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方政府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中国经济改革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在进行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后,地方政府替代了不完全的计划和不完全的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1]。在一定的意义上,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主导型”。毫无疑问,地方政府的许多作用都是在地方政府竞争① 的背景下发生的,探索地方政府的作用就离不开探索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②。
已有的文献对于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成本收益关系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一方面,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奇迹归功于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展开的竞争,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收益大于成本: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展开的竞争使中国经济在制造业和贸易战略上迅速迎合和融入了国际分工的链条与一体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开放是地方为经济增长而竞争的后果[2];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不仅是消除国有经济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力量,也是提供地方基础设施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间竞争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市场化激励,保持和促进市场化进程,即通常所说的维护市场的联邦主义[3];这一结论还得到了基于1982~1992年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的支持[4];同时从民营企业的角度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促进民营化的主要力量[5]。另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成本大于收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间竞争,造就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明显扭曲,并且政府间竞争会加剧财政分权对政府支出结构的扭曲[6];地方政府间竞争导致地方政府主导辖区经济增长的最优选择是以破坏宏观经济的平稳为代价,追求辖区经济高速增长[7];地方政府间竞争改变了地区间分配分工收益的方式,使得落后地区在分工收益中的所得份额相对缩小,于是就使得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有激励独立自主地发展一些在短期内并无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以期提高自身在未来分工收益的谈判中的地位,这种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会导致一轮又一轮的重复建设[8]。
已有的文献认为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收益大于成本,或成本大于收益,忽视了经济转型的不同阶段地方政府间竞争具有不同的收益与成本。经济转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转型时期和后转型时期,即“低成本改革时期”和“高成本改革时期”。在前转型时期,即“低成本改革时期”,主要的任务是摆脱计划经济低效率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权,地方政府成为经济的主体,从地区利益最大化出发,发展地方经济,此时地方政府竞争的收益大于成本;而后转型时期,即“高成本改革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此时期,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成本逐步凸显,市场分割、重复建设成为地方政府竞争的产物,因而约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成为后转型时期的主题。
本文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建立三个模型,分析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文章第二部分建立市场分割模型,第三部分建立重复建设模型,第四部分建立政治竞争模型,第五部分针对地方政府间竞争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以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合作,第六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结论。
二、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市场分割模型
地方市场分割主要指一国范围内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利益,通过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限制本地资源流向外地的行为。地方市场分割严重阻碍经济一体化进程,模糊区域经济合作目标,但是市场分割却是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所采取的理性行为。下面建立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
假定有地方政府A和B,双方的战略空间为地方市场保护和开放。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与经济实力的强弱,将地方政府竞争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方政府间的博弈
由于地方政府A与B经济实力相当,故市场保护成本(包括实施保护的人力、资金、保护可能遭受的风险以及违反中央政府政策可能承担的责任等)和利益相同,当双方都采取保护策略时,双方只能从本地市场获利R-C;当只有一方采取保护策略时,采取保护性策略的地方政府可以侵占对方δ的市场份额③,假定市场保护收益大于成本(δR>C),此时双方的收益分别为(1+δ)R-C和(1+δ)R;当双方都采取开放策略时,收益都为R。双方的收益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采取保护性策略是地方政府A和B的占优策略,(保护,保护)是占优策略均衡。因此有:
结论1:在市场竞争博弈中,当两个地方政府实力相当时,双方都会采取保护本地市场的策略,开放市场的帕累托效率无法实现,市场分割严重。
(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方政府间的博弈
假定地方政府A的经济实力较强——市场经济体系相对完备,市场利益更大而保护成本更小,当双方都采取保护策略时,地方政府A的得益更多,;当双方均采取开放策略时,A也可以侵占对方δ的市场份额,此时,双方得益分别为;若由于经济实力悬殊,地方政府B无力侵占对方市场份额但有能力保护本地市场,当地方政府A单方面保护市场时,A、B的得益为(R[,A]+;当B单方面保护市场时,A、B的得益为。双方的收益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地方政府A倾向于开放市场。若由于经济实力悬殊,B也采取开放策略时被侵占的市场份额较大,而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市场保护的成本较小,即,则地方政府B倾向于保护市场,(开放,保护)成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因此有:
结论2:在市场竞争博弈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地方政府偏好市场开放,处于竞争劣势的地方政府偏好市场保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决定统一市场面临种种困境。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市场转移份额δ和保护成本C的大小决定了市场开放与分割。当发展水平一致时,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函数出发,采取保护策略总是最优的,因而市场趋于分割;当发展水平不同时,发展水平低的一方倾向于采取保护策略维护自身的利益,市场转移份额越大,采取保护策略的激励越强,(开放,保护)成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因此,不论何种情况,市场分割是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必然结果。
三、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重复建设模型
在前转型时期,地方政府替代了企业,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大量的资源被政府投入到能满足自身效用函数的产业。虽然分权初期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能够从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激励市场主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后转型时期,随着竞争的加剧,优势产业获利能力下降,对GDP持续高增长的追求必然导致地方政府转向投资高利润行业,造成这些行业的过度进入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区域内各地方产业优先目标的一致性和区域产业格局的同构性,以下模型证明了这一点。
假定地方政府A,B分别对行业i和j进行投资,其中i为高利润行业,j为低利润行业,地方政府A,B分别在行业i和j上具有比较优势。若两地方政府同时投资于一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一方得益总是超过另一方,因而当投资于行业i时,双方得益为
结论4:当过度进入造成高利润行业的获利下降,甚至低于低利润行业的获利时,由于存在市场退出障碍和重新进入的成本,过度进入导致的产业结构同构化倾向于被维持和延续下来。
四、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政治竞争模型
在后转型期,经济分权已基本实现,但政治集权仍然存在,因此,各地方政府不仅在经济上为GDP和税收进行竞争,而且也在“官场”上为晋升而竞争。不同于经济领域的竞争,政治领域的竞争是“零和博弈”,因为给定只有有限数目的人可以获得提升时,一个人获得提升将直接降低另一个人提升的机会,一人所得构成另一人所失[9]。在现实中,上级政府以绩效评估的激励手段决定下级地方政府官员的职务晋升,基于GDP相对绩效的晋升机制在实证研究中被证明确实被中国政府使用着[10]。在缺乏充分统计量的政绩考核体系下,相对的GDP增长可能是一种次优(the second best)的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具有信息量的指标[11]。这种次优的相对绩效晋升机制在后转型时期日益显现它的弊端。根据Lazear和Rosen的政治锦标赛模型(political tournaments model)[12],分析相对绩效晋升机制下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如下:
对式(1)和(2)的分析表明,在社会最优的情况下,r越大意味着地方官员激励应该越大,可是在政治博弈的情况下,r越大意味着地方官员的激励越小。因此有:
结论5:政治博弈促使参与人只关心自己与竞争者的相对位次,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人不仅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且也有同样的激励去做不利于其竞争对手的事情;对于那些利己不利人的事情激励最充分。政治博弈的存在使地方政府的合作激励不足。
五、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制度安排
由以上三个模型的分析可知,在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各地方政府从地区利益最大化和官员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往往倾向于采取竞争性策略,即非合作策略,市场分割、产业结构同构化、重复建设、政治竞争损害经济效率等成为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探索促使各地方政府从竞争转向合作的制度安排意义重大。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地方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制度安排、使各项制度相互匹配形成合理的制度结构,更好地规范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
(一)完善地区内的经济发展权,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前转型时期,地方政府替代市场主体执行了培育市场的功能,经济得到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主体已基本成熟,市场体系也基本确定,此时地方政府应完善地区内的经济发展权,即创造一个“小社会,大市场”的市场环境,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市场能处理的事情由市场处理,地方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转变。
(二)上移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权并由上一级政府监督管理
在完善地区内经济发展权的同时,上移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权,这相当于在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建立一个合约,合约规定地方政府只管地区内的事,地区间的事由上级政府管理,并对其中的违约方实施惩罚,对合作方实施奖励。
上移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权改变了博弈的规则,市场分割模型、重复建设模型的结构被更改,下面考察规则改变后两个模型的均衡解。
1.规则改变后的市场分割模型
以表1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方政府间的博弈为例⑤,上一级政府在观察到A、B的行为后,对采取保护策略的一方实施惩罚,对采取合作策略的一方实施奖励,惩罚系数和奖励系数为m(0<m<1),则有表4。
若惩罚和奖励系数m足够大,m>δ,则采取开放策略是地方政府A、B的占优策略,(开放,开放)是该博弈的占优策略均衡。因此有:
结论6:上移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权,由上级政府对经济发展中的合作方奖励,违约方惩罚,可以避免各地方政府的市场分割行为,维护国内市场的开放。
2.规则改变后的重复建设模型
上级政府为了维护产业经济体系的完整及合理性,对一些高利润行业征税,降低高利润行业的收益,对有比较优势的低利润行业补贴,促使有行业比较优势的地方政府投资其优势行业,征税和补贴策略的实施改变行业的收益,假设征税使行业增加成本T,补贴使行业增加收益S,则有表5。
(4)式说明两地方政府在上级政府征税和补贴下,重复建设率也可为零。
结论7:通过上级政府对高利润行业征税和对低利润行业补贴,可以避免地方政府过度进入高利润行业而忽视对比较优势行业的投资,使重复建设率为零,优化了产业结构。
由以上两个模型可知,当地区间的经济权力上移后,上级政府通过监督管理下级地方政府和对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干预,可以有效地克服市场分割和重复建设,构建了有序的地区竞争,维护区域市场的一体化。
(三)改进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机制
在政治竞争零和博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合作的可能性很小。这是相对绩效晋升机制作用的结果。这种晋升机制早期促使地方政府发展地区产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环保、教育、基础设施等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变化而相对绩效晋升机制的评价体系不变,即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仍为GDP的反应函数,目标与(激励)工具不一致会导致政府职能缺位、错位。如果说前期的改革主要运用了“退出”和“用脚投票”机制,使得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和吸引内外资而展开了Tiebout意义上的竞争的话,下一步的改革应当适当引入“呼吁”的机制来改进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治理[13](P174)。改进政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进对地方政府以GDP为基础的相对绩效晋升机制,更多地引入其它目标的权重,如社会发展、社会福利、公共物品提供和环境保护等等,使地方政府效用函数多元化,这样可以降低前期相对绩效晋升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六、结论
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事实,本文指出经济转型的不同阶段地方政府竞争具有不同的经济效益:前转型时期,竞争的收益大于成本,后转型时期,竞争的成本大于收益。
针对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竞争成本逐渐凸显的状况,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本文建立市场分割模型、重复建设模型和政治竞争模型,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分析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及其竞争后果,并探讨使地方政府行为从竞争转向合作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安排。研究发现:市场分割、重复建设是地方政府过度利用地区经济发展权的后果,在完善地区内经济发展权的同时,应上移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权并由上一级政府监督管理;上级政府以合约的形式约束地方政府,对采取市场开放策略的一方给予奖励,对采取市场保护策略的一方给予惩罚,可以避免市场分割;对高利润行业征税、对低利润行业补贴可以降低重复建设率;改进地方政府单一的绩效评估体制,引入多元化的地方政府效用函数可以避免政治零和博弈对经济效率的损害。这些制度安排在保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积极性的同时,可以约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有利于区域经济体系的完善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 地方政府竞争是指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在经济竞争和政治博弈的双重压力下,从最大化自身效用函数出发而采取的非合作行为。
②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包括同一区域内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和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在我国,由于历史、地理、开放政策等原因,区域之间(如珠三角地区与东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区域间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弱化,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之间)的竞争关系凸显,并成为今后贯穿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
③ 这里假定规模经济不变,即市场份额的变化不影响经济效率。
④ 该模型省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要。
⑤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只需改变惩罚系数,如发展程度较高的一方采取的惩罚水平较高,发展程度较低的一方采取的惩罚程度较低,则所得结论相同。
标签: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合作博弈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重复博弈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博弈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