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建设“人才成长立交桥”_教育论文

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建设“人才成长立交桥”_教育论文

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交桥论文,突破口论文,职业教育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大类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炼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然而它在结构功能上还远远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①基础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高考指挥棒仍然引导着广大考生走升学这唯一的“独木桥”,其他成才途径被视为落榜后的无奈选择;②高等教育类型单一,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长期被看作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未能受到应用的重视,发展十分缓慢;③职业教育20年来数量有了较大发展,但在结构功能上还不完善,由于被看作单一的就业教育,其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合理愿望往往难以得到满足;④各类教育都实行选拔性入学考试,并且均以学科理论为主要内容,这种淘汰式考试拒绝了大量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因此也就阻碍了教育、尤其是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发展;⑤各类教育之间缺乏衔接通道和方法,严格的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单一的学制,不利于受教育者多样化和多次性的选择。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拓宽广大青年的成才之路;改革教育体系,架设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的桥梁,有人形象地描述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概括而言,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是指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现有教育模式,构建类型上自由转换、广泛沟通,层次上有机组合、合理衔接,运作上优质高效、机动灵活的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人才成长立交桥”应当是一个各级各类教育有机协调、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彼此间不扯皮、不掣肘的有机整体。它打破人才成长独木桥这一瓶颈,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理论为思想基础;以教育社会化和办学主体多元化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为核心;以教育手段现代化为基本措施。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更新,也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一个突破,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人们自身发展的需求相一致的。

多年来,教育理论界和国际社会以不同的方式在改革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为构建这一“立交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丰富教育类型、层次,形成人才成长的多样化途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普及程度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工业化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为教育结构多样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高中阶段教育除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之外,出现了兼有升学和职业准备功能的综合高中。由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职普分流延缓,高中后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目前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一般都由高中和高中后两部分组成。高等教育除了从本科向专科和研究生学位的层次延伸外,还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新的类型,如美国社区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大学和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教育对象从青少年儿童扩展到中老年人,教育形式从学历教育扩展到灵活多样的职前职后、全日业余的培训教育。教育资源的扩充、教育层次和程度的提高为教育多样化奠定了基础,而教育的多样化又为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平等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2.衔接不同层次的教育,沟通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化。首先,接受职业教育与接受普通教育的人员一样,均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其次,所有选择职业教育和选择普通教育的人,应该得到相同的身心和潜能发展的考虑和安排。如德国规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享有和普通中学毕业生一样的继续教育权利,政府为其开辟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通路;第三,职教与普教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地位是等同的,例如为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观念,我国台湾省就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建立“学力”重于“学历”的价值观。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培训间搭接转换阶梯,实现外部衔接。其主要方法是建立补习制度,如美国1990年通过的“帕金斯职业教育与应用科技教育法案”,打通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间的通道,法案中所确定的技术教育准备课程,加强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间的合作。德国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文化补习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如技术高中、专科学校)与专科大学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实习,为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专科大学补上实践基础。我国台湾地区则通过修订“专科学校法”,建立起了一条让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深造的畅通大道。

3.架设学习与工作交替的桥梁。

由于学校教育与实际岗位要求间的差距,在国际职教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应摆脱以学校为唯一中心的观点,强调职教要与劳动现场紧密结合。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相互交叉,成为现代职教发展的一大特点,而这只能通过“立交桥”来实现。如日本职业教育是由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构成的、相互衔接的平行系统;而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在分工合作中共同实现教育任务,则更显示其立体交叉性。

就我国目前的现实而言,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变革人才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当转变人才观念。人才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会对人才也有不同的需求。不仅科学家是人才,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工人、农民也是人才,我们的“立交桥”应该为他们成才准备多条通道。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要体现各类教育地位平等、协调发展的关系,要改变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学校教育轻岗位培训、重升学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念。其次要建立教育结构多样化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打破一种培养目标只能与一个学历层次相对应,一类学校只能承担职前或职后一种形式教育任务的“常规”。教育要树立服务的观念,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第二,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点和难点。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处理好不同层次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准备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包括:①职业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的相互衔接,职教体系中各个层次职业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②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平行发展、相互衔接和融合;③把继续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制度。学习与教育应多渠道、多元化,遍及整个社会。

第三,建立和完善几种教育促进制度。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策、立法的完善,制度、措施的保证,需要全国人民教育意识的持久强化。在目前状况下,重要的是迅速建立和完善几种具体的制度,以促进这一宏伟工程在所关涉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共同展开。

1.建立同一层次、不同类别教育的沟通与转换制度,同时加强不同类别教育层次转换对接的灵活性。我国现有教育体系在管理上的弊端是各个类别的教育彼此间自成一体,相对封闭,相互间的沟通衔接缺乏制度的依据和得力的措施,造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虽然彼此内部结构完善,但相互间融合与交叉严重不足,横向沟通衔接渠道不畅的局面。受教育者一旦进入一个封闭的系统,就很难有所超越。针对这一弊端,应考虑从制度和体制的角度,建立同一层次不同类别教育学历相互转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教育学历相互对接的机制。比如,中等层次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可以转换,任何中等层次的学历证书可以与任何教育类型的高一层次教育自由对接,使持有中等层次证书的求学者,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报读任何一类高等教育,在客观上真正打通中等和高等层次人才成长的多条道路。目前,还可以考虑建立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转换制度,使持有资格证书的广大业务人员可以以资格证书为基础,满足取得学历的要求,从而实现开放、立交的理想境界。

2.进一步促进教育门户向全社会开放,促进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使教育真正融入经济运作。教育需求的猛增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直接动力,而教育规模的扩大又是构建“立交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目前情况下,完善社会对教育的投资机制,大力倡导、规范管理社会力量办学,应当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社会办学积极性增加了,教育资源扩大了,育人能力增强了,才能为“立交桥”打下宽厚而坚实的根基。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更应加以鼓励、引导,企业的间接介入和直接参与,将使特定教育的目的性更明确,使求学者成才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企业的贡献是不能小看的。

3.促进和完善就学鼓励制度,使想求学成才者不仅人人有路可走,而且成才之路宽广、通畅,少有人为的艰难险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了便于人们、尤其是在职从业人员成才,必须建立几项具体的制度:其一,建立带薪教育假制,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从业人员求学成才积极性,从制度上使从业人员能离得开、学得好、能成才;其二,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年学分制或完全学分制,推行“教育账号制”或“学分银行制”,使求学者从容求学、工学两便,增加其接受教育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消除工学矛盾,方便求学者终身学习;其三,促进办学实体门户开放和彼此间的沟通协作,使求学者依据工作和生活需求,可以变换就读学校,方便其成才。包括不同办学实体间学力和学历的相互认定,学员中途转校自主,专业互修等。

标签:;  ;  ;  ;  

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建设“人才成长立交桥”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