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功能定位——邓小平特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区论文,我国经济论文,理论论文,功能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0)10—0005—04
所谓“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的功能定位”,是指特区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它要起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办特区或者说办特区的目的何在?这就涉及到办成什么样的特区以及怎样办好特区。因此,它是邓小平特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在特区创办20周年之际,我们来探讨特区的功能定位问题,无论是总结特区过去的经验,还是指导特区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贯穿这个问题的一条红线是邓小平创办特区的理论和江泽民对这一理论的发展。
一、经济特区作为在我国开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先走一步的试验区是始终不变的基本功能定位
特区是小平同志亲自倡导的。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 当时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向中央领导汇报时,希望中央“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先走一步”。为此,要求中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块地方单独进行管理,进行试验。小平同志支持这个意见,并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还说:“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到特区办了五年之后的1985年,小平同志仍说:“深圳经济特区还是个试验,路子是否走得对,还要看一看,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0页。)由此可见,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走一步试验区的功能定位,是小平同志确定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在中国兴办经济特区,打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新路,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的勇于创新,高瞻远瞩的革命胆略和政治智慧。”
为什么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选择一个地区走先一步进行试验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1.先在点上试验,取得经验,再向面上推广,是我们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2.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极其艰巨复杂的崭新事业,我们没有经验,必须先进行试验;3.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区情况差异很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可能“齐步走”,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途中不可能“同步富裕”,因而必须选择合适的地区先走一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它地区;4.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和发展不平衡性的客观规律。
为什么要选择经济特区进行这种试验呢?首先是因为特区都在东南沿海地区,先行对外开放,易于接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有地缘优势;其次,特区便于跳出传统计划体制,新事新办,特事特办,受旧体制的束缚较小;再次,除海南外,其他特区范围都不大,便于管理,在全国支持下,能较快见成效。
特区创办20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选择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走一步的试验区是完全正确的。特区由于改革开放先走一步,促进了特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深圳为例,从1980年至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从2.70亿元增长到1436.5亿元,年均增长31.2%; 工业总产值从1.06亿元增到2025.7亿元,年均达45.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0.3亿元增到184.8亿元,年均增长41.5%;出口总额从0.093 亿元增长到263.96亿,年均增长44.2%;1999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908 元(约4327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0元,人均居住面积15.3平方米,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这只是可统计的特区本身发展的成就,意义更为深远的还在它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的丰富经验。我国开放和改革的许多举措,一般是先在特区进行试验和开始实施,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到其他地区,由于特区自身的经济高速增长,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发挥着试验、探路和积极推动的作用,并以自己宝贵的经验为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出了贡献。”
特区进行这种探路和试验,必须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极大的勇气,如有的人写文章说的他“要敢于触犯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敢于闯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敢于闯矛盾错综复杂、令人望而生畏的‘难区’”。小平同志要求特区的同志“杀出一条血路来”,就是告诫我们要充分认识办特区的艰难险阻。到1992年他把特区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敢冒风险,敢闯新路。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还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是完成特区历史使命,发挥特区功能作用最重要的精神。
二、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先走一步的试验内容又是因情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回顾特区创办20年的历程,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先走一步试验区的试验内容,或者说试验的侧重点因国内外形势和任务以及特区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大致上可分两个阶段:
从1984年创办特区到9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特区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小平同志概括为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四个方面的窗口作用。使长期封闭的我国打开了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党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共识,但许多人认识还不深,更没有怎样对西方国家和地区开放的经验,便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创办经济特区进行试验。首先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外商(港澳台商按外商对待)直接投资,同时引进了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通过这个对外政策的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也了解世界。
外资的引进必然带动经济市场化的改革。这是引进外资所必要的“软环境”;同时外资也带来了值得我们借鉴的市场化管理经验,因而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同时,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必然先走一步,成为这一改革的试验区。由于开放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区除了提供改革开放中的大量具体经验做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以对外开放带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在全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之后,这一基本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特区大量引进外资,会不会是搞资本主义?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了不是搞资本主义。1992年南巡讲话中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特区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同时他也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379页。)这就对我国特区的社会主义性质作了明确的定论,同时指出了发展中必须掌握的原则。可见,这个历史阶段,已奠定了邓小平特区理论的基础。
1993年起,特别是1994年和1995年以后,特区的功能定位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全面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验的阶段。这个阶段试验的主要内容是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城市化协调并进;与此同时,还要为全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探新路。深圳特区的同志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第二次创业”。
为什么特区的功能定位会出现这种阶段性的变化呢?这是因为这时的国内外形势和特区本身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到“面”的发展,由东向中、向西的推进,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国都实行了开放型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已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进入了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已走完第一步进入第二步,正争取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当时是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已是迟早的事。特区经过十几年的超高速发展,已打下较强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特区必须走同国内外地区平等竞争的道路,而不可能再依靠优惠政策来发展经济了。“特殊政策”的淡化,给人们的感觉似乎特区已不再“特”了。有人便认为特区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主张取消特区。而实质上是特区的功能定位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特区虽然还要发挥对外开放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作用,但已经不够了,它必须在初步建立的新体制和经济实力基础上争创新的优势,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为中心,扩大先走一步“试验区”功能定位的内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中进行全面综合的试验。当然这个阶段还会分若干步走,其第一步主要还是在经济方面,同时进行政治、文化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赋予特区的新使命,这个阶段现在还起步不久,任重而道远。
特区发展新阶段的功能定位和历史使命,是江泽民同志和以他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的,是邓小平特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在特区创办和发展的第一阶段,就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他的更大贡献则是上述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为特区确定了新的历史使命,为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首先,在关键时候在充分肯定特区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明确宣布中央办特区的决心和基本决策长期不变。江泽民同志在90年代初,多次到各个特区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尤其是针对有人主张取消特区的观点强调指出:“我认为有必要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地加以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还说:“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要搞多久、经济特区就要搞多久。对这一点不能有任何动摇”(注:《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第65页;)。我理解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论述的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走一步的试验区这个功能定位不改变,因而中央对发展特区的决心和基本政策也就长期不会改变。这“三个不变”极大的鼓励了人们(尤其是特区人)继续努力把特区办好的信心。
其次,如何继续努力把特区办好?江泽民同志概括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这个概括的内涵非常丰富,他说增创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全面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投资环境、增进经济效益、健全法制规范,使整体经济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注:《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第66页。)他不仅具体论述了这些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强调指出:“必须明确,增创特区优势,既包括增创经济优势、物质文明优势,也包括增创精神文明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社会全面进步优势”。还说:“经济特区不仅要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当好‘排头兵’,同时也要在全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当好‘排头兵’。”(注:《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第384、385页。)
从上可见,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特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的新使命,特区功能定位的内涵,比之第一阶段扩大和发展了,实际上是要求特区成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试验区。这就把邓小平的特区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三、明确认识经济特区功能定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特区参照了国外经济性特区的一些做法,而其性质和定位则根本不同于那些特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经济性特区,即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等,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和数千个之多。我国的经济特区在创办中参照了他们的这些做法,江泽民同志就曾率团考察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性特区,吸收他们一些好的经验为我所用。但不是要办成他们那种经济性的特区,而是开始就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发挥作用,取得经验后要向全国推广,对内地起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这就不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了。到特区发展到第二阶段,它承担了为全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试验的重大历史使命,就更不同于外国那些经济性特区了。因此,我认为把我国特区同世界上那些经济性特区相混同,认为我国经济特区是世界经济性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看法,要把我国的特区办成同他们一样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我认为是不妥的,是对我国特区的定性、定位认识不清,对邓小平特区理论没有真正理解的表现,按这种看法来办特区就会使特区建设走入歧途。要说明的是,这不是说外国那样的经济性特区我们不能办,我国已办的15个保税区就是那种纯经济性的特区,可惜的是其“自由度”还都不够。
(二)我国特区的功能定位之所以不断扩大,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统一完整而又极为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回顾特区创办20年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开始是要将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可是对外开放不是孤立的,它要求经济运行市场化,这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因而特区同时要作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特区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就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国民教育,就要进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对外开放、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腐败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这就必须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又要求改革政治体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因而特区新的定位必然是我国全面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试验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评价特区成就的重大意义时所指出的:“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是成功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他还说:“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带来的伟大成就的一个生动反映,是我国20多年来实现的历史性变革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一个有力印证。”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把特区的功能、作用定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区的高度上来,才是正确的。只把特区看作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基地,已经不够了。那就降低了对特区的要求,模糊了特区在新的发展阶段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及其发展方向。尤其是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加入WTO在即,各地都要按其统一的游戏规则办事,再依靠特殊优惠政策对外开放,特区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三)明确特区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验区,对当前特区建设和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办成什么样的特区和怎样办好特区,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明确特区的功能定位和它承担的历史使命。定位错了或者使命不明确,就无法办好特区。比如,曾经有人主张几个特区应当各有特色,有的办成“出口加工区”、有的办成“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有的要以旅游为主业等等。实践否定了这种主张。那样做不仅在实际上难以通行,而且违背了党中央、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创办特区的初衷,即不符合邓小平特区理论。再从特区创办20年来出现的三次大的讨论看,第一次是特区刚成立不久的1982年,有人认为特区是“新时期帝国主义的租界”;第二次是特区在前进中遇到较大困难的1985年,有人认为特区“不是什么成功的经验,而是失败的教训”;第三次是特区从上述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的时候,有人认为特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了,特区若继续存在下去,会“弊大于利”,因而主张取消特区。这种种谬论都被特区发展的实践否定了,被邓小平特区理论否定了。但它却告诫了人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特区理论,正确确定特区的功能定位,明确特区在不同时期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何等重要!
现在各个特区(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发展的路向、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应当说是符合上述邓小平特区理论要求的。比如深圳,1995年就遵循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提出了“第二次创业”,要用15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把深圳建设成为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向全世界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限光明前景。李长春同志在1999年8月, 代表广东省委提出:“深圳市要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市继续先行探路。”这些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体现了特区的正确定位,符合特区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但是,必须承认,特区在沿着正确方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化的建设和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以及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由于其先走一步,因而碰到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许多新的棘手的问题,都还有待解决,也就是说,特区当前建设的实践同邓小平特区理论及其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决不能满足现状,而应象江泽民同志要求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大胆地试验,充分发挥出“排头兵”的示范作用。
标签:经济特区论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深圳特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