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庆阳中心学校 130000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建构一个让能够发挥能动性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悉心研究教材,探讨教法,完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巧妙运作问题的流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给学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感,让问题使课堂各种元素都变得灵动。
关键词:数学提问 思维推进剂 教学艺术
在新的《课程标准》推动下,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理念也得到了不断践行。而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特别的关注,并获得更大范围和层次上的重视,应该说无论是什么级别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对课堂问题设计的精彩度在普遍提升。其实,问题是课堂不可以或缺的,最不可或缺的应该是那些学生可能的或者一定的“惊”与“疑”之处有问,在教与学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拉起师与生之间的问题开发式的纽带,破解封闭式的、唯我是从的只有教师之问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作用,改变教师的地位和旧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的问题形式拉动师生的默契互动与交流,沟通教学的艺术向着更有利于学习方向推进,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提出问题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问题的提出要重视有效性、辐射性和梯度性,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乃至成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推进剂。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获得最佳的、自己应该所获得的数学能力。
1.问题要具有效性。学生进入到了初中阶段,知识的数理逻辑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需要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而课堂的时空又是有限的。则教学有效的问题设计与提出更值得重视,我觉得应该使问题具有目的性、启发性和新奇性。能够有利于引发学生数理思维能量释放,能够有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致,能够有助于完成文本的知识目标。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2.问题要具辐射性。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特别需要共同互动,学生也特别想把自己在接受新的知识过程中的疑惑表达出来。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引导和激活学生思维的辐射力,思维触到疑惑便是问题,在有质量的问题互动中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循着问题“行”,伴着学习过程“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问题要具梯度性。对于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老师要精心设计与挑选,要注重问题的质量,要做好问题从易到难的梯度设计,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也循着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预计目标求索,让其思维过程有助于获得知识,达到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步的目标。
二、提出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问题的提出要有助于引发学生的疑惑,助推思考力向着问题的发展方向纵深;有助于学生对问题下知识的延展和浮出,深浅适度、难易可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就在于给学生以悬念,激励学生思疑而问、而进、而析、而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疑向问出发,牵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知识的生成探索。其次,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平缓性的坡度,浅则无意,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情趣;深则无思,不能让学生思维打开以发散。所以,问题的提出需要析疑、引趣和促思。让学生不断在尝试中变换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最佳策略
1.问题必须从文本的沃土生长出来。教学方法五花八门,但优势也是色彩纷呈、各具特色。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展现出独具风格的精彩,就在于教师的对教材的把控,对内容的解析,对学生学习力的掌握与调动,使教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引出教学内容是直接、有效地进入主题较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师教学新知识前巧妙地设置和提出问题,为教学内容的“出场”奠定基础,以巧妙的手段和方式引出教学内容,将是这节课所上演“剧情”的精彩序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激励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之中,可以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有效地投入到求知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益。
2.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注重其趣味性。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知识带有呆板的冷面孔,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而乏味,幽默风趣性、形象生动性蹩脚,就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问题设计得具有一定鲜活性,就有助于建构起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学习的情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
3.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灵活形态的艺术性。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是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把握时机,依据课堂教学内容推进的情形提问,恰当地选择句式与语气色彩,给予学生问题肯定、赞扬和指导,让带有情绪温度的语言对学生所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表层加以刷新,让灵活性的问题在艺术的运用中对学生知识状态进行诊治,打通思维的屏障和病灶,在教学形态的调整中,促进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课堂问题设计是教学不可回避与或缺的,其质量依每个教师的素养有所不同。但是,问题的设计需要我们去精心思考、艺术活现、质量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在问题之上建构自己精彩的课堂,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让其创新学习能量极大地释放出来,提高教学实效。
论文作者:马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互动论文; 《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