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对体表软组织包块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史瑾

史瑾(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50200)

【摘要】目的 研究高频超声对体表软组织包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及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62 例体表软组织患者进行术前检查,阐述常见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良性病变49 例,恶性病变13 例,高频超声对病变检出率为100%,准确率为80.65%(50/62), 良恶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肿块最大长径(L)/ 最大短径(S)比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超声及脉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作为体表软组织包块的首选检查,对鉴别病变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10-0246-01

随着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临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体表软组织包块被检出,该检查能显示病变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特点,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本研究通过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浅表软组织肿物62 例声像图表现,提出良恶性体表肿物的鉴别要素,探讨高频超声对体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检查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2 年7 月至2015 年5 月,因浅表软组织肿物或患处不同程度疼痛来我院诊治的患者62 例,男性38 例,女性24例,年龄23~ 74 岁,平均年龄49 岁。所有患者均触及肿物1 ~ 11 处,直径10 ~ 42 mm 不等,皮肤完整,无出血溃疡及功能障碍。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东芝SSA-700A 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7.5 ~ 10. 0 MHZ,聚焦深度为2~5cm。采用直接探查法,患者体位依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异, 并进行多切面探查,显示病灶的立体及细微结构。二维图像观察肿物的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以及包膜回声; 再采用脉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来观察肿物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及血管数目等,结合临床做出声像检查诊断。

2 结果2.1 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 病变多位于皮下软组织及淋巴结,大小多为9 ~ 50mm,其中良性病变49 例,包括脂肪瘤15 例,皮脂腺囊肿13 例,炎性淋巴结肿大7 例,血管瘤5 例,脂肪坏死4 例,血肿3 例,异物性肉芽肿2 例;恶性病变13 例,包括转移性淋巴结肿大5 例,恶性软组织肿物4 例,淋巴瘤3 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本组62 例病例中,高频超声对病变检出率为100%,与病理结果符合的有47 例,占总数量的75.81%(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1 所示。

2.2 超声形态学表现 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强回声或回声不均,可有包膜,边界清楚或部分不清,前后径常小于上下径。恶性病变回声多较低,多无包膜,边界不清,前后径大于或等于上下径。

2.3 肿块最大长径(L)/ 最大短径(S)比值 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最大长径(L)/ 最大短径(S)比值的平均值约为2.28,而恶性肿瘤的L/S 比值的平均值约为1.61,具有显著性差异。

2.4 血流分布 49 例良性病变中,有16 例显示有血流信号,占良性病变总数的32.7%;有33 例无血流信号,占67.3%。13 例恶性病变中,11 例肿块内部或周边有血流信号,占恶性病变总数的84.6%;无确切血供病变2 例,占15.4%。良性病变的血流频谱多显示为连续或低于15cm/s。恶性病变的动脉血流频谱,速度高于15cm/s。在血供方面良、恶性病变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高频探头的广泛应用,临床常见的越来越多的体表肿物需进行术前超声检查[1]。目前,超声已成为浅表组织结构(如甲状腺、乳腺、皮肤、肌肉、淋巴结等组织器官)的简便易行的检查技术,具有快速、安全、廉价、无创的优点。评价皮肤及皮下浅表组织肿物时,利用高频探头彩超,能够观察是否存在肿物;确定肿物的大小、位置、深度以及与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助于辨别肿物的囊实性;能够发现和辨别肿物内部、周边血流分布特征;有助于引导部分肿物的穿刺活检,鉴别良恶性以及引流减压。

虽然超声检查对软组织肿块的显示率较高,本组病例中病变检出率为100%,但由于体表实质性肿块的组织来源及成分复杂,分布广,病因繁多,缺乏对局部解剖结构的良好显示以及诊断浅表病变方面缺少特异性,而声像图表现又有部分异病同征、交叉重叠,所以对疾病的定性诊断符合率较低[2],常常影响了超声的检查效果及准确性。

通过总结该组病例声像学特点及复习相关文献,发现高频超声声像图上,良恶性浅表软组织包块有较多不同之处,良性病变边界多清晰或稍不清晰,回声不定变化较大,后部回声可衰减或增强,血流信号多整齐排列,多为连续低速血流或低速脉动, 多为连续或低于15cm/s;而恶性病变多显示为低回声表现,边界不规则或部分规则,血流信号较丰富,多普勒血流频谱多呈较高速血流频谱,常大于15cm/s。由于恶性肿瘤内的细胞和基质的比值与邻近组织较接近,声波容易产生明显界面;恶性肿瘤内有一定数量的新生血管活性物质[3],与正常组织相比,病变血管缺少血管壁和平滑肌,易形成较大静脉窦及动静脉窦。本研究显示,恶性肿瘤血流丰富,可见异常增生、迂曲增粗并吻合的血管网,显示为迂曲树枝状、网状血管影。而彩超及多普勒技术能显示浅表病变的血管及血流特征,能进一步鉴别肿物的良恶性。对于浅表软组织肿块,应仔细分析瘤内的血管数量、排列方式和频谱特点,从而有利于鉴别浅表软组织病变的性质。

此外,本组资料中,良性肿瘤最大长径(L)/ 最大短径(S)比值的平均值约为2.28,而恶性肿瘤的L/S 比值的平均值约为1.61,恶性肿瘤的空间径线较接近,形态较接近圆形,而良性病变多表现为与皮肤平行的扁椭圆形,这作为一项观察软组织浅表病变的形态学参数,很有参考价值[4]。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对于鉴别浅表良恶性肿物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4], 可作为体表软组织包块的首选检查。良恶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肿块最大长径(L)/ 最大短径(S)比值的差异对鉴别病变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高频超声和脉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相互补充,对于诊断表浅软组织肿块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Fleischer AC.Sonographic depiction of tumor vasculatity andflow[J].JUM,2000,19:55.[2] 张清萍,李泉水. 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39.[3] 黄备建,毛枫,季正标,等. 周围浅表血管瘤的彩超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0)999-1000.[4] 臧晓红,郑建勋. 超声对浅表组织肿块的诊断价值[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6):363.

论文作者:史瑾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8

标签:;  ;  ;  ;  ;  ;  ;  ;  

高频超声对体表软组织包块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史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