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论文,产业发展论文,高校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02)03-0093-04
一、引言
20世纪是科学革命的世纪,是科学革命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不断推动科技产业化和社会变革的世纪,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历年发布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当中,把美国列为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由于在科技领域保持了领先地位,已连续6年高居榜首,创下有史以来最长的经济增长期。美国的经济强劲,主要是由于科技实力雄厚。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这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学习。可以预料,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高度重视并加速进行技术创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包括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加速科研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转化,畅通科技知识的传播,增强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
翻开世界文明史,古代的中国曾经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而翻开中国近代史,内忧外患、闭关自守,严重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自此与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差距。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我国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问题,也就是将科技创新成果如何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总体上仍比较落后。其中,科技进步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高技术发展仍然不力是重要因素。目前看来,我国高技术发展从总量、规模和进程上还不理想,特别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据资料显示,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美国为47.7%,日本为55%,我国只有28.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左右的平均水平。正如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努力提倡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样,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像中国这样低。抛开感情的因素,不得不承认这句话切中了我们的要害。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同时也受社会因素,诸如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制约。
二、对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五点设想
(一)以政府战略导向为指导。
高技术发展中,政府的战略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在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价值实现的社会过程,而且高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加上我国社会化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形成,这就使得科研和生产相脱节,具体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相关人才缺乏、转化率低等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加大政府行政调控的力度,合理地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组织和引导,统一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运转。
从当前的任务来看,政府应以科教兴国为指导,制定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应用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推广,力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促进科研单位兴办科技产业,加大科技成果推广的行政力度,优化科技成果推广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对我国在高技术研究领域的优势项目和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项目,更应在政策导向方面采取较大的倾斜。
另外,在资金投入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为科技成果推广提供应有的经费保证,包括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基金,建立科技信贷资金,建立风险资本市场和投资机构,开办科技保险业务等。
(二)以国际合作为捷径。
从日本的经济崛起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科技和推广科技成果除了依靠本国自身的力量外,还要积极展开国际合作。这就要求注重科技外交,在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中壮大自己的实力,具体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购买专利技术,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员和资金投入,还可以缩短开发时间;2.开办合资企业,这不仅可以吸引外资投入,还可以学习到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对中国的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3.直接进行技术合作,对那些难以引进或先进国家不愿意提供的高新技术,可以通过共同研究开发的途径获得,或是直接在先进国家本土建立公司或研究中心以获取技术,在这一点上韩国的现代集团、金星集团都是成功的示例。
(三)以高校科技企业为主体。
在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三者之间,高校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科技创新、科技应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都有许多技术成果和专利在高校产生,但成果的转化率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撇除别的因素不谈,高校中缺少市场观念是一个主要原因。很长时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观念,不少高校的知识创新仍然是象牙塔中的闭门造车,正像一些企业缺乏市场观念,不顾市场需求,只按自身条件盲目生产,结果导致产品大量积压一样,高校中不少创新成果鉴定完后就被束之高阁,要么创新成果没有市场推广价值,要么缺乏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的观念和意识,总之在实际上造成许多知识创新成为无效劳动,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些工作:
1、组织上必须做到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科技企业“校企分离”。
大学创办科技企业其实质是利用大学的优势去孵化高技术企业,孵化成熟以后,学校应放手让其走上社会,利用控股和技术支持为支撑,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所规范的方式和程序,使自己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这时,学校和其投资的科技企业之间应是股权关系而不是债权关系,企业上交的是利润而不是还债。学校各部门的领导应从思想上明白,实现校企分离后,企业已获得了独立法人的地位,它同学校不存在行政从属关系,学校应自觉停止对企业内部经营的干预,学校只能按照校企分离的法定程序和合同规范,对企业行使其所有权的职能。而高校科技企业也同社会上的企业一样,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必须自觉地尊重所有者——学校的权益,对学校承担保值和增值的责任,同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依据,有权力拒绝学校对其内部经营的直接干预。
2、高校科技企业必须走科工贸一体化的道路。
目前,我国的大专院校和单个企业都各自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劣势。从大专院校方面来看,具有较雄厚的人才实力和技术积累,但由于体制等种种原因,技术创新的目标难以和企业需求完全吻合。从企业方面来看,具有较好的设备条件,并有开拓市场和经营管理的人才优势,但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应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完善独立法人地位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的体制框架,建立科技体制一体化的组织体系,以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共同发展的目的。建立高校科技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实行科工贸一体化,使得科技人员有机会直接参加研究、生产、销售全过程,及时掌握科技成果经受生产和市场双重检验的信息反馈,促使其尽快成熟并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实践证明,大专院校发展科技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直接、快捷的方式。
(四)以人才开发为基础。
21世纪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发达、国家富强的第一要素,目前各发达国家无不把人才的开发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我国除了应进一步加大在人才教育上的投资外,还要改变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些错误认识。目前在相当数量的高校中只以发表论文数量和鉴定项目的多少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许多科技人员为了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等现实问题,而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一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上,甚至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伪科学。我国目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我们缺的不是理论,而是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以及联想研究院,其知识创新成果之所以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无不是由于它们拥有一些既懂营销理论,富有市场观念与管理才能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做带头人。而目前我国的这类人才实在太少了,解决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就是政府出台对这类人才的激励机制,同时科技人员本身应真正树立起市场观念,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五)以法律保护为依据。
为了适应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还应坚持以立法为手段,为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政府应集合起各级党政机关、立法机关、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金融界和新闻界人士在内的各界代表,一起为振兴科学技术出谋划策,促进持续的技术革新,并具体制定为发展科学技术提供各种支援鼓励的制度和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为科学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三、大力倡导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关于技术创新,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抓住机遇,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赋予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的动力,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的一个伟大战略性任务,大家要切实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向新科技革命进军”。江主席的讲话表明,在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对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大中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能力,都有长远的影响。有了高技术产业,就能推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从1988年开始,我国已建立的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十多年有了很大的发展,1999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560亿元,较1998年增长35.7%,实现总产值5600亿元,较上年增长30.6%,已提前一年实现“九五”计划预期目标。1999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利润达到356亿元,向国家和地方政府交税275亿元,出口创汇突破100亿美元。1999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达到17900家,新增企业约200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800家,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方面,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企业孵化器在我国的别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已创建110多家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在他们的帮助下,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一支科技企业家队伍,成为我国现在和今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我们也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经济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总体还比较落后,市场机制正在建立,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比较薄弱,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不是很高。许多企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生产工艺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产业创新体系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们必须大力倡导技术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大中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实现国民经济新世纪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当前我们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动大中企业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实现高新技术走向市场。切实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创办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鼓励他们开展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迅速形成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提高高技术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更多的孵化器,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制,给青年人拼搏市场创造更宽松的条件。
(三)中国的人口已是世界第一,今后30年还要增长到16亿人才能停下来。科学仪器的安全、日用品的供应,将始终是中国得以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所以要重视农业,发展高技术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农村有8亿人口,如果不能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和收入,中国实现富强是不可能的。
(四)国家已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这为高校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生态环境建设,都必须重视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应使西部丰富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开发,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现代经济,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
(五)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加强国际合作,改革我们高校与市场机制不符的一些规章制度,为高新技术走向市场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