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福利体系利弊评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弊论文,我国现行论文,福利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福利水平低
建国后,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几乎是在空白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切实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新中国建设 起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1978年后进入恢 复、发展和改革的时期,社会福利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反映了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对于社会福利水平的统计测算有不同的口径和方法,但绝大多数的 测算都表明了社会福利水平的这种增长趋势。详见表。
表1 1978—1990年社会福利支出
指 标 1978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社会保障支出(亿元)106 398 523 624 775 916 1103
占GDP比重(%) 3.1 5.1 5.5 5.6 5.8 5.86.3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5。
表1测算大体上能反应我国现实社会福利的增长水平,但由于我国缺乏规范的社会福利指标 体系,不同专家对我国社会福利水平的推算也不尽一致。以1994年为例,郑功成推算当年社 会福利水平为7.13%,加上其他未统计因素,社会福利水平在10%—12%之间;穆怀中小口径 推算仅为4.49%,而按同一推算方式,1992年社会福利水平小口径推算为5.09%,中口径(含 住宅投资)为11.53%,大口径(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高达12.73%。
对于1991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本文依照当年全国福利费用与当年财政的社会福利 支出,扣除二者重复计算的部分,进行大体的估算,并考虑当年的财政价格补贴,得出表2 结果。
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福利水平适度与否,未来的适度福利水平是多少,理论界也存在许多 争论。我国现行社会福利体系具有很强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它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 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我国社会福利的绝对水平
我国社会福利水平总体上处于较低的层次,表现为社会福利支出的总量规模较小,社会福 利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详见表3。
表3
1991—1997年人均保险福利费
项 目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全国保险
1094.7 1309.5 1670.2 1958.1 2361.3 2725.3 3043.5
福利费总
额(亿元)
人数 14508 14729 14849 14908 14845 14668
(万元)
休人 2433 2598
2780
29293094
3212 3351
数(万人)
福利费646.2 753.0 47.4 1101.4 1311.7 1509.3 1689.5
(元)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经整理。 如果考虑到职工人数只占全国劳动人口的1/4左右,另外3/4的劳动力人口(即所谓本制外人 口)几乎不享受社会福利待遇,我国的社会福利绝对水平将更低。应该说,这与我国经济发 展的实际情况是紧密相关的,经济的规模与发展速度最终制约着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我国 较低的社会福利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它对于改革的启示是,我国的社会福 利水平目前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考虑到社会福利水平的刚性增长特征,在发展社会福利事 业时,审慎地处理社会福利增长机制,避免盲目地提高水平,是一种合理的政策选择。
2.我国社会福利的相对水平
以1991的为例,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300美元左右,当年的社会福利水平为6%—8%,而西 方国家在这个经济水平时,尚未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如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 福利法》时,人均GNP为1000美元;日本1955年人均国民收入为222美元,到60年代才建立起 社会福利制度。
按照相对可比的口径计算,从表4中可见,我国1990年的社会福利水平大约与西方国家60年 代相近,人均GNP却远低于发达国家60年代的水平。
表4
中外人均GNP比较*单元:美元
1960年
1990年
美 国 2783
德 国 1345
日 本 458
英 国 1363
中 国370
*人均GNP按当年可比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人民出版社,1985。
《国际经济和社会经济提要(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阶段,呈现出一定的超前性,但 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社会福利相对水平是高的。如表4所示,我国的社会福利相对水平仍处 于较低的层次。当然,在进行社会福利水平的国际和历史比较时,应该注意,由于医疗技术 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我们不能直接对照发达国家的历史数 据或国外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判断,应该做深入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3.对我国社会福利水平的判断
我国长期实行“高就业、低福利、低工资”的就业政策,许多福利项目支出实际为低工资 的一种补偿,不能简单地以社会福利水平指标来判断现有福利水平适度与否。我国在长期计 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职业福利的畸形膨胀,价格补贴和住房补贴规模过大,在社会福利水 平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以国 家财政价格补贴支出为例,随着价格体制改革和国家逐步放开价格管制,财政价格补贴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88年的3.31%降到1995年的0.63%,近年有所回升,维持在1%之下, 但绝对数规模仍然较大。详见表5。
二、社会福利保障差
1.我国社会福利的负担主体
我国社会福利的负担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财政和社会集体两部分,但以政府财政负担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支出的社会福利费用不断增长,增长的平均速度超过GNP的增长速 度。详见表6。
从表4看,1997年我国国家财政的社会福利支出占社会福利总支出的15%左右,这已经使财 政 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加剧了国家财政的困难程度,也使国家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福利保障的能 力减弱。
2.我国社会福利子项目分析
我国社会福利的四大子项目——社会保险、社会救济、职工福利、社会优抚中,社会保险 所占的比重最大,一般在60%—70%之间,略低于西方国家75%以上的水平。相对来说,我国 长期以来忽视了社会保险的发展,补偿性的福利支出比重过重,离退休费用增长过快。详见 表7。
表6
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的社会保障比上年增
财政支出
比上年增
支出(亿元) 长率(%) (亿元) 长率(%)
1980
57.15 6.151212.7
-4.8
1982
68.17 9.391153.33.4
1984
85.94 11.77
1546.4
19.6
1986
117.6315.86
2330.8
12.4
1988
142.7815.47
2706.6
10.5
1990
187.2 11.29
1991
212.8513.703387 -
1992
233.719.80 374210.5
1993
277.0318.54464224.1
1994
352.4427.22579324.8
1995
412.7617.11682411.8
1996
476.8215.52793816.3
1997
634.16 33 923416.3
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计算“抚恤社会福利费”和“卫生优抚救济支出”两项。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0—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7 全国离休、退休职工费用增长情况
项目
1991年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1996年
1997年
离/退休
职工费用 458.5568.6747.3
1026.9
1283.81525.61790.8
(亿元)
增长率 18.0
24.031.437.4
25.0 18.8 17.4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除上表所列问题外,我国现在的医疗费用膨胀,仅1995年全国医疗费的超支额就达26.5亿 元 ;医疗制度内部结构不合理,公费医疗和职工劳保医疗之间差别较大,与农村合作医疗 相差更大。医疗的低水平与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并存,使我国的医疗保障能力大为减弱。
3.企业提供保障的动机和能力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社会资源配置主体。企业自身的目标函数、资源约束、产品定 价都由政府统一确定。在是否为职工提供社会福利和提供多少这一问题上,企业没有选择权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社会资源的配置者,企业自然具有选择的权利。企业会按照 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选择是否为职工提供社会福利,以及向谁提供和提供多少。如 果仅从企业自身的需要和意愿为劳动者提供社会福利,其结果必然是供给不足,因为企业的 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只有当社会福利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时,企业才有提供社会福利的动 机,而且取决于企业提供社会福利的能力。从单个企业来讲,其提供福利的能力与其生产经 营状况密切相关。在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况下,只要企业具有提供社会福利的意愿,它便 可以为职工提供很多社会福利。但是,企业经营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企业面临市场缩小、产 品老化、管理不善问题时,企业即使有这方面的意愿,也没有这个能力。这时,社会福利就 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按照企业的意愿和能力为劳动者提供社会福利,这一制度本身就缺 乏“保障”。在现行社会福利体系内,国有企业受政府政策约束,有向职工提供社会福利的 义务,但是,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效益极差,缺乏保障的能力,而一些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 则游离于这一约束之外,虽然有提供社会福利的能力,却缺乏提供社会福利的动机。因此, 大量的劳动者在这样的社会福利体系内处于没有保障的境地,即使国有企业有动机也有能力 为其职工提供社会福利,那么,谁来为非国有企业的职工与非就业者提供社会福利呢?非国 有企业由于不受政策约束,不会主动为职工提供社会福利。与就业者相比,非就业者面临的 无保障风险更大。
三、社会福利差别大
1.地区性结构不合理
我国各地区社会福利水平极不均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
2.行业之间存在差异
目前社会福利体系主要覆盖全民所有制单位,社会福利待遇水平较高,而其他所有制单位 则享受不到同样的福利待遇。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不能完全符合。
3.城市之间差距极大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以城市和农村为界划分为明显的两个板块,城乡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十 分悬殊。详见表8。
表8 城乡社会福利水平比较
项目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人均社会保障支出
全国平均(元) 116.7 145.6 175.9 211.5
城市平均(元) 387.3 468.9 549.8 672.9
农村平均(元) 19.020.8 23.7
26.8
社会保障支出占GNP比重
全国(占全国GNP)(%) 6.26.4
6.0 6.0
城市(占城市GNP)(%)10.3
11.0 11.010.8
农村(占农村GNP)(%) 1.51.3
1.0 1.3
资料来源:李卫东:《中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研究》,《当代社会保障》,1996。
四、社会福利范围小
在现行体制下,能够享受到社会福利权益的人口不超过总人口的20%,主要是政府职员和国 有企事业单位职工。这群人享有受益基准制的福利保障。而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职工更 多地依靠自身供款的积累。农民家庭则主要依靠自己家庭积累来保障老年及医疗。
五、社会福利筹资难
我国社会福利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三种:1.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2.基金制(Pay -as-you-earn);3.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整合(integration)。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无论 是 采取上述的任何一种筹资方式,或者三种筹资方式同时并用,但都不能及时足额筹集到应有 的资金。
我国现行社会福利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止上述五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改革。这种改革将导 致强制性制度变迁,而不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戴维斯、诺斯,1994)。改革目标的选择与具体 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依赖于现有的环境,努力寻求技术上的支持,并尽可能求得各利益集 团的支持,以避免产生过高的改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