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程”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应用探索
——以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在大学公共英语课中的应用为例
郑 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 要: 由美国教育家贝蒂·琼斯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生成课程”概念曾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至今方兴未艾。当前,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生成课程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本文以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在大学公共英语课中的应用为例,从英语阅读和听说等方面探索该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 生成课程理论;移动教学平台;大学英语
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贝蒂·琼斯1970年所著的《课程就是发生的事》一书的前言中。同时期,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对生成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最早的研究。该理论强调以“一切将成”的理念取代“一切既成”的思维,推崇教师和学生在“未知的生成学习”中获取知识。而所谓“生成”即与传统的“预设”相对而言[1]。由于生成理论要求教师在动态过程中建构课程,并且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其问世后便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至今方兴未艾。但生成理论的产生时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可以利用的辅助语言学科学习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相对有限。以英语学科为例,只有幻灯片、科教电影短片和收、录音机等科教设备。然而,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后期开始,从电脑的普及到现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集声像和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无纸化在高校已成为常态。目前,关于以手机为移动教学平台进入课堂参与教学的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大环境下,生成课程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发展与应用。
一、手机(移动教学平台)进课堂辩证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往笨重昂贵的“大哥大”变成了小巧普通的手机,如今的彩屏智能手机更是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便捷实用的功能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对一些学生沉迷于手机娱乐而荒废学业的担忧也日益加深。于是,各校纷纷出台各种禁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规定,并对放任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教师提出批评和处罚。毫无疑问,制定此类规章制度的出发点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有助于维护课堂教学纪律,使学生在课堂上专注于书本,保证学习质量。但是,凡事都有其双面性,课堂上使用手机也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利弊共存。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例,传统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必备一本英语字典,以便课堂上查询生词。但现代大学课堂早已全面实现多媒体电子化,再要求学生每次都带一本厚厚的“牛津”或“朗文”来上课已经不现实。而一部小巧的手机能装载多部新版英文字典,而且查词、查用法快捷迅速,远非纸质字典可比。在这里,笔者决非贬低纸质字典的价值和作用,恰恰相反,我们坚信,就像电子图书无法取代纸质图书一样,翔实、严谨、厚重的纸质字典自有其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从教育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为防止学生滥用手机而禁止课堂上使用手机英文字典等做法无异于因噎废食,有些矫枉过正。手机(移动教学平台)进课堂是把双刃剑,趋利避害的关键在于加强引导。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使用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严格规定开机时段和限时完成指定题目等措施来防止学生用手机浏览与英语学习无关的信息和网站。当然,对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手机(移动教学平台)进课堂,允许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符合青年人求新求变的心理,智能手机作为科技发展的新载体必然能像当年的电脑一样,为人们学习求知开辟新路,带来惊喜。
二、通过移动教学平台进行英语阅读的生成学习
“学习通”中的“资源”模块以其设计精细、信息量大备受师生青睐,包括“专题”“图书”“期刊”“讲座”等六个分模块,非常适合大学公共英语课外作业和自主学习。“生成课程”理论重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利用资源主动创造生成学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是“促进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发现更多、挖掘更深、建构更高级知识的机会”[2]。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获取知识的“生成点”,平台中丰富的英语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高阅读能力的“生成点”。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始终认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英美文学名著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人文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开阔其视野,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深入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当前大学生课业繁重,校园内外活动较多,再加上青年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又缺乏持久性,以往图书馆大部头的外国长篇小说阅读往往让学生望而却步,产生畏惧情绪。如果教师以作业任务的方式强迫他们阅读,不仅效果不佳,还容易使学生对外国文学“知难而退”,不利于其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然而,在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中,“图书”子模块中有许多外国短篇小说集可供阅读选择,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精选》,篇篇都是名家佳作,短小精致,引人入胜。经过实践测验,阅读一篇仅需三五分钟,非常适合见缝插针式的快速阅读。此外,“图书—文学”模块中还有一个“外文原著”的下级目录,其中能查到大部分中英文对应的原著,很适合学习者对照阅读。因此,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汉语译文版的短篇小说,待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期待进一步了解作家、写作背景或其他作品时,教师再适时鼓励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小说英语原文,写出英文读后感,再以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努力让创造性的英语“生成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3]。
三、通过移动教学平台进行英语听说的生成学习
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一直是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听”与“说”这两个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语言技能中,英语听力技能的提高难度有时要超过口语。例如,当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时,最大的障碍可能在于“听”而不在于“说”。这是因为“说”的用词和表达是可控可选的,主动权在我方;而“听”的过程不仅瞬间即逝,而且对方语速快慢、选词用语都不可控,也不可选,听者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听力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的练习做保证。但由于课堂课时所限,常常不能满足学生提高听力的要求,因此,学生课后听力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的做法是课后由老师统一布置听说作业让学生完成。但由于听力材料和方法以及学生自律性等诸多原因,学习效果时常不尽如人意。而在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的“专题—语言”分模块下有一个“英语”子模块,其中有丰富的英语听力材料可供选择。教学过程中,在笔者引导推荐下,一些学生选择了“VOA Special English”(美国之音慢速英语)。这套视听说材料语速缓慢清晰,声像并茂,还配有英文字幕,可供学习者模仿跟读,非常适合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练习听力。同时,可以通过跟读视频提高口语水平,而一些听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选择“看美剧学英文”。经过一段时间的“VOA Special English”学习,部分学生开始升级学习“VOA Standard English”(纯正美式英语),即正常语速的美式英语。教师还注意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听说材料,以自由结组的形式在口语课堂上展示。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相互学习,思路得以扩展,有利于共同发现和寻找知识的“生成点”。当前,生成课程的实施不再是一种“确定的封闭系统”,而是一种“开放式框架”[1]。有了多彩丰富的听说材料可供挑选,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以往千篇一律、别无选择的作业,而是千姿百态、开放自选的听说任务,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有提高。
这一点就像悟空、武松一样,顶多拿老虎来衬托一下人的价值,即可。《水浒》中另一个打虎英雄李逵,其实比武松还厉害,他为老母亲,一下干掉几头。但这件事的名声却比不上武松打虎。我个人以为,施耐庵在对李逵打虎的描写上,细节不多,趣味不足,导致李逵打虎显得轻飘飘的——人们在娱乐的时候,事实上根本不在乎什么老虎、李逵、武松,只在乎好不好玩。
四、结语
“生成课程”理念注重创造性教学,强调利用现有的和最新的教学资源“将已有观念纳入到新的情境中”[1]。中国“生成课程”理论奠基人叶澜教授提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4]我们也期待借助移动教学平台使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注释
[1]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生成课程[M].周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苏珊·史黛丝.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课程:从理论到实践[M].叶小红,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Espa˜nol等[29]通过进一步研究指出,为了得到Gibbs系综的运动方程稳定解以及满足耗散涨落理论,两个权重函数ωD和ωR中的一个可以任意选取,另一个则由其决定.一个最简单的选择是:
现阶段公路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足,没有进行合理的公路设计。给后期的公路养护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造成了不便,盲目的施工给公路管理造成了一定压力。没有统一有效的管理手段,这对于整个公路工程建设是灾难性的,导致了工程建设阶段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丧失了对工程质量的全面把控。另外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也不高,没有严格遵守公路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导致了工程质量不稳定,管理手段的缺乏,使工程质量管理形同虚设,从而影响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中图分类号: G40-057;G6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9-0118-02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9.049
收稿日期: 2019-09-02
基金项目: 内蒙古师范大学课题“‘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XXT05);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生成课程’理论在艺术、体育类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JG20181013513)。
作者简介: 郑军(1969—),男,辽宁沈阳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生成课程理论论文; 移动教学平台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