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舞蹈走向世界--1996年汉城第四届国际舞蹈研讨会简介_舞蹈论文

东方舞蹈走向世界--1996年汉城第四届国际舞蹈研讨会简介_舞蹈论文

走向世界的东方舞蹈——’96汉城第四届国际舞蹈学术研讨会随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城论文,舞蹈论文,走向世界论文,第四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韩国国立舞踊团团长兼艺术总监鞠守镐先生和韩国未来舞学会会长、檀国大学舞踊科教授宋寿男女士之邀,我们于96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赴韩参加'96汉城第四届国际舞蹈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在韩国文化艺术振兴院讲堂召开,主题为“韩国舞及亚细亚舞的世界化”。除我们俩之外,在研讨会宣讲论文的还有韩国舞蹈学者郑昞浩先生、金泰源先生以及日本舞蹈学者神泽和夫先生。其间,我们还观摩了与研讨会主题相关的两台舞蹈晚会——舞剧《奥瑟罗》和专题舞蹈《崔承喜:昨天和今天》。我们认为,“世界化”是困扰着许多东方传统国家文化(包括舞蹈)发展的问题;研讨会中撞击出的观念火花,或许对我们置身现代化进程中的舞蹈文化建设会有所启迪,故借《舞蹈》一席之地与舞界学人交流。

一、只有保持了自身价值的民族才会被所有的人们尊敬

在于平率先宣讲《东方舞蹈的现代抉择》(全文另发)的论文后,日本学者神泽和夫先生宣讲了他《关于韩国舞的未来》的论文。他认为,讨论“韩国舞的世界化”本身是对韩国舞未来趋向的一种预测,即其不得不面对世界并走向世界的预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导向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如何使韩国舞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二是“如何赋予韩国舞特有的价值以使其受到尊敬”?神泽和夫先生认为,由于崔承喜在本世纪30年代以来的舞蹈活动,韩国舞已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声誉;崔承喜动用日本现代舞(源自德国)和韩国传统舞蹈创立的“新舞蹈”早已使“韩国舞”成为超越韩国国界的舞蹈。由于日本侵略政府的统治,韩国文化的发展一度受到压制和阻碍;而战后韩国人民进行文化重建及舞蹈重建之时,又恰逢新一代的“现代舞”先是从纽约、后是从巴黎传入韩国,使韩国舞面对新一代的“现代舞”提出了“世界化”的课题。对此,神泽和夫指出,舞蹈进步的唯一途径就是去表现当代世界。韩国舞传统动作的气质和风格已被全世界所认知,用不着跟着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的失误走,因为只有保持了自身价值的民族才会被所有的人们尊敬。

有趣的是,我们在研讨会期间观看的专题舞蹈《崔承喜:昨天和今天》,仿佛以直观的形象印证着神泽和夫先生的主张。这台晚会是由崔承喜40年代的弟子金白峰筹划的。晚会中有崔承喜当年表演过的作品《草笠童》(由金白峰的得意门生梁成玉表演),但更多的是金白峰基于对崔承喜舞蹈精神的理解而创作的作品——从柔中见韧的剑器之舞《搏》到静中求动的长鼓之舞《仕女图》,从具体描述的《七夕之夜》到抽象表现的《三种传统节奏》……的确令人信服:“世界化”的前提是“保持自身价值”。

二、韩国要努力与日本、中国共同建立21世纪主导性的文化风貌

研讨会中,韩国学者郑昞浩先生宣讲的论题是《关于韩国舞蹈世界化的若干课题》。他认为,21世纪世界舞蹈文化的中心地将是东方,东方将主导21世纪的世界文化。主导性文化从西方转移到东方的直接原因是西方享受科学文明之成果时亦受其负面价值的危害,而间接原因是东方文化的神圣性、多样性和文化生活的普及性正可补其科学文明的不足;其中又以日本、中国、韩国为代表的当代东北亚文化的发展最具“主导性”的潜力。日本是经济高速增长、传统文化艺术根深蒂固的国家,又自称是东方的京城(东京);中国自采取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恢复“世界之中”的自尊心而奋斗;韩国自'88汉城“奥运会”以来让世界了解了韩国文化及东北亚地域文化的先进性。如果说已有东方文化主导21世纪世界文化的迹象,那么韩国要努力与日本、中国共同建立21世纪主导性的文化风貌。

郑昞先生认为韩国舞已具有了成为21世纪主导性舞蹈文化的可性。其一,与其他国家相比,韩国具备了舞蹈艺术得以发展的最优条件的推动力,这主要是在40余所大学中设有了舞蹈艺术课程。其二,韩国的专业舞蹈团体在许多城市设立,并有相当数量的舞蹈团体到世界各地去演出。其三,与世界各国舞蹈团体到韩国演出的同时,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的北京舞蹈学院设立了韩舞的专门课程,对外交流成就显著。其四,近年来韩国舞蹈家开始在西方权威的舞蹈界中活动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影响,80年代的洪信子就其世界性影响而言不亚于30年代的崔承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家对“韩国舞蹈世界化”的问题关心不够,缺少信息;舞蹈家还缺乏高度的“创造性”,缺少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

三、韩国“现代舞”的编导们对地区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另一位韩国学者金泰源先生以《建立东方的舞蹈美学》为题宣讲了他的论文。他指出,现代舞倡导“世界性”,并且把个人独创的舞蹈风格看作能被全世界接纳的必要因素。早期的现代舞者都努力使其舞蹈风格兼具普遍性与独特的个性。事实上,现代舞并非盲目地追求“世界性”,许多作品都与其所属的社会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区文化的特殊成份仍然是现代舞创作的主要源泉。70年代至80年代,韩国现代舞忠实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其动作语汇主要来自玛莎·格蕾姆;同时,也有一种要把韩国传统舞蹈的特质移植到现代舞动作语汇之中去的倾向,许多作品流露出对韩国及东方主题的兴趣。

80年代后期,“现代舞的韩国化”问题是韩国舞界最热门的讨论之一。由于缺乏对地区文化特质的关注,韩国的现代舞尚不能运用娴熟的舞台技术去呈现作品的独特性。90年代伊始,在“现代舞的韩国化”问题得到进一步强调的同时,从韩国传统舞蹈起步的、关注现代生活和现代人心理的“创作舞”也意识到地区文化的重要性并力图使之现代化。这种追求也影响了韩国的“现代舞”。现在,韩国“现代舞”和“创作舞”的编导们都对地区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再单纯地去模仿西方现代舞的技术和形式了。其间,一些舞者已初步创立了自己舞蹈风格的独特性,还有些舞者则关注着世界舞蹈发展的趋势。对此,金泰源先生认为,我们应以批判的眼光来建立东方的舞蹈美学;从地区文化和美学观念出发来发展自己的剧场舞蹈,既是东方地区诸位舞者的权利,也是其义务。

四、《奥瑟罗》:跨越区域文化限制来构织戏剧冲突与刻划人物性格

在申文龙宣讲《东方舞蹈世界化的思考》的论文并介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朝鲜族舞蹈研究室的教学、科研及演出情况后,各宣讲者就听众的质疑进行了答辩:然后应会议组织者之邀观摩了十二幕大型舞剧《奥瑟罗》。用韩国舞来摹写莎士比亚的戏剧,据说是舞剧编导、国立舞踊团团长兼艺术总监鞠守镐先生基于“韩国舞蹈世界化”的一种尝试:他甚至亲自饰演舞剧里男主角奥瑟罗。显然,这种做法出于一种自信,即韩国舞具有跨越区域文化限制来构织戏剧冲突与刻划人物性格的能力。

奥瑟罗与苔丝德蒙娜的爱情悲剧是令人惋惜的。为了加强这种悲剧的氛围,舞剧编导一开始便把结局推向观众——让观众在一幕的“葬礼”之后再来审视悲剧的根源并由此批判人性的弱点。应当说,这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设计。这是因为,在舞剧的情节推进中,无论出现什么场景和什么情调,都将笼罩在“悲”的阴影中。韩国舞蹈在对剧中众多人物众多性格的描述中,不仅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美学特征,而且有助于提升《奥瑟罗》这一世界文学名著的美学品格。通过对世界文学名著的独特理解来与世界交流,我以为是这出韩国舞剧“世界化”的一个准确定位。

由于强烈、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多重人物性格的刻划,《奥瑟罗》成为一出“戏剧性”很强的舞剧;这与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淡化情节”的“音乐式”舞剧表现大相径庭。我们认为,“淡化情节”而只表现某种情调固然有助于一种世界性交流,但这种交流往往会滞留在浅表层面。实际上,“戏剧性”是舞剧编导对传统舞蹈动作素材运用并加以变化的内在依据,是“纯粹风格”走向“语言表达”的内在依据。不仅仅是一种“纯粹风格”的被识别而且也应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被理解,我们认为这应是区域性舞蹈“世界化”的一个主导性追求。当然,如果就具体的舞段设计——尤其是直接体现性格冲突的、各主要人物的舞段设计而言,《奥瑟罗》还有些欠缺:比如说过多的哑剧性动作干扰着动作编排的逻辑性,比如群舞营造的气氛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刻划之间的配合还不那么水乳交融……但这些都不影响这出舞剧做出的选择。我们看到,在韩国舞蹈与英国戏剧之间,由于舞剧编导良好的创意和精心的设计,韩国舞蹈的“世界化”尝试已不是一个书斋式的理论问题而正成为舞台上坚实有力的舞步……

在短短几天赴韩的交流研讨后,写出这篇“随记”,一方面是与舞界学人交流,一方面更希望与舞界舞人撞击……

标签:;  ;  ;  

东方舞蹈走向世界--1996年汉城第四届国际舞蹈研讨会简介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