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上海论文,评价体系论文,农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都市型农业、农村不同于一般地区的农业、农村,其本质是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最终消除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基本差别。因此,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本报告试图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充分兼顾国家对统计的“一般需要”和地方对统计的“特殊需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设想与近期应重点拓展的统计内容。同时,考虑到目前统计指标的现实条件和可靠程度,选择了六个构成要素,使用了22个指标,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试对上海市率先基本实现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条件、制约因素作一实证分析,并就克服制约因素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基本标志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表现为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即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这种认识反映了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符合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其评价范围也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看,尽管这些国家当时的国情、国力不尽相同,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基本相似,归集起来主要有:(1)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制造工业,如高效化肥、饲料和安全农药等,并大规模地推广使用;(2)培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事业;(3)增加农业投资和贷款,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水平;(4)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5)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实施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6)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7)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地区经济差异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只能因地制宜走多模式发展的道路。我们认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农村现代化,其选择模式,一方面须与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相协调,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另一方面须体现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点。
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上海特点,我们认为,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可具体描述为:
1.良好的高效能农村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农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统一,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
2.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加强,农业机械、水利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农村商业和服务业体系建设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3.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增长。
4.一整套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并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涌现出一大批农村现代化企业,科学技术成为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5.农村经济发达,人均增加值初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农村经营的高效益和高生产率,实现了农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
6.农村社会进步,科学、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达,成为吸引农村就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显著下降。
7.良好的社区环境基本形成,农村人人享有优美、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8.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较高,农村人口中受中、高等教育的比重达到较高水平。农村人人享有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二、反映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须重点拓展的统计内容
近年来,上海加快了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由粗放向集约式、链条式经营转变,规模经营、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体相继涌现;二是由传统经营向重视科技投入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转变,一大批种子、种苗基地相继形成,配合饲料、复合肥料、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大范围应用,工业新品的开发更加强调科技含量,农村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三是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协调发展转化,一大批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休闲观光区相继建设,更大规模的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已经启动;四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有特色、发展后劲足的双文明城镇初步建成,成为吸纳农村就业与安家入户的理想境地;五是农村社区环境日益得到改善,农民出行、受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条件明显得到改善;六是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加强,老有所养,小病不出村、大病找保险的社会保障体系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这表明,上海由城郊型农业、农村向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统计指标体系适合一般农区的多,反映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特色的统计指标少。如:近年来上海加快了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一大批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新型小城镇相继建成,农村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也有可观的增长,这些都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如何反映这一特点与趋势,目前缺乏适宜的统计指标和规范的统计方法。
加快都市型农业、农村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是全面系统地分析、监测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依据。考虑到上海的实际,我们认为,近期(2003年之前)应重点拓展的统计内容:
——调整和充实反映农村资源分布与利用、人才、劳动力、技术、资金、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的统计指标。
——调整和充实反映农业设施化、机械化、水利设施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统计指标。
——建立和完善反映农村吸引外资、对外出口以及常规产业梯度转移等方面的统计指标。
——建立反映种籽农业、生物基因等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工业园区等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的统计指标。
——建立反映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的统计指标。
——调整和充实反映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程度、类型和结构等方面的统计指标。
——建立和完善反映农业、农村经济核算与可持续增长的统计指标。
——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实力和小康村综合评价的统计指标。
——调整和充实反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有关农村社会发展程度的统计指标。
——建立反映农村城市化建设、以及农村城市化实现程度的统计指标。
——建立农村生态与社区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统计指标。
——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监测评价的统计指标。
三、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
根据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基本标志,考虑到目前统计资料采集的可能和可靠,我们对描述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指标经过分层筛选后确定了六个构成要素,即农村生态环境、农业装备、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技应用、农村经济与结构和农民生活质量,使用了22个指标。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即把不同属性、量纲不一的指标值分别依其重要性加权换算为标准化数据,以此作为分析、评价的依据。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权重分配及标准值,详见表1。
现对评价指标体系和内容说明如下:
1.农村生态环境要素
按照上海市市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建设好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土地等资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又要服务于建设上海生态城市的目标。因此,我们主要设置了农业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和渔业养殖面积)保有量、农村地区水体功能达标、农田林网化率、小城镇绿化覆盖率等4个指标,借以评价农村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
指标1.农业用地保有量。设置农业用地保有量指标有助于从宏观上监测上海农业土地的临界水平,有利于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地,保护农业土地资源。根据上海的实际,把农业土地(耕地、林地、园地、渔业养殖用地)保有量控制在30万公顷左右是必要的,也是可以达到的。
指标2.农村地区水体功能达标。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五类:一类为未受污染的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渔业用水一级区;三类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工业用水一级区、渔业用水二级区;四类为一般景观用水、工业用水二级区;五类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三级区。根据上海水环境治理目标,农村地区水体质量要达到四类标准。
指标3.农田林网化率。指报告期末达到国家二级林网化标准控制的农业保护田面积与全部耕地面积之比。上海农田林网化率要达到70%以上。
指标4.小城镇绿化覆盖率。农村小城镇是未来农民生活的集聚地。小城镇绿化覆盖率是综合反映农村社区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到2010年要争取达到30%以上。
2.农业装备要素
从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和实际可能出发,既要有反映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综合装备水平的指标,还要有反映利用这些基础设施和设备效率的指标。主要设计了农业资金综合装备值、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率等3个指标,借以评价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表1 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权重及标准
指标名称单位
权重(%)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准值
综合实现指数
%100.0
一、农村生态环境要素20.0
01.农业用地保有量万公顷
5.0
≥30
02.农村地区水体功能达标 类 5.0
四类
03.农田林网化率 % 5.0≥70
04.小城镇绿化覆盖率 %
5.0≥30
二、农业装备要素 12.0
05.农业资金综合装备值
万元 4.0≥5
06.农业综合机械化率 %4.0 近100
07.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率 %4.0
≥80
三、农业经营管理要素 18.0
08.农业规模经营比重 %4.0
≥80
09.农产品加工率 %4.0
≥80
10.农业企业劳动者受教育指数 年
4.0
≥12
11.信息化综合指数%6.0
≥60
四、农业科技应用要素 18.0
12.农业科技投入产出系数 %6.0 60~70
13.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比重 %6.0
≥20
14.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率%6.0
≥80
五、农村经济与结构要素16.0
15.人均增加值元
5.0 ≥60000
16.农业增长指数 %4.0 可持续增长
17.农业结构升级系数 %4.0
≥60
18.农业劳动力比重%3.0 ≤10
六、农民生活质量要素 16.0
19.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可支配收入元
4.0 ≥10000
20.农民恩格尔系数%4.0
≤30
21.农村城镇化率 %4.0
≥70
22.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普及率 %4.0
近100
指标5.农业资金综合装备值。是综合反映农业资金装备和集约化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全部农业固定资产原价(元)/全部农业从业人员(人)。目前上海农业资金装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的影响,随着“上海农业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工程建设的深入,到2010年此项标准达到5万元以上,是可以实现的。
指标6.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是综合反映农业种、管、收、加工等全过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Σai/AI×100%;a分别为机械耕作、机械播种、机电灌溉、机械施肥和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加工的面积和产量,A分别为与其相应的全部面积和产量,i和I分别为分子和分母的序号,∑为加和符号。参照世界发达国家标准,此项指标的标准值应达到95%以上。
指标7.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率。指报告期末全部水利设施中,具有抗大灾(百年未遇的自然灾害)能力的高标准现代水利设施的比例。根据上海高标准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率应达到80%以上。
3.农业经营管理要素
上海经济发达,有条件实施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同时大力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农业经营实现市场化,最终形成一个充满活力、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高效益的农业结构。主要设计了农业规模经营比重、农产品加工率、农业企业劳动者受教育指数、信息化综合指数等4个指标,借以评价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
指标8.农业规模经营比重。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农业规模经营、企业化经营的程度越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越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能有效地提高农业规模经营的比重,无疑将大大提高参与市场的竞争力,标准可考虑定在80%以上。
指标9.农产品加工率。农业加工业越发达,其产品的增值效应越显著。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率一般均在80%以上。经过努力,达到80%以上是有可能实现的。
指标10.农业企业劳动者受教育指数。上海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逐步消灭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的农户,全面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因此,考察农业企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指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业企业劳动者的文化素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保证。标准可考虑定在12年以上,即平均达到高中、中专毕业以上文化水平。
指标11.信息化综合指数。信息化是当代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因此,我们将此列为上海基本实现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指标。此项指标以综合指数的形式来表示,可以考虑由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计算机普及率、电话普及率、报纸拥有率等4项指标综合形成,标准值可考虑定在60%以上。
4.农业科技应用要素
农业要增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主要设计了农业科技投入产出系数、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比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率等3个指标,借以评价农业科技应用现代化水平。
指标12.农业科技投入产出系数。农业科技投入产出系数是综合反映科技投入对农业增长贡献的重要指标。通常可考虑使用报告期农业增加值净增额与农业科技投入之比计算求得。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科技将成为本市农业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标准可定为60~70%。
指标13.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比重。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普及关键要靠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标准可定为20%左右。
指标14.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率。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推广,使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尽快实现生产率,浪费了宝贵的科技资源。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率,就是要在今后,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更要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普及,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标准可考虑定为80%以上。其计算方法通常是指报告期推广运用于农业经营活动中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全部经鉴定完成的农业科技成果之比。
5.农村经济与结构要素
我们主要设计了农村人均增加值、农业增长指数、农业结构升级系数、农业劳动力比重等4个指标,借以评价农村经济与结构现代化水平。
指标15.人均增加值。农村地区人均增加值是综合反映农民生活物质水平的重要指标,考虑到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因素,我们认为至2010年能有效地把上海农村地区人均增加值提高至6万元以上(约8000美元),即相当九十年代末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指标16.农业增长指数。农业增长是人们生活改善和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标准是可持续增长。
指标17.农业结构升级系数。努力提升农业结构是上海都市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标准可定为60%以上。具体计算可以考虑使用报告期高、优、高农业产出与农业总产出之比求得。通常,农业结构升级系数较高或上升,表明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向高级化发展。
指标18.农业劳动力比重。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从单一的务农状态中解放出来,从事其它产业和社会事业,这一指标下降是社会进步在农村就业结构上的表现。参照国际标准并结合上海的实际,标准可定为10%以下。
6.农民生活质量要素
只有当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达到了较高水平,农村繁荣稳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设计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可支配收入、农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城镇化率、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普及率等4个指标,借以评价农民生活质量的现代化水平。
指标19.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可支配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考虑到实际与可能,标准可定为10000元以上。
指标20.农民恩格尔系数。指报告期农民食品支出占个人生活消费支出总额或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通常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国际上通常将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定义为生活最富裕,20%~40%为富裕,40%~50%为小康生活,50%~59%为勉强度日的生活。1999年上海农民恩格尔系数为32%(食品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低于城市居民34%的水平,主要是城市居民收入中未包括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分配收入。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上海农民恩格尔系数低并不真正反映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由于农村仍普遍存在抑制吃、穿、用消费的常态增长,以提前实现住房消费的超常增长,这是上海农民恩格尔系数低的一个直接原因。随着农村住房消费的降温,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有反弹的可能。我们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实际生活是比较好过的。
指标21.农村城镇化率。农村城镇化水平是反映农村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此项标准可定为70以上。
指标22.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普及率。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农民生活富裕、老有所养、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农村社会稳定。考虑到实际,此项指标可定为100%。
(二)评价方法
描述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标较多,由于这些指标属性不同,量纲不一,因此,本文采用综合评分法,将众多指标逐级合成一个数值进行综合评价,即把不同属性、量纲不一的指标值分别依其重要性加权换算为标准化数据,以此作为分析、评价的依据。
计算公式:∑(Xi/Ui×Vi)×100%;
注:X为某一指标现值,U为相应指标的目标值,V为相应指标的权数,i为相应的序号,∑为加总符号。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单要素指标的考察,我们规定单项指标的现值等于或高于目标值即为满分(100分);对于一些逆指标,如恩格尔系数、农业劳动力比重,为了消除计算中出现的负数,须采用标准化处理,可根据公式:Xi/Ui=1-[(指标现值-目标值)/指标现值],计算该指标的分值。最终逐级加权求得各要素的综合分值。
表2 1995~1999年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实现程度
指标名称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综合实现指数
46.648.8
50.1
51.453.8
一、农村生态环境现代化指数
53.555.2
55.6
56.056.9
二、农业装备现代化指数 42.442.8
43.2
44.046.2
三、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指数
52.154.1
55.4
57.959.9
四、农业科技应用现代化指数
31.232.2
33.1
34.439.3
五、农村经济与结构现代化指数
47.150.8
52.2
53.754.9
六、农民生活质量现代化指数
51.655.5
59.3
62.164.1
四、上海率先实现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证分析
(一)有关数据的测定与分析
根据上述设计方案,我们试对1995~1999年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作了测算,详细结果可见表2。
1.实测结果的总体判断
根据上述实际测得的结果,1999年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实现指数为53.8%,比1995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从各要素实际测得的指标值看,农村生态环境现代化实现指数为56.9%,比1995年上升3.4个百分点;农业装备和农业经营管理两项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6.2%和59.9%,上升3.8个和7.8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应用、农村经济与结构和农民生活质量现代化指数分别为39.3%、54.9%和64.1%,上升8.1个、7.8个和12.5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年来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已有实质性进展,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时间大致要经过两个10年左右的时间。
第一阶段,大致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10年,有条件率先在外环线以内地区和外环线以外的一些经济基础好、城镇化建设较快的地区建成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在外环线以外的一般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功能、形态向现代都市型农业、农村的转换将加快,并且将先建成一大批优势主导产业,为带动下一阶段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创造物质条件。
第二阶段,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0年,可全面、高标准地建成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上海农村生态环境的现代化、农业装备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现代化、农村经济与结构的现代化、农民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将比全国提前25年左右(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全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大致在2045年)。
(二)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实际测得的一些指标值看,当前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
(1)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和提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由于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目前上海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分别是美国的27倍、日本的5.5倍、德国和法国的10倍,加上畜禽粪便排放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水体污染、土壤物理性质变差问题仍较突出。1999年农村地区水体综合质量劣于五类(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定义,五类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三级区);农田林网化率、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上海与世界部分国家有关指标比较参见表3。
表3 上海与世界部分国家有关指标比较
每公顷耕地化肥
农业人口的
人均耕面积按农业经济活动人口
施用量(公斤)比重(%)(公顷)
计算的农业人均GDP
(美元)
世界平均91.62
45.3
0.239
……
中国
319.66
71.30.077 286
美国103.83 3.0 0.71339344
日本445.86 5.3 0.03227885
德国246.17 2.5 0.14520031
法国259.81 3.9 0.31328578
意大利 227.04 6.0 0.14618794
加拿大 49.05 2.5 1.55231032
澳大利亚35.31 4.5 2.63525646
韩国551.45 12.10.042
上海市 2901.2927.00.022 1182
注: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编印的《生产年鉴—1995年》,上海市的有关指标为1999年的数据。农业人口的比重是按全市口径计算的。
(2)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的矛盾仍较突出,现代化高标准的水利设施仍显不足。目前上海仍有60多万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仅在2~3亩。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使上海实施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成本居高不下,这将严重削弱上海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缺少优势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的矛盾仍很突出,农产品加工业落后。据测算,1999年本市农产品综合加工率仅为35%,传统低效益农业仍然占了较大的比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直接受到技术不普及、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不灵的制约。
(4)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上海地区农业报酬递减现象已经出现,如果没有生物、种子等农业高新技术的重大突破,要争取在未来10至20年间使农业科技投入产出系数达到世界发达国家90年代末60%左右的水平是十分困难的。
(5)农业资源相对稀缺,预计至下个世纪初,上海可利用耕地面积将不足27万公顷(不足400万亩),人均拥有量还将进一步下降;加上林地、果园、渔业用地及其它绿地等,实际农业用地在33万公顷左右(500万亩左右),保护、集约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增长任务艰巨。
(三)加快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有重点地研究克服上述制约因素,对加快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1.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力度
要善于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农村资源利用结构。目前上海城市绿化、林木覆盖率远远低于国际上一些大城市的水平,下决心调减一部分粮食种植面积,大面积地植树添绿,实施林带、绿地工程,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这对改善和提高上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双重功效。同时,要把提高小城镇绿化覆盖率放在与提高市区绿化率同等重要的地位。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特别是一些近郊无污染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要逐步加以整改、搬迁,变废为宝。
2.努力提高“三个集中”工程建设的协调和互补性
目前,上海农村正在积极实施“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工程建设。由于各地分散规划、分项组织、起点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也较普遍。实际上,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实践证明,脱离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努力提高“三个集中”工程建设的协调和互补性,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缺资金、缺技术、农业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竞争力弱的矛盾。要通过“三个集中”工程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从而为尽快实施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3.切实加强科教兴农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但要真正发挥科技在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应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人才凝聚力工程建设。建立有效的育才、引才、用才制度,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关键。目前上海农业、农村领域劳动力整体素质差的矛盾十分突出,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技术培养、人才流动政策,不断充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级人才。二是促进农业生产、教学、科研部门的联合。现代超级品种的选育、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科研、教学部门与生产部门的联合,而这种联合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的牵线搭桥。从现实情况看,目前亟须研究、制定调动这三部门联合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的积极性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如科研成果和技术入股或出售、产品开发技术攻关、新技术扩散的利益回报等。三是加强农业引进技术项目的管理。当前对农业发展促进最大的是动植物种质资源、农作物栽培技术和动植物饲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但由于体制、机制上的矛盾,大量农业引进技术项目与消化吸收、推广脱节,难以产生好的社会经济效果。进一步完善农业引进技术项目的管理,健全检查、督促,以加速农业引进技术项目的消化吸收和推广进程。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根据市场变化规律,重点在上海特点和优势上做好三个层次农业产业化的系列开发。一是在本地农业资源配置的调整、优化中,优先在绿色和无公害农业方面实施产业化系列开发,加快生态、旅游农业的建设;二是在“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结构调整中,优先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方面实施产业化系列开发,实现农业结构升级;三是在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优先在育种、生物、生态、温室农业等方面实施产业化系列开发,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延长产业链,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服务。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十分注重提供“绿色食品”的有机农业的发展,尽管其发展仅有10年左右的时间,但巨大的市场潜力已显露出来。据美国农业部统计,1992~1997年美国市场上有机农业提供的“绿色食品”的销售额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传统方式栽培的农产品。在日本和欧洲,有机农业也得到快速发展。1997年,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丹麦和英国共有1.25万个农场的55万公顷农田实行有机耕作法。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全世界上市的主要农产品,将至少有1/3是由有机农业提供的“绿色食品”。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应早作规划、创造条件,加快有机农业的发展,在有机农业方面实施产业化系列开发,为上海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食品”,以满足市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5.鼓励多渠道投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是加快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当前需重点做好:一是积极利用好外资。“九五”期间,上海农村利用外资总额已突破100亿美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大规模的外资投资农村。二是积极利用债券、利率、税收、土地入股等有效手段吸引全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和非农产业。三是争取每年财政列支中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投资比重保持稳定,有条件要争取逐年有所提高。
6.实施更完备的农产品保护制度
对农产品实施必要的政策保护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惯例。但上海实施、操作的形式和内容要有所改进,重点:一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竞争。要根据上海的实际尽快制定农产品检测标准,防止伪劣、低质农产品入市竞争。二是实施农业投资倾斜政策。对传统无销路的农产品不搞或少搞购销补贴,促其压缩或转产,使有限的资金集中向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和绿色工程倾斜,扶持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卖难、买难。四是建立、完善农业投资保险制度,真正从实践中支持、保障上海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五是实施必要的行政干预,限制或淘汰一些劣势传统农业的发展,鼓励“三高”农业发展,扶持品牌、优质农产品上市流通。
(本课题成员:李崇新 费彩运 单文豪 姜忠毅 庄龙德 陈铭 程英 徐平)
标签:农业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三农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经济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农民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