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对策_国债论文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对策_国债论文

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对策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形成当前需求不足的原因

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以计划经济条件下短缺经济为特征的卖方市场已逐渐转变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据国家内贸局消息,今年上半年在统计范围内的商品短缺现象首次消失。又据国家商品信息中心对601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排队分析,上半年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00%(注:《羊城晚报》,1998.7.27)。

买方市场的形成,真正实现了我国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保障供给”,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事物的发展过犹不及,处在当前买方市场条件下,需求不足,市场疲软,要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非常困难。无论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都认为:一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其首要约束条件。因此,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实现“九五”期间预定的8%的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

社会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

(一)从消费需求看,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工农“剪刀差”依然存在并继续扩大。就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比,由1985年的1:1.7下降到1990年的1:2.2,再下降到1993年的1:2.53(注:许经勇《财政问题研究》,《解决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有效途径》,1997.2),再加上各种不合理收费,农民负担过重,收入较低,农民无力购买在城镇已趋饱和而在农村又需要的产品(如各类家用电器),九亿农民的大市场还远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二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在当前经济转轨时期,失业、下岗人员队伍庞大,出于谨慎动机,绝大部分居民选择将钱存入银行以备不测,而非现实消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今年七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50749.8亿元,比今年年初增加4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000亿元。虽然几次调息降息,储蓄势头却有增无减;三是一些产品不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或货不对路,滞销积压,或由于中间环节收费过多引起售价过高,超过了城镇居民购买能力(如城镇住宅、汽车等);四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少数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绝大部分中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高却无力购买。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500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2%,个人家庭财产在百万元以上的约有100万户,而同时全国约有1250万城镇居民处于人均收入不到160元的贫困状态,占城镇居民总数的5%,特别是广大农村有6000余万人还没有完全脱贫,使总体消费支出呈下降趋势;五是随着政府廉政措施的不断加强,公款消费得到有效遏制。

(二)从投资需求看,由于前几年的重复建设,盲目发展,一些行业(如纺织业)、产品(如VCD)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据1996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00多种重要工业产品的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在高新科技方面,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而难以大量投资。由于新的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企业难以寻求到好的投资项目而出现“惜借”倾向;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加强,银行的风险意识增强,亦出现“惜贷”倾向。这些都抑制了投资需求的增长。

(三)从出口需求方面看,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币值坚挺,大大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直接制约着我国出口需求的增长。

二、扩大内需的财政对策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由于需求不足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是企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劳动力、资金等资源大量剩余,造成社会资源大量闲置。对此,政府有必要运用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政府刺激需求的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三次降息,但由于我国几乎没有消费信贷,降息对消费需求刺激不大,老百姓依然将钱往银行存;央行取消商业银行信贷额度的限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也未能够刺激起投资需求。因此要保证我国8%的经济增长目标,政府调控手段必须从以货币政策为主转向以财政政策手段为主。由于出口需求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增长,所以财政政策刺激的重点应是国内需求。针对当前需求不足成因,政府宜采用以下财政对策。

(一)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投资和消费

经济学原理和实践都表明,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投资产生的需求效应可以刺激整个社会因投资而产生扩大的效应,从而刺激全社会经济增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对我国1953~1990年的研究,38年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为6.78%。在经济增长中,由于资金投入带来的增长占75%,劳动投入带来的增长占20%,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占5%。改革开放以来1979~1990年间的12年的经济增长中,由于资金投入所带来的增长占51%,劳动投入带来的增长占19%,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占30%(注:郑友敬《要从控制速度入手》、《中国改革报》,1995.3.27)。近年来,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依靠投资带来的增长仍在50~60%左右(注:田江海《略论投资性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投资研究》,1995.12)。

可见,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在我国当前企业“惜借”、银行“惜贷”、投资萎缩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体和一级投资主体,应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支出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政府投资既可刺激资本市场,也可刺激消费市场。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约有40%左右转化为消费基金。

过去,我国政府投资存在误区,我国现有的36万个国有企业,绝大部分在竞争领域。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应是私人无力提供或不愿提供的产品,以及效益外溢性商品,政府投资领域应主要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领域。因此,政府扩大投资的重点应是铁路、公路、邮电通讯、环境保护、大型农业水利设施,江河防洪排涝治理,电力能源等部门和产业,以及城镇住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开发,并侧重于重大的全国性和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造。今年的洪涝灾害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政府应扩大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

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财政支出政策,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和对低收入阶层的照顾,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个人财富分配差距。可将政府的大型采购项目较多地分配给落后地区,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失业、下岗人员和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经济保障,以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这既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可解除居民投资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促使居民将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

(二)减轻税费负担,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所得,刺激投资和消费

经济学理论认为:税负高低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高税对经济增长具抑制作用,而低税则有利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工业部顾问基恩·马斯顿曾从世界各种类型国家中抽样选出20个国家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表明:低税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增长幅度、投资增长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等指标均比高税国要高出许多。从而表明低税负担较之高税负担更能刺激经济增长。

单纯地从减轻税收负担看,当前税收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已经很低,对比似无潜力可挖。但是在我国财政收入中,还有很大一块是由非税收入构成,如地方、部门名目繁多的收费。据统计1997年我国各项收费已达4000多亿元,与工商税收几乎平分秋色,某些地方的非税收入甚至已超过预算内税收收入。所以税费负担的降低,主要是对收费这一块,必须对现有的各项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从财政角度看,税与费都是财政取得收入的形式,但两者应如何界定呢?公共财政学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具备“三性”(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因其产权界定不清楚,所以只能由政府部门提供,且提供商品的最好形式是无偿形式,而弥补此类公共商品成本的最好形式就是税收;对于不同时具备以上“三性”的“准公共商品”或“半公共商品”,则可采用收费方式。以此为标准,对现存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分门别类。合理的收费项目应纳入法律规范,不合理的、纯属乱收费的项目应坚决予以取缔,对藉由收费才能生存的部门,要借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春风将其取消。对合理的收费项目根据其性质,可转化为税收的,应尽快纳入税收范畴;对于本身就是属于“费”的范畴的收费项目,也要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办法,逐步将其纳入预算内管理,使之成为政府部门可统一调度的财政资金。

据估计,目前企业负担中,税、利息、费各占1/3,如能有效地规范各种收费,遏止各种乱收费,就能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可大大增加广大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农村市场对城镇已趋饱和的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吸纳能力。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亦有利降低城镇住宅造价,提高建房质量,有利于促使城镇住宅、汽车等需求热点的形成,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规范各种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的同时,对现行税制结构进行调整。税制结构中,商品税主要服务于效率目标,所得税主要服务于公平目标。当前我国税制结构中,商品税所占比重过大。1997年商品税在整个税收中所占比重为70%(未加关税),而所得税所占比重太低,仅为14.9%。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仅为2.9%,与近年来向个人倾斜的收入分配相违背。我国现行税制,是以生产型增值税作为主体税种,妨碍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所占比重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应改革税制,逐步提高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所占比重,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出口需求方面,可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刺激出口需求。

三、实施财政对策的资金来源

以上分析表明扩大政府支出、降低税费负担有利于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费负担,一方面会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另一方面会使财政收入减少。在当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将如何来弥补财政支出的缺口呢?

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发行国债,三是货币发行。在1978年之后的十几年经济改革中,我国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货币发行,也叫财政透支,但这样做的后果是引发一浪高过一浪的物价上涨。因此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中作了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显然,货币发行弥补财政赤字此路不通。剩下就只有采取增加税收与国债发行两条途径。

增加税收显然与经济增长是相违背的。况且,在当前普遍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增加税收也不可能。但是,政府部门至少可以做好以下三点:第一,真正有效地规范好预算外资金这一块,规范好各种收费项目,使之不再是地方部门的“小金库”,而成为政府部门可以统一调度的财政资金,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就等于是增加了财政收入;第二,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进行,3000万吃“皇粮”的政府工作人员如果真正削减一半,政府经常性支出将大大减少;第三,通过整顿财经秩序,坚决打击偷税骗税行为,将税收应收尽收,既可增加财政收入,又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当然弥补财政收支缺口最主要的途径是发行国债。这也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国从1981年起重新发行国债,截至1997年底,我国历年发行尚未清偿的国债累积额4825.84亿元,大约占同年的GDP的6.5%,这个数字同美国的52%(1992)、日本的52.7%(1992)、德国的25.8%(1991)、英国的37.2%(1991)、法国的29.6%(1992)和泰国的15.1%(1989)比起来,应该说是相当低的(注:高培勇《关于中国国债规模问题的几点看法》、《财政研究》,1998.3)。从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上升十分迅猛,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80年我国国家银行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加上农村信用社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为399亿元,至今已突破5万亿元。年度国债发行规模与城乡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相比,1980年为0.1:1,1990年下降为0.014:1,1994年为0.05:1。1998年国家预算计划发行国内外债券2808.6亿元与5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额之比为0.055:1。居民储蓄余额相当于年度国债发行额的18倍多。国债由于其信誉高、风险低,已成为广大居民乐于接受的一条投资途径。以上两个基本事实表明我国国债发行的余地还较大。当然国债的发行还必须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必须合理安排国债结构,即合理安排长期、中期和短期国债的比重,以避免出现偿债高峰;第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高的问题。1998年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高达52.9%(预算数),所以在提高财政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同时,应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在全国财政所占比重,以及通过增收节支等其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降低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只要正确处理好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国债发行就能解决我国当前财政刺激需求的资金困难,并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标签:;  ;  ;  ;  ;  ;  ;  ;  ;  ;  ;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对策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