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小麦新品种——豫农416,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品种论文,小麦论文,豫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以豫麦49为母本、(豫麦21/豫麦35)P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超级小麦新品种。2007~2009年参加河南省中间试验,丰产性突出,是当年生试冬水组所有参试品种中唯一在所有试点均居首位的品种。2009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1),这是更换对照品种(原对照豫麦49,新对照品周麦18)后河南省首批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
1 特征特性
豫农46为半冬性多穗型品种,全生育期225天,较周麦18早熟2d。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叶色正绿,叶片窄长,苗势壮,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数较多;春季起身快,长势强壮,拔节抽穗早;株高适中,旗叶较大,穗下节偏短;株型稍松散,穗层较厚,纺锤形大穗,长芒、白壳,籽粒白色、角质,饱满度好,大小均匀,黑胚率低,外观商品性好;抗后期干热风,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适应性广,对肥水不敏感。产量三要素协调,成穗数585~645万/,穗粒数34~37粒,千粒重46~50g。
中抗白粉病、叶枯病和条锈病,中感纹枯病和叶锈病。
据2007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对区试混合样测定:容重778g/L,蛋白质含量15.43%,湿面筋含量30.4%,降落值372s,吸水量55.1ml/100g,形成时间6.0min,稳定时间10.0min,沉降值78.5 ml,出粉率74.7%,主要品质指标达国家强筋优质麦标准。
2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小麦新品系产比试验,较对照新麦18增产11%,居13个参试品种第一位。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12点汇总,平均产量7846.5kg/,较对照豫麦49增产5.96%,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第四位;黄河以南7点汇总,平均产量7948.9kg/
,较对照豫麦49增产8.95%。2007年~2008年度继续参加冬水Ⅱ组区试,10点汇总,平均产量7987.5kg/
,较对照周麦18增产3.19%,居14个参试品种第一位;黄河以南6点汇总,平均产量8063.3kg/
,较对照周麦18增产5.09%。2008~2009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I组生产试验,11点汇总,11点增产(均居首位),平均产量8625.0kg/
,较对照周麦18增产7.4%,居所有参试品种第一位。
3 栽培要点
该品种集超高产、优质、广适于一体,适宜河南省及相临省份相近生态区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播期播量:10月5日~20日均可播种,郑州地区最适播期10月8日~13日,适宜播量105~120kg/。高肥地严格控制播量,晚播时可适当增加播量。
肥水运筹:一般施有机肥45~75/
,纯氮210~240kg/
,五氧化二磷120kg/
,氧化钾105~120kg/
。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60%底施、40%氮于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孕穗期和灌浆初期,根据天气状况和土壤墒情酌情灌水。
栽培管理: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做到足墒下种,精播匀播,确保苗匀、齐、壮。对于群体较大、肥力较高的地块,起身期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化控,防止倒伏。
病虫防治:秋播时做好药剂土壤处理或药剂拌种,也可使用包衣种子,防治地下害虫。拔节前注意防治纹枯病,孕穗后适时防治白粉病、锈病、蚜虫。
联系电话:010-6891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