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 200090)
摘要:本文以分布式电采暖实际推广小区为例,分析推广的优势,从行为节能、节能减排效益、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三个方面与集中供暖、燃气锅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测算电采暖的单位用热价格,确定分布式电采暖推广的可行性。
1 引言
冬季采暖是河北居民的基本需求,除市区、重点县城区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外,农村、乡镇、城乡结合部及县城居民均采用小型锅炉和家庭分散供热,且以燃煤采暖为主。为减少冬季采暖而造成的空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燃煤锅炉、燃油锅炉以及各种小型的锅炉都逐渐被禁止使用。目前,河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城镇供热“煤改电”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面取缔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煤改电”工程建设,给电采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电采暖发展过程中,电采暖设备根据供热方式可分为集中式电采暖和分布式电采暖,集中式电采暖以电锅炉、热泵为主,分布式电采暖主要包含电热膜、发热电缆、碳纤维、碳晶、储能式电暖气等。在分布式电采暖方式中,电热膜采暖、发热电缆采暖、储能式电暖气已经逐步走向了成熟阶段,碳纤维、碳晶电热板采暖系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电采暖。采用分布式电采暖代替燃煤供热,已经在北京、河北、天津、黑龙江等北方供暖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仅河北省衡水市就推广分布式电采暖60万平方米。以往对电采暖的经济性分析,主要是针对集中式电采暖系统与集中供暖进行建模和分析论证研究。本文结合分布式电采暖的应用情况,与集中采暖进行行为节能、节能减排及经济效益分析研究,给分布式电采暖推广提供参考
2 分布式电采暖推广的优势
分布式电采暖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低温辐射放热采暖系统,该系统不需室外锅炉房、热交换站、室外管网等设备,安装简单,操作便利,与传统燃煤、集中供热采暖相比,除环保外,还有主要有四方面的优势。
2.1 能源供应可靠
近年来,通过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了跨区域的电能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能源互联网,在资源保障、可靠性和传输效率方面,相比其他能源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国网公司在电网末端,投入巨资进行配电网改造,为分布式电采暖提供了接入可能。同时,24小时95598客服服务热线和应急抢修能力,为分布式电采暖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强的服务保障。
2.2节约土地资源
分布式电源所需的变配电设施与传统锅炉房、储煤设施相比,占用空间较小,一般可以减少50%的空间,同时解决了传统供暖管网敷设等占用较多地下空间的问题,提高了房屋使用率,间接节约了土地。
2.3经济安全稳定
分布式电采暖自动化高降低了运维成本,取消了传统的水循环供暖方式,不会发生跑冒滴漏事故。对上班族居民来说,晚上是需要采暖热能的主要时段,分布式电采暖可间歇供暖,充分利用低谷电价,降低运行成本。根据河北省物价文件,居民电采暖22时至次日早晨8时为低谷电价时段,按0.295元/千瓦时执行,比居民电价降低了40%,使分布式电采暖更有可推广性。
2.4控制灵活方便
分布式电采暖全部采用单户计量,电能计量方案成熟且智能化程度高,与传统供热、天然气等其它供热的计量方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可通过用电信息采集,找出电能的主要消耗点,与智能温控器配合,分房间控制温度。用户可以提前设定程序,随意控制其启与停,实现行为节能。
3 分布式电采暖行为节能分析
目前,居民用户采用集中供暖或燃气锅炉供暖,大部分采用按面积收费,用户不会像用电、用水一样节省用热,当室内温度较高时会时常开窗通风降温,当温度较低时会不断要求供热提高室内温度,无论人员是否在室内生活均保持着20以上,造成能源浪费。分布式电采暖由于自动控制方便,如果客户白天上班不在家就可以设定在最低温度,让到家前半个小时自动升温,等回到家温度已达到20以上,从而实现主动节能和供热系统的经济运行。
假设一居民用户,白天上班不在家,不在家时间自觉调低室内温度至14,在家时段再调高温度至20,一周的室内平均温度 假设冬季的室外温度为tw=-2.6,其行为节能率为:
式中 K为传热系数;F为传热面积;为室内温度。
经计算,其行为节能率达到8%。
对于居民利用率较低的大平方面积住宅来说,节能率更高,如用户3室2厅,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其中只有主卧住人,采用分布式电采暖可以仅仅对客厅、餐厅、主卧供暖,其行为节能率达到30%以上。
4分布式电采暖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4.1碳排量计算公式
1.为方便计算分布式电采暖用电量采用每户冬季月均电量与春、秋月均电量差值作为冬季月均采暖电量,CO2的排放量计算式为:
------采用分布式电采暖时,CO2的排放量,
-------每户冬季月平均电量,千瓦时/月
-------每户春秋两季月平均电量,千瓦时 /月
------年的供暖天数,天
------电的碳排放因子,
2.小区采用集中燃煤锅炉采暖,CO2的排放量计算式为:
------采用小区燃煤锅炉房采暖时,CO2的排放量,
------燃煤锅炉正常运行时用电设备负荷,千瓦
-------燃煤锅炉每小时耗煤量,千克
t-------燃煤锅炉每天运行时间,小时
------煤的碳排放因子,
3.采用小区集中燃汽锅炉采暖时,CO2的排放量计算式为:
------采用小区燃汽锅炉房采暖时,CO2的排放量,
------燃汽锅炉正常运行时用电设备负荷,千瓦
-------燃汽锅炉每小时耗天然气量,千克
------天然气的碳排放因子,
4.2节能减排实例计算
衡水属温暖带半干旱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2.6左右,属于国家建筑热工分区的寒冷B区,每年的11月15日开始供暖,3月15日停暖,每年供暖天数120天。
衡水凯越名邸小区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共8栋高层944户,2010年交工入住,全部采用碳纤维分布式电采暖技术,由开发商随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安装变压器总容量8000千伏安,户均容量8.5千瓦。小区2015年冬季实际入住户数为823户,入住率为87.18%。以小区高层一户实际采暖情况为例,建筑面积为117平方米,实际室内面积为87.5平米,约为建筑面积的75%,再扣除厨房不做地暖的部分约计5平米,则实际铺设地暖的面积为82.5平米。扣除未入住用户面积后,折算到整个小区2015年冬季实际采暖面积为5.7万平方米。
用户冬季电量采用12月份、次年1月份和2月份电量做平均值,春、秋月均电量选用4月份、5月份和10月份电量做平均。经分户统计小区2015年冬季采暖电量为239万千瓦时,取华北区域电网数值0.9803吨/兆瓦时,年CO2的排放量为2343吨。
小区采用燃煤锅炉或燃气锅炉集中式供暖,需选用一台10吨锅炉以满足小区供热。如是燃煤锅炉需匹配用电设备有鼓风机(45千瓦)、引风机(55千瓦)、给水泵(55千瓦)、给煤机(3千瓦)、循环泵(28千瓦)等用电设备。如是燃气锅炉需匹配送风机(30千瓦)、给水泵(55千瓦)、循环泵(28千瓦)、水处理等用电设备。锅炉燃烧时间每天按运行12个小时计算,每小时耗煤量1200公斤(或耗气量720立方),燃煤年CO2的排放量为4734吨,燃气年CO2的排放量为2240吨。
采用分布式电采暖比燃煤采暖年可减排CO2 2391吨,比燃气采暖年增加CO2排放量103吨。
5分布式电采暖经济运行效益分析
5.1一次性投资分析
以衡水凯越名邸小区为例分析,因燃煤锅炉对环境有污染,已停止使用。以集中供暖、燃气锅炉与分布式电采暖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燃气锅炉、分布式电采暖、集中供暖投资费用分析(万元)
从以上投资来看,新建小区集中供暖建设配套费每平方米65元,故集中供暖一次性投资最高。分布式电采暖比燃气锅炉初期投资高25%左右,但分布式电采暖除配套变压器占地外,不占用土地资源,不需烟囱、气罐等,在环保、消防安全、自动化程度、占地面积等方面均优于燃气锅炉。
5.2日常运行费用分析
分布式电采暖按照设计负荷为50瓦/平方米,供暖期120天,考虑到居民在家时间和介质热惰性原理,按每天运行峰段6小时、谷段4小时计算,执行居民合表峰谷分时电价的电采暖小区,一个采暖季运行费用为27.06元/平方米(0.05千瓦/平方米120天6小时0.555元/千瓦时+0.05千瓦/平方米120天4小时0.295元/千瓦时)。考虑采用分布式电采暖用户的行为节能,实际运行费用远远低于理论设计值,以2015年衡水凯越名邸实际入住823户为例,冬季采暖电量为239万千瓦时,采暖电费85.05万元,平均冬季运行费用为14.92元/平方米。
衡水采暖气价为3.35~3.91元/平方米,按设定热负荷50瓦/平方米、供暖期120天、10小时/天所需热值计算,燃气锅炉运行费用约22.88-26.71元/平方米。
从实际运行费用来分析看,分布式电采暖由于采取行为节能,实施峰谷电价,年运行费用低于燃气锅炉,也低于当地集中供暖21元/平方米▪年的价格。同时由于化石能源存在爆炸等危险性,燃气锅炉需要专人值守,集中供暖、分布式电采暖无需人员值守,这部分人员成本由于各地和各用户不同而未计算,但是同样存在一定的成本。
6 结论
分布式电采暖具有使用方便、无污染、清洁环保和占地少等特点。从行为节能、节能减排效益分析、经济运行分析来看,居民小区采用分布电采暖供暖优于燃气锅炉,用户采取行为节能后优于集中供暖,替代燃煤锅炉,在新建居民小区推广是可行的。同时分布式电采暖日常运行费用与建筑保温、用户的行为节能密切相关,对于年轻上班族用户,分布式电采暖更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采暖费用。
作者简介:
张瑞(1995—),男,汉族,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2014022班学生,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
论文作者:张瑞1,杨欢红2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8
标签:分布式论文; 电采暖论文; 采暖论文; 节能论文; 燃煤论文; 电量论文; 小区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