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芙蓉出水--2005年我国新课程实验区初中作文试题分析_芙蓉论文

乐见芙蓉出水--2005年我国新课程实验区初中作文试题分析_芙蓉论文

喜看芙蓉出清水——2005年全国新课程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区中论文,芙蓉论文,试题论文,喜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幸比较全面细致地阅读了全国新课程实验区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犹如春风扑面,让人喜从心来。我心底油然涌出的是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清水”,便是课程改革;这“芙蓉”,便是异彩纷呈的作文试题。这让我原本凝重滞涩的心里注入了一线清泉,平添了对于整个课改的信心和希望。因为圈内人士都知道,语文学科向来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典型的龙头学科;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其考试评价的杠杆的指向,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走势。

那么,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的亮点闪现在哪里呢?

一、社会生活:命题所依托的重要背景

返璞归真,走向并彻底地融入生活,强化社会生活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对于从事实和操作层面距离社会比较遥远的学校来说,做到这一点又何其难也!尤其是语文学科,书斋出身的老师,关门办学的学校,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再看作文教学,非常敬业尽责的老师闭门讲授技巧和方法,空头设计情境和主题,唯师命是从的学子苦苦闭门造车,掉书袋,翻旧事,写“小资”类浅薄事,抒一己之苍白情。于是,近年来,不少媒体不断传出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非常之不“利好”消息,学生的写作水平日趋下降,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怎么改?当然有很多途径和方法。试题本身的变革,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让丰富、细腻、有趣的生活进入试题,成为命制试题的主要源泉,才真正可以使学生以我手写我生活;而且通过评价的杠杆和导向,有时可以达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湖北武汉试题A“以‘成长的喜悦’为题目”,表现类似于如下特定的情境——远离父母的呵护下到农场劳动后经受的锻炼和考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的成长以及体验到的喜悦。试题B则把与阳光的对话而感受到的光明、快乐、温暖、向上、力量等以及由此获得的“红润健康的面孔”和“明亮清朗的心境”作为设计对象,要求“以‘阳光’为话题”来作文。两道题均从学生生活体验的角度立意,设计得平实,亲切,甚至让人感到体贴体己。江苏无锡的试题则在对生活的关注方面更为直接,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对接生活”:

题目:生活是美好的。仔细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精彩无处不在。它使人感动,给人启发,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请以“精彩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样的题目几乎不设防,没有任何限制,实际是对学生作文生活化或者是“泛生活化”的极度宽容甚至是放纵,“精彩”二字可能只是对为文方向和主题的一个指引,几乎不是什么审题的障碍和阻隔。

这样的题目有一大批。这实际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催生出来的新品,说是“宠儿”一点也不为过。课标里有几段话可以拿来佐证: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是的,面对上述作文题,可能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即使在考场上也能文思如泉,运笔如风,倚马立就真实切合的文章。而看到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们的语文老师还能安守于保守的写作教学的所谓传统模式而“我自岿然不动”吗?调节,改革,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生,与学生同发展共成长,是必由之路。

二、学校、课堂、教学:命题设计的主要内容

这可能是今年试题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看几道试题:

安徽试题是实录了一节美术鉴赏课上老师与同学围绕一幅画而展开的对话,其核心内容突现了一点,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设问:“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想向别人介绍或说明些什么?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情?”

河北试题则是实录了一位小学老师公开课的内容。老师针对多数同学评价他人作业时的偏颇,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命题者由此设计文题。

海南A题的引导语是这样说的:在班级里,你的成绩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在操场上,你的球技却能让人大开眼界;在舞台上,你的歌声也许并不悠扬,然而,在宣传橱窗里,你的书法却令人赞不绝口……生活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世界,自己的个性特长或爱好。

四川B题的导语则是复述了一个由某一课堂教学片段引发的相关故事。

黑龙江的A题是“一堂____________的语文课”(请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横线上可填:精彩、难忘、别开生面、发人深省……)

可以这么说,今年试题中的30%左右都跟初中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过程相关联,这是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必然反映,也是一个必然选择。是的,现在的初中同学,尤其是毕业班同学,除了学校,还有多少自己的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空间?除了学习,还有什么其他的可以自己安排的生活娱乐的方式?而现今我们还难以找到可以责怪的对象,更拿不出一下子解决问题的良方。那么,在我们的孩子只知道和比较懂得学校和学习的前提下,命题人在关注生活之外,重点将题目设计的背景对着“学习”,可谓不是办法的办法。我个人认为,这种妥协是对事实的尊重,是现实的作文命题的必由之路。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想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真正能够“要求学生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当然这绝不是未来作文命题的方向。

三、内容指向:“多”情“善”感,兼及思辨

写作为文,其主要内容和目的无外乎两类,一为表情,二为明理。对于初中同学来说,我们传统的理解,似乎应该主要是培养其叙述人事、表达情感的能力。想象、说理和思辨当然也是教学内容,但不是主要的方面。今年的试题,这一点似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重庆的试题A则极富诗情画意:

那是一首歌

岁月如歌,生活如歌。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心弦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

题目“那是一首歌”自身就是一个极富抒情味的诗句,而且题目定性所叙述的故事本身就应该是“歌”;作为导引的陈述材料也表述得极为煽情,简直如诗如画,令人心驰神往。这自然是要你表达你的如烟往事,展现你的真实情怀。

黑龙江B题与上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了,梳理自己的思绪时你难免心潮起伏: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相助……把自己难忘的经历及感悟倾诉出来吧。请以“心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像上述这类试题还有许多。粗略统计,各地试题中明确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所占比例极高。这充分表明命题人对初中语文教学写作部分重点的认识和把握,这与未进入课改的前几年各地试题中偏重议论的倾向有着本质的区别。自然,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这一侧重和导向是有道理的。我们也应看到,由于话题作文仍然占据了试题的主要江山,文体的自由选择,给一部分理性思辨能力较强的学生开辟了另一方战场。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某些试题,虽然形式上没有对文体加以限制,可所供材料的性质和一部分规定实际已经将某些如议论文一类的文体摒除在外了。

四、多元、选择:命题人坚守的重要原则

今年的试题中,很多省市都采用了多题选一的方式;即使是一道题,也注意渗入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思想。

一种情况是,至少有20%以上的地区采用了“半命题作文”的题型,其中填补的角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广东试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题目:(1)另一种__________;(2)我看见了__________。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显然,这种题目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限制条件,是彻头彻尾的开放性试题。有所约束和限制的像广西南宁市的试题:青春因__________而精彩。要求:(1)根据写作内容,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如:青春因__________(奋斗、挫折、友谊……)而精彩。即使如此,可供考生自主选择确定的天地依然是辽阔的。

非常特别的是,今年的试题中,以全命题形式出现却产生半命题选择效果的有一道,很值得我们研究——湖南长沙市A题:走进桃花源(温馨提示:题目中的“桃花源”可以借指美丽的景色,可以象征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等)。因为“桃花源”意象本身异常丰富的内涵,便给写作者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亏得长沙的语文命题专家想得出来。应该说,这是我所见过的作文试题的经典。

另一种情况,是材料导入式的命题。相对而言,提供材料的作文,一般主旨指向比较单一,写作时可资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小。但由于命题者选择材料的机智、命题思路和视野的开阔,却往往能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北京海淀区试题是针对当下国人重视节日特别是年轻人热捧舶来节日的现象而命制:

……你了解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吗?回首往事,哪个节日最令你难以忘怀?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你有哪些看法和感受?

请你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中所言“三个角度”,恰好是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内容,也需要运用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题的巧妙和机智是难能可贵的。

说到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都会注意到,全国的数十家几十道作文试题,几乎是不约而同,一律开放了文体,或要求“不限文体”,或直言“写一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这是对学生写作最大的“松绑”。

不仅如此,还有题目明确要求可以围绕一个问题或话题发表不同思想观点的。这是对思维创新和观念多元的一种鼓励。

即使这样,在去年基础上有重大进步的本年度中考作文试题,整体看来还是有些不足甚至缺陷,分述如次:

一是某些文题涉及的内容太过陈旧。就写作而言,常理下是无所谓题材的陈旧或新鲜的。比如对高手而言,可以老树新芽,可以《杨柳》新翻。问题的关键是,一种内容、一种主题假如在某一个时间段里被重复乃至炒作过多,那么,中考,作为这样一项面对全社会至少是一个地区兼有水平性和选拔性功能的测试,就必须尽量回避。否则,猜题押宝,移植抄袭,又怎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如此,显然有失考试评价的公允。

再说,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日新月异的教育变革,可供选用的话题、问题太多太多,就从文章反映生活、经时济用的功能角度看,与时俱进,选用生活中的新鲜可感的事例、话头、案例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简单易行的。

而有的以“知识”为话题,有的以“伞”为话题,还有的定题为“一堂___________语文课”……比较而言,则太过俗套、平板,吊不起写作者的胃口和下笔的兴致。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有时候,考场上出不了精彩的文章,是跟命题人命题的好坏有很大关系的。

二是少量试题还存在“跟风”这样一种泛政治化的倾向。所谓“跟风”,是指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跟”形势,“跟”运动,“跟”政治,把作文考试当成了检查考生政治思想的一个平台,背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功能所向。它带来的后果是引发学生讲空话、套话和假话,而且还会给语文老师们传递出一些错误的信息,给今后的语文教学带来后遗症。这种势头不得不防!

三是个别题目中的设计似乎有粘贴课改标签之嫌。用课程改革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来统摄我们的中考命题,是确保命题科学性的前提。但所谓“统摄”,是指思想在命题中的渗透和体现,而不是机械地粘贴标签今年某市试题打破常规,在正常的作文要求之外忽然天外飞来一笔:

反思与评价

(1)请你概括出所写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最令你满意的一点是什么?在哪方面修改,会令文章更完美?

此项一加,考生肯定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既是作文试题,怎么做完作文,还要来这样一个后续工程。这样的干扰因素,给考生整个写作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然的。笔者初看此题,也深感莫名其妙。但联系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一想,又不禁哑然。原来这是命题专家们试图以此充分落实课改的思想。可是,如果用这种方式和途径去贯彻落实课改,那还不是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再说,有关“反思与评价”的两点要求,第一是阅读方面的,这在阅读部分已经考查过,根本不必重复考查;第二是修改文章的要求,虽与写作有关,但如果考生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文章应该“在哪方面修改”,他还会让这样的缺憾留在文章中吗?

研究完今年新课改试验区中考作文试题的特点和问题,我们来研究一下未来中考作文试题的命题走向。

一是社会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中考作文命题中。从今年的情形看,校园生活的比例占据得似乎高了些,那是由于课改精神的落实还没有到达理想的目标。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学校与生活、学科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理念逐渐变为事实,仅仅把校园生活作为主要命题素材和背景的做法必然成为历史。

二是理性思维的内容将会逐渐地确立自己的一席之地。道理也很简单,现在的初中学生,可以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几乎是同步成长的。尽管课标中比较多地强调了前者,但后者的重要性也并没有被轻忽。再加上孩子理性思维的成长和发展与过去比,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对这一块的考查,忽视一批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是没有道理的。

三是关于想象能力的测试应该尽快走到前台,应该得到空前的重视。想象能力是一切创造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就我所见,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由于教材和教师的原因,被严重忽视。在今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正经涉及想象的微乎其微,这是一个重大缺陷。这种问题应该在以后的命题中提速解决。

四是文体性要求应该得到重视。可能是由于“话题作文”带来的负效应,现在的中学生,暴露出来一个非常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一本正经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不大写得像了,大量出现的是一种似是而非、不伦不类说不清是什么文体的文章,无奈中大概只能姑且称之为“散文”了。这是一件叫人头疼甚至颇觉恐怖的事。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文有定体,写什么文章就应该像什么文章。这才是各种文章的特点之所在和其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果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问题上含糊不清,天下大乱,我以为这是我们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失败。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要加以重视和引导,另一方面,通过中考这一杠杆作一点调控,应该可以很快扭转。

应该说,今年的中考作文试题鲜明地昭示我们,冰山已经打破,芙蓉正在出水,课改带来了作文教学、语文教学和基础教育的春天和一江春水,我们理应惊喜,我们自然要欣赏;但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如此,不仅中考,而且语文教学乃至基础教育中的所有问题才有望逐渐解决。

标签:;  

乐见芙蓉出水--2005年我国新课程实验区初中作文试题分析_芙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