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4002;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154002
摘要:目的 就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借助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入我院骨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随机抽取其中50例作为研究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另50例则作为研究对照组安排内固定治疗术进行治疗,收集治疗后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前后Harris评分上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时,两种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就实际诊治过程中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更加能够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运动以及加快术后愈合速度。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治疗术;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类骨科临床诊治过程老年人群体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中主要发作于老年人群体中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导致人体骨脆性增加,导致即使是轻微碰撞也会导致老年患者出现粉碎性骨折。目前手术治疗是进行此类骨折治疗的主要手段,但选择一个合适的手术方法对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尤为关键[1]。因此本文针对此类骨折的两类不同手术治疗方案进行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骨科所治疗的100例患有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诊治标准。随机抽取其中50例作为研究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另50例则作为研究对照组安排内固定治疗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年龄于63—79岁间,均值为(71.68±1.84),其中男26例,女2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于64—79岁间,均值为(70.36±1.93),其中男23例,女27例。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经相关医学检查可确定其他基础生理指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入选研究患者在术前由护理人员安排做好相关术前准备,完善补充检查内容以及照摄患者髋关节正位片以及标准骨盆X线平片。
(1)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姿势采取侧卧体位并保证患者病患位置位于上方,在患者髋关节后方外侧做一个切口,切口长度保持在10厘米。随后分离皮下组织进行止血操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切开患者阔肌膜使患者患处充分暴露,对手术部位关节囊周边脂肪沿着患者梨状肌上方切开,在电刀帮助下将余下关节囊完全切除取出股骨头。在手术视野下使患者髋臼完全显露,切除韧带残端后打磨后将髋臼杯安放,安放过程控制角度。随后使用钢丝固定复位骨折块,使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2)内固定治疗术:患者同样采取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手术姿势采取仰卧体位使用牵引进行复位。使用X线机对患者患病部位进行透视,设置一个纵向切口,切口宽度控制在4厘米,导针由大转子定点进针。再通过X线机透视确保导针完全进入患者股骨头髓腔内部,根据患者病情,扩髓后将股骨近端髓内钉插入到合适深度,与侧方导向器进行连接,再使用股骨颈内导针由套筒插入距离近股骨头关节面5毫米的位置。将螺旋刀片进行锁定并将螺钉固定好,使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2]
采用常规Harris评分法,对患者从关节活动度、畸形情况、功能恢复以及疼痛等四个方面进行恢复评分。并对治疗有效率(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无不适感)展开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有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使用( ±s)表示,应用t检测,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应用x2检测,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有显着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回访,对照组患者术后治疗有效率达到64%(32/50),观察组患者术后治疗有效率达到88%(44/50);对照组患者术前功能评分为(57.2±1.2),术后定期回访评分为(79.3±1.3),观察组患者术前功能评分为(59.3±1.0),术后定期回访评分为(89.6±1.2)。经统计学检验,术后治疗有效率x2=7.894,t=0.005;术后定期回访评分t=11.896,p=0.000。
3 讨论
由于年龄增大导致的骨质疏松致使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出现日益频繁。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由于人体机体股骨头部位相对特殊的一个血液循环特点,出现骨折并发症的发病率相较于其他部位的骨折更高。同时由于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体中一类常见的疾病,导致病情的恢复也更为艰难。
当前医疗服务条件下,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手术手段是由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但主要是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这主要是因为人工关节置换在治疗过程中不会涉及到手术后患者骨折愈合阶段,也就不会产生因愈合或内固定物存在而诱发的并发症。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等待手术症状消失后即可尝试恢复运动,因此此手术方案可以适用于相对手术耐受性更高的患者。对于年龄较大,手术耐受性一般的老年患者可选用内固定治疗进行治疗干预。
因此,本研究通过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手术方式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治疗。就研究结果而言,由此两种方法治疗此类型骨折均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于患者的关节功能改善也有明显作用,各有优势。但就实际诊治过程,使用人工关节置换在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正常行动以及加快骨折愈合速度效果更为显着,值得临床推荐患者进行治疗使用。
参考文献:
[1]杨震,邰鹏越.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探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7,12(2):18-20.
[2]李金,卢冬雁,钟成军.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5(9):1074-1075.
论文作者:王鲁川1,郭津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7
标签:患者论文; 股骨论文; 不稳定论文; 骨质疏松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人工关节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