,可以把“集合”的相关知识迁移其中,即:倘若把各个天体当作是一个个对象,它们构成的天体系统看作是一个个集合,如地月系可认为是由地球和月球这两个对象形成的一个集合,地球和月球是这个集合的两个元素,那么,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个真子集,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个真子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均是总星系的一个真子集。目前,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若看作是全集,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是互为补集的关系。这样一来,对两个学科的相关内容均能比较透彻理解,并牢固地掌握。
3、物理定则由此及彼,气旋反气旋易辨析
物理学科和地理学科在说明事理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对于一名高一年的学生而言,他在初三物理课中学过: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断,即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高一地理课中,“气旋与反气旋”是重点又是难点,针对不少学生难以判断南、北半球气旋或反气旋图形的问题,如果把“安培定则”加以灵活变通,引申为“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即是绝大多数人惯用的右手对应我们位居的北半球,少数人惯用的左手对应离我们较远、比较不熟悉的南半球(右手定则——北半球,左手定则——南半球)。方法是:伸开手掌,大拇指与另外四指先保持垂直,然后,四指顺着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的旋转方向弯曲,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为中心气流上升(气旋)或下降(反气旋)的方向,反之亦然。如此一讲,再加大气运动原理的分析,学生就掌握了一种简易的记得牢固的方法,而且,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等到升上高二年,物理课电磁学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作用力的方向跟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左手定则”来判断,届时,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动手也熟练了。
4、化学反应边讲边写,溶蚀作用迎刃而解
高一地理课中“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如果用学生初三年刚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释就显得浅显易懂。
自然界中的水能溶解许多气体(如二氧化碳)和化合物,这样就增强了水对岩石的溶解能力。纯水对碳酸盐的溶解能力很低,如果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就会大大提高水的溶解能力。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可以使难溶的碳酸盐变成易溶的重碳酸盐,使水的溶解能力提高几十倍,如:
CaCO[,3]+CO[,2]+H[,2]O=Ca(HCO[,3])[,2]重碳酸盐可以大量地溶解于含有CO[,2]的水溶液中随水流失,因此,位于地表附近的石灰岩,在水溶液作用下大量溶蚀,形成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形。倘若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的CO[,2]就会逸出,削弱溶解能力,使水中的重碳酸钙分解形成碳酸钙而沉淀,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就是这样形成的:
Ca(HCO[,3])[,2]=CaCO[,3]↓+H[,2]O+CO[,2]↑
5、历史事实有力证明,顺风顺水利于航行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上好地理课必须有理又有据,详实的历史资料是说明地理现象、问题的有力素材,我们授课时必须因材施教,有机地加以引用。高中地理(上册)“洋流”一节中: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海轮顺着洋流航行的速度,比逆着洋流航行的速度要快得多。这方面,历史上的事例不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结果只花了20天的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节省17天,此后,欧洲人就经常利用这条航线去美洲。
在那以前半个多世纪,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在28年间7 次下西洋(注: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每次出发与归航的时间如下:
次
出发 归航
1 1905年7月 1407年10月
2 1407年10月 1409年7.8月
3 1409年10月 1411年7月
4 1413年(何月不详)
1415年8月
5 1417年5月 1419年8月
6 1421年春天 1422年9月
7 1431年1月 1433年7月
(表中数据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初中 第三册》)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行都早得多。且不说郑和1405年的第一次下西洋,即以1433年第七次即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也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89年达·伽马绕好望角到达印度卡利卡特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早86年,就航海规模来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等人的远航规模也大得多。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的中国航海家已经深知北印度洋的风向和季风洋流流向的季节变化,选择适当的季节顺风顺水地往返,可见,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已处世界领先水平!当时的对外交往又是何等的活跃和广泛!这样的史实,引用于高中地理课,一方面印证了洋流对航海业的影响,另一方面借此对学生进行有血有肉的思想教育。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数例,想借此说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横向联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当今,我国包括中学教育的基础教育领域正有声有色地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科联系,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让我们传授的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交错成网,这将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有利于将来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