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C
1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1.1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更加高度的发展时期。
1.2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社会将具有以下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高科技、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并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政治格局的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的继续推进,全球人口中城市人口将超过一半并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各国发展战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是否能加速发展,仍然是生死悠关的大事。
1.3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将会第一次出现大多数男人、妇女和儿童居住在城市之中的现象”(注:北京宣言.2000年9月29日.中国建设报,2000-10-02.)。早在1993年,联合国在东京召开了一次“大城市管理”国际研讨会,会议就提出:“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
1.4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产物。城市产生与发展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的发展又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列宁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注:列宁.关于德国各政党的最新材料.见:列宁全集,第19卷.264.)。百年以后,在1996年6月,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政府代表团在伊斯坦布尔通过的宣言中指出:“城镇是文明中心,他们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精神及科学的进步。”(注:伊斯坦布尔宣言.1996年6月.)可以预见,城市的这种伟大的动力和中心作用未来将继续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的需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是十分强烈的。发达国家一刻离不开城市,发展中国家要进入发达国家更必须依托城市这个中心,这是20世纪的历史经验。
1.5 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憾,只有通过城市的高度发展,包括量和质的发展,方可有效解决。“大城市病”可以通过城市现代化和社会进步逐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是国家发展的脊梁,不发展大城市,无异于扼制国家的发展。诚然,发展大城市不等于盲目膨胀,更多的是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改善。
1.6 城市发展在空间地域上必须有序,这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实现这种要求的前题则是科学和权威的城市规划。许多国家政府通过城市规划这只看得见的“手”,对资本和市场实行强有力的调控。
2 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新时期
2.1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注:GB/T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2 中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后,在世纪之交,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策,并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0.)。这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
2.2.1 对城市发展不再强调控制,而是要求“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0.)
2.2.2 “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0.)
2.2.3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0.)
2.2.4 “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0.)
2.3 中央对“十五”计划建议有关城市化的决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讲,是具有历史性、里程碑的意义。
2.4 需要指出的是,城镇化和城市化是同一个概念。我们不能,也不应当把城镇化理解为只发展小城镇。
2.5 小城镇大战略,应当是国家城市化总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农村富余劳力应大量进入小城镇。
2.6 城市化不仅有量的要求,比如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可能由目前的31%上升到40%左右,每年增长1%即意味着每年有1200万农民转为城镇人口,城市化更有质的要求,即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7 城市化的加速,要求在城镇空间布局和城市内部发展的合理化。城市规划肩负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重任。因此,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工作者是幸运的。
3 改革和创新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当务之急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工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立下了历史性的功绩。在长时期大规模建设、城市快速发展、又同时处于体制转轨、法制不健全、人们思想观念急剧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城市20年来发展基本有序,城市规划功不可没。(“九五”时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万亿元,年均2.6万亿元,若一半发生在城市,每年要完成1.3万亿元投资。近20年城市住宅竣工总量达50亿m[2],1999年完成5亿m[2]。巨量的建设都是通过城市规划得以安排用地和建设。)
3.2 城市规划水平不断提高。深圳市总体规划在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获国际奖项。
3.3 城市规划改革不断深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创新,在城市规划调控开发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一步。深圳市实行的“法定图则”则更进一步并法制化。
3.4 在城市规划中开展城市设计,初步取得一些经验。
3.5 但总体上看,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还远不能适应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需求,更不能适应国家加快城市化战略的迫切需求。城市发展中矛盾表现:
(1)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数量不小,屡禁不止;
(2)城市旧区、中心区超强度开发,建设密度过高,环境质量下降;
(3)城市新区开发随意性大,“开发区热”造成土地浪费;
(4)大城市交通不畅,环境污染加剧;
(5)城市的建筑和空间体型环境不理想,缺乏协调,缺乏特色,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受到破坏;
(6)城市生态建设滞后;
(7)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混乱,沿公路建设成风;
(8)很多建制镇规划形同虚设,建设混乱,乡镇企业占用大量耕地。
3.6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机制落后,体制不顺,法制不强。
3.6.1 新中国城市规划源于“一五”时期学习原苏联的城市规划——计划经济下的规划。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土地有偿使用,原有机制已经不适应。
3.6.2 部门专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一些开发区封闭运行,从“条条”、“块块”对城市整体肢解,使规划在体制上困难。
3.6.3 规划实施缺乏监督机制,法制滞后,有法不依普遍。城市规划法急待修订。
3.6.4 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及实施制度也有待改进。总体规划内容过多,编制审批周期过长,远不适应建设实际需求。
3.6.5 区域规划尚未开展。在当前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城乡经济布局结构大调整时期,急待开展区域规划。这是解决生产力布局、生态保护和城镇布局的综合规划。
3.7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强调城市(乡)规划的重要性。国务院最近强调“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注:国办发[2000]2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2000-03-31.),国务院领导指出:“城乡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规划工作水平,把我国的城市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好,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注:温家宝.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00-07-06.)许多城市的领导已经把城市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城市规划面临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3.8 如何加强工作?法制的健全,有赖于合理体制的需求或建立,而合理体制的建立又有赖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规划机制的正确认识与定位。
4 城市规划是对资源和市场的调控手段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对城市土地和空间(地上地下)资源的安排,这种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对资源的调控,以及通过对市场的调控进而对投向这些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资本进行调控。国务院指出:“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国发[1996]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1996-05-08.)“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切实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注:国办发[2000]2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2000-03-31.)
4.2 1992-1993年房地产热,这是当时经济大环境的产物,原因众多,其中有一项是城市规划的调控职能不被认识和不到位。它的严重后果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缺乏调控的市场机制所具有的巨大破坏力,也使我们深切认识到了调控的必要性。
4.3 也有成功之例,即浙江省温州市,1992年和1994年两次城市规划通过对开发总量的调控以及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开发地块的调控,保持了该市房地产的平稳发展,更加可贵的是,形成了以城市规划部门为主,有关方面参加的合理确定城市地价的体制。这体现了城市规划改革的方向。
4.4 对调控职能发展的设想。
4.4.1 总体规划中5年度的近期规划,要适当加深。要对5年内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地段、总量有一个大体的预测,并在发展方向上安排基础设施,对建设与开发活动实行引导。对不开发的地区要限制。对敏感区、保护区则严控。
4.4.2 在年度,要基本摸清建设项目状况,最好能建立“项目库”,逐项安排用地,与土地部门共同确定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具体调控项目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
4.4.3 大力深化强化近期建设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使之达到应有的深度并逐步具备法定效力,以规范城市规划管理的客体、主体和政府长官。现在一些城市的“控规”深度不够。
4.4.4 有条件的大城市,应积极试行深圳的“法定图则。”
4.4.5 必须改变传统的“摆房子”、“建筑规划”陈旧观念,针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实行一种新的调控规划,从总体上,使规划由被动转向主动。让开发商和业主服从规划调控。
4.4.6 现在,大部分城市总体规划已批准或即将批准。应当把工作重点转向5年近期和年度工作,转向建设量大的近期发展或改建地段。
4.4.7 城市规划是综合规划,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在调控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及建设活动方面,它是“龙头”。工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专业规划,凡涉及城市土地、空间资源利用和建设活动,皆应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并由城市规划来进行综合。这需要从国家上层在体制和法制上进行协调,以利于地方实施。
4.4.8 从以上分析看,城市规划可以认为是一种经济规划。土地是城市最可宝贵的财富,合理利用这些财富、有赖于城市规划。而合理的城市布局结构将使城市经济更好地发展,并使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
5 城市规划对城市形象的调控——城市设计
5.1 城市规划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它将通过城市设计这一手段来实现。
5.2 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再一次显现出来。城市规划正是通过城市设计这一工作的开展,将建筑、园林景观、市政和美术(雕塑)界组织和团结起来,共同塑造城市形象。这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也是发挥城市规划综合功能的过程。
5.3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见国家标准GB/T50280-98《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9年2月1日实施)。今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本城市的功能和特点,开展城市设计,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5.4 城市形象的塑造一刻也不能离开功能,不能离开经济,而城市规划直接掌握和安排着城市各地段的功能和发展,包括各地段的性质、使用强度、建设强度、发展方向、交通安排等等,因此,城市规划牵头进行城市设计,将保障形象立足于功能,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行综合。
城市规划将从城市总体上来观察和处理各地段的形象建设,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各个地段孤立地塑造形象而与城市整体形象脱节。
5.5 城市设计也是一种“控制性”设计。它对规划范围内(总体,地区和重点地段)新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体型、风格形象等等提出要求。城市设计不应也不能代替建筑设计,而是为建筑设计提供一个更加具体的形象方面的要求,以利于单体建筑在城市的成功。
5.6 城市设计有赖于规划界与建筑界的齐心努力。我国城市规划界中,许多人员出身建筑专业,许多规划人员具有建筑学历和实践,从而使这种合作更加有利。但也必须看到,一些城市规划工作人员还缺乏建筑设计实践,对于城市空间体验和组织力不足,加强学习和实践是当务之急。同时也不得不指出,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往往拘束于个体建筑的设计,整体观念、群体观念和城市观念相当薄弱,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5.7 在城市,建筑要主动融入群体,主动融入城市,要强化整体意识,在城市空间体型环境的建设中,并非所有的建筑都能当主角,许多时候,要努力当好配角。电影界选评最佳配角奖,建筑界能否也设置这种奖项。尊重规划,尊重总体形象要求,应是有素养的建筑师的基本条件。贝律铭先生设计的北京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部,按规划控制在45m高度,1m未超,国际大师为建筑尊重规划作出了表率。关肇邺先生设计的清华图书馆新馆,主动融入老清华园的建筑氛围又富有新意,则显示了中国建筑大师高水平的整体观念和高度的规划素养。
5.8 城市重点地段必须有城市设计,据此来对大型公建形象进行调控,以便取得整体效果。把一些“独唱”变为“合唱”和城市的“大合唱”,正是城市设计的灵魂,这要求建筑师具有由“独唱”加入“合唱”的愿望和功力。
5.9 城市设计是规划界和建筑界共同的事业。希望团体合作,“通过一些城市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的探索。来寻求这样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协同,既有统一规划,又有各专业充分施展才华的体制和机制”(注:陈为邦.积极开展城市设计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建筑学报,1998(3).)。
5.10 近年来,许多城市十分注重形象建设,令人亦喜亦忧。喜者,领导开始关注景观和形象,成效也令人高兴;忧者,一哄而上,形式主义抬头。
近年来,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大广场、大草坪,城市雕塑也有多和滥的势头;有些城市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大马路、立体交叉,将其视为现代化的标志,而不肯在城市基础设施上下大功夫;有些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没有上去,楼房却越盖越高,道路越修越宽,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气魄和政绩,如此等等。在全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大形势下,上述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5.11 切不可离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高而孤立地开展城市形象建设。离开功能,离开经济,离开多数人的需求,必然堕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城市不是艺术品。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应是一贯原则。由于行政体制的某些原因,不排除这种可能:有的城市决策者,通过行政手段,快速建成一些广场、草坪和雕塑以此作为政绩,而文化素质的不高则使成果令人不敢恭维,甚至为城市留下遗憾。形式主义的工作检查则使形式主义的工程发生,如有的城市为完成上级下达的草坪建设指标而种小麦冒充,过关后由于小麦长高而不得不铲除。
5.12 绿化绝不等于草坪。城市绿化首先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成,然后才是美化。有的地方为了完成任务,砍了树木种草坪,让老百姓晒太阳,实属无知。城市绿化应是点、线、面相结合,乔、灌、地相结合。“地”指地被植物,草只是地被植物之一。
5.13 建筑风格对城市风格举足轻重。红顶、黄墙、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的风格。在连续中求变化,乃形成风格。连续而不变化,乃呆板;变化而不连续,则杂乱。不要拒绝必要的、有变化的重复。对城市标志性建筑,不要过于刻意追求,若有机遇,抓紧即可。
5.14 有些城市居住区内,错将住户业主环境变为市民环境,将本应为本区住户服务的功能扩大到区外,有些开发商更是大摘“开发没商量”,在小区中建起什么“空中巴比伦”、“水上威尼斯”,肆意炒作,闹哄哄,乱哄哄,只为金钱,文化品位低俗。应当注意,应当防止。
5.15 城市设计不仅要关注重点地段、标志性地段、滨水地段,更要关注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居住区。居住区的环境应当亲切、舒适、安静、宜人。不能错位,不能“开发没商量”,规划应当调控。要注意在城市形成富人区的某些动向。
5.16 城市景观艺术是公共艺术,是为广大公众服务的艺术,首先必须立足于公众而不是艺术家(建筑师)自身的价值实现。一幢重要建筑、一个雕塑在城市建成,就在“强迫”公众天天“欣赏”,我们不能对不起公众。几个艺术人在沙龙里自我实现的陶醉是他们个人的事,而一旦要将作品让公众长期观赏,就应当经受公众的审视和认同。只有那些真正为公众认可并喜爱,并经受历史检验,经久不衰的作品,才是精品。人民盼望精品。我们要努力设计建造精品,为人民服务。
6 城市具有双重性,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中心。城市规划是综合规划
6.1 城市具有目的性的属性。城市居住众多人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目的。
6.2 城市具有手段性的属性。城市是经济中心,是发展的中心,国家的发展要依托城市这个中心,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0.)城市是中国发展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手段,城市规划必须将发展作为主题。在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主线时,城市规划应当通过用地结构的调整,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服务。
6.3 发展不能走老路,要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注:国发[1996]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1996-05-08.)。
6.4 认识城市的“双重性”是为了深入认识城市规划的任务和责任。城市规划首先应当深入研究城市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这个主题,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同时,规划要为城市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包括健全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环境。城市手段性和目的性的双重要求,城市规划都应当完成,所以,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充筹兼顾,综合部署”。城市规划应既为生存环境改善服务,也为发展环境(投资环境)改善服务。
6.5 总之,城市规划既是经济规划,又是环境规划,也是社会规划,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规划。这决定着我们的思考,也决定着应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收稿日期】2000-10-30
标签:城市规划论文; 建筑论文; 城市设计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空间设计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