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体系论文,中学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地理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高低的认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是摆在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对“考试”的再认识
教学评价离不开“考试”,作为检测和反馈的手段,我们不能把“考试”作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界线。“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素质教育也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反馈的手段,问题在于把“考试”视为追求的目的,还是视为检测和反馈的手段,在于赋予它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在于考核内容和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主渠道是学科教学,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使学生具有文化智能素质;通过对学生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教材中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等。教学评价的手段都应有利于学生这些基本素质的提高。
二、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
第一,评价方法单一。书面知识型考试是传统的方法,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依据每学期一次或两次考试的分数作为价值的判断。这种把教学成绩按一二次考试分数排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使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偏离了教育的方向,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考试时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条件、家庭环境、考试环境等,试想一次考试成绩的优劣,怎么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真实的水平呢?尤为可怕的是给学生、老师、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考试晕场,夜晚失眠的学生屡见不鲜。
第二,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的单一,造成了评价内容的片面。学生每学期的地理成绩仅靠一张试卷来评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考试的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有些属于死记硬背的东西。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效果、个性心理品质等不能有效地得到检测。因此,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不讲效率,只靠延长学时和加大作业量;不讲能力培养,只靠机械重复和习题堆砌;不讲教学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只靠满堂灌、填鸭式、生塞硬给;不讲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搞一个标准、一律要求,全力应付考试。忽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教法与学法相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等,致使学生地理能力较差,应用意识薄弱,思维机械,智力受到抑制和摧残。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使地理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会做试卷,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调整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的内容。
第三,命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传统考试,在命题上往往带有命题者的主观意志,有拔高或降低要求的现象,记忆性的内容多,灵活性的内容少,因而带有不科学的误导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时刻围绕着试题传,更有甚者,让学生背题目背答案,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出现猜题现象,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真可谓舍本逐末。
第四,评价效果的虚假性。根据一张试卷成绩评判出来的好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虚假性,不少好学生“高分低能”而相当一部分没得到高分的学生能力未必低,“应试教育”是一种淘汰式的教育,面向的是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它窒息了学生的智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改变现状,并不是一下子取消考试,而是改革评价方法。根据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一系列原则,如方向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及超越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素质为导向,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与面试相结合,实际操作与作业答辩相结合等形式,逐步改变单一考试评价已产生的负面效应。目前,考虑到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的过渡性、操作性、可行性以及推进作用,评价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建立试题库,实行标准化考试,减少命题的随意性。根据要考查的“双基”知识点的分数分布和不同学习水平所占的分数,结合难度规定出每道题的分数,就可以从题库中选取相应的题目组成试卷。将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化成标准分,以消除不同学科的考试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考试之间不能用原始分数比较的弊端。此项测试可在期末进行,并赋予它占终结性评价分数一定比例的分值。
第二,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预习、作业、课堂提问、单元测试、复习等,可通过教师记录、口试、查笔记等形式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且将检测项目分别赋予它占有终结性评价分数适当比例的分值。这样,不仅把一次性卷面考试的压力适当分解,减轻了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此项评价要按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的阶段拟定相应标准的检测内容,不得拔高或降低标准。如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等,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的时间可安排在期末,采用等级制评价,设置达标、良好、优秀三个等级。
第四,对学生个性心理的评价。教学活动的成功需要同一定的个性特征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不与个性发生适当的定向结合,或者缺乏兴趣,那么,这种学习也注定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个性心理的测评。对学生个性心理的评价,可通过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等形式进行,并依据测评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个性心理评价要采用一般、良好、优秀三个等级。
第五,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成了局外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参与自我评价,只有参与了自我评价,才能改进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自评,要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知识、能力、态度、习惯、方法等方面作出分析。找到在哪一个环节上出现了失误,以便能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评也可分成一般、良好、优秀三个等级。
素质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我相信,在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套更完整、更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将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