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科的应用型转型与路径选择论文

特殊教育学科的应用型转型与路径选择论文

特殊教育学科的应用型转型与路径选择

李彦群

(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河北邯郸 056005)

摘 要: 我国特殊教育学科建设应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模式,推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殊教育学科的演进历程及时代发展要求特殊教育学科向应用型转型,但是,当前存在着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主动转型意识不强,日常实践操作技能体系建设不足,“双师型”教师培育和建设机制不足,课程内容设置的实践性不足等问题。鉴于此,应加强教学管理,强化主动转型意识,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实践操作体系,凸显学科特色,建立灵活机制,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倒逼课程内容设置变革。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科;应用型;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学科出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谈到我国特殊教育学科发展阶段时,都委婉地表示‘尚不够成熟'或‘处于初级阶段'”[1]。特殊教育学科发展的“不够成熟”,限制了高水平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特殊教育学科建设,固然非常需要“丰富中国特殊教育学科的传统文化及哲学基础”,但是更为紧迫的,也是更重要的是“探索中国特殊教育的实践方式”[2]。我们认为,我国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可以暂时忽略或者跨越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和哲学基础建设,而直接把特殊教育当作一个实践“领域”加以耕耘,推行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实践,从而衍生出极富特色的操作训练体系。就当前来说,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不在于理论构建,而在于实践实训,即亟需解决特殊教育学科建设向应用型转型的课题。基于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建设应用型学科的具体路径,能够有效解决特殊教育学科面临的问题,促进高校的特色发展,推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特殊教育学科转型发展是时代要求和历史的必然

特殊教育学科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重要二级学科,特殊教育学科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3],主要表现在有一批稳定的特殊教育研究队伍,有相当数量的著作和文章问世,有相对规范的学科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自清末开始,由无到有,从弱到强,反映出“以人为本”意识的觉醒和经济实力的变化,尤其党的十七大以后,党和政府对待特殊教育的态度,描绘了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一)特殊教育学科的历史渲进。1984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成立,中专建制,学制四年;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我国第一个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化发展拉开序幕[4];此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比如邯郸学院等高校相继招收本科生,特殊教育学科发展呈蔚然成风之势。2012年,教育部批复设置教育康复学二级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首先设立教育康复学系,招收本科生,此后,北京联合大学、邯郸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等高校相继招收教育康复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康复学专业的开办,标志着顺应国际潮流、体现“医教结合”的大特殊教育学科逐渐成形。与此同时,伴随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一支较为稳定的学术研究团队逐渐形成。统计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是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方俊明、王辉等是发文量较高的学者[5]。当前,特殊教育学科的论文、著作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出版了一系列代表性著作;学术年会定期举办,学术期刊稳定增长,尤其是《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牢居核心期刊排名的前列。2010年以后,特殊教育学科建设获得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政策、资金的倾斜大幅度推动了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特殊教育学科建设逐渐进入热潮,2011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资助建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5000万专项资金,受此驱动,各高校建设特殊教育学科的热情大为提高。应该说,特殊教育学科发展已经初步迈过“初级阶段”[6],进入到深化发展阶段。国家大力推动特殊教育建设,是特殊教育满足特殊群体需要。近几年,国家接连出台一系列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社会对康复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提高,作为人才培养重地的高等特殊教育学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它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特殊教育学科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一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改变原有办学思路,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实践技能培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2018年8月,教育部等机构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内涵建设,建设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重量级文件的连续出台,基本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实施高等学校分流改革,坚持两条腿走路,坚持“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既要“引领世界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前行”,又要引导部分学校转变思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回应社会关切、关注民生”[7]。政策导向的变革,促使我们反思未来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走向,在未来,除去一部分体现中国气派的特殊教育理论研究之外,特殊教育学科体系应更多充满了应用型、创新型色彩,这也是特殊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重点,换言之,特殊教育学科向应用型转型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国家政策所确定的“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主要是遏制先前一直甚嚣尘上的高校发展的“研究型”取向,转为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即由原来的盲目追求规模上的扩张和高深理论研究的倾向转为注重内涵建设、强调服务职能尤其是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服务地方的关键在于培养毕业能上岗的实践能手,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当前,许多高校的发展“背离了国家战略要求,所有大学都沿着‘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的路子走,不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8]。特殊教育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9],但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科的应用型色彩并不显著。特殊教育指向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坚固扎实的理论基础。再好的理论,没有落到实处,没有成为改善特殊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工具,也是一种空洞的理论。对于特殊教育学科而言,其强烈的应用性色彩要求可以弱化专业,弱化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学科建设能促进学校整体氛围的转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改善学生的实践技能。特殊教育学科转型,是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化建设之后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特殊教育的理念发生变化,众多康复技术介入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对于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来说,知识的数量及更新速度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的提高。新的康复技能以及新的教学技能的快速发展,技能的更新能速度加快,要想进一步使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人享受康复”的目标,就迫切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应用型特殊教育康复人才培养力度。我国的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转型,是政策引导下的转型,是先获得学科内涵,再逐渐完善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体系,这也是国家在亟需特殊教育应用型人才上的一种折衷安排。朴永馨教授指出,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科[10],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的建设,要以满足我国特殊儿童的需要为依据。特殊教育学科向应用型转型,可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换言之,特殊教育学科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设置有特殊教育学科的985、211 等高校,学术气氛浓厚,招生数量较少,且其学生的实践技能相对较弱。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特殊教育学科应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的新的需要。转型,可以说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而且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实践操作体系,凸显学科特色。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转型,其学科特色即为实践。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特殊教育学科的学生所学知识不是特殊教育学校所需求的,也就是说,特殊教育学科中那一部分空白的,恰是社会最需要的。研究本位的实践取向;突出专业特色的反思能力培养;开放的特殊教师教育体制;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连续性[20]。我们固然不能把原因归结为一方面,但是特殊教育学科培育中,缺乏实践技能的养成,却是一个事实。特殊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展开,教师作为执行者,必须能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东西。

在图3中,固定f=0.2,可以清楚看到,ER网络在HTLDD、LTHDD和RDD策略下具有相似的鲁棒性,表明不同的边定向策略对ER网络抵制级联故障的鲁棒性影响不大.

二、特殊教育学科发展与转型的现实困境

自1986年至今,特殊教育学科走过了30多年的时间,如今特殊教育学科又处于一个十字关口。“双一流”政策的推动,“预计纳入国家和省市‘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本科院校有200多家,此外我国还有近500家地方公办本科院校、400多家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这些地方本科院校下一步该如何发展?”[11]其实,2015年,国家所确定的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宏观管理政策,为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意味着特殊教育学科势必向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基于旧传统的惯性影响,特殊教育学科向应用型转型的困境,越来越凸显。

(三)“双师型”教师培育和建设机制不足。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依据“分类施策”原则,建构一套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教育制度体系。“分类施策”,指明了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17]。“双师型”教师实现了“双肩挑”,既能从事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又能从事一线单位的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这是一个相互提升和弥补的过程。教师援引大量的康复案例进入高校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以高等教育的理论为切入点,增加剖析基层事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4)道路周边状况,除以上三个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外,马拉松运动对城市道路以及沿途条件有一些独特要求。因为城市马拉松对城市形象的展示与城市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马拉松线路应涉及该城市区域内能反映城市历史、城市风貌与城市精神的主要景点,沿途秀丽的风景中既要有历史遗址的厚重文化,又要有日新月异的时代风貌。

(二)日常实践操作技能体系建设不足。传统的特殊教育学科,学科建设更多的是课程建设与学术探索,实践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被置于一种很微不足道的位置。实验实训、教育实习等,均有设置,但份量很低。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的定位是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毕业即能就业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更多的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加大教师教育实践技能的培育力度,加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时间和力度。调查显示,“一些特殊教育专业学位方案过分关注理论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忽视应用性问题的关注”[15],课程设置基本仍延续传统的设置形式,主要讲授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教育要求,理论的成分比较重,关注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更多的只站在课堂教学的要求上来说,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特殊教育实践操作的能力。另外,当今的科研考评机制,使得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申报课题、撰写论文上,而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耗时多,回收慢,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去做。其次,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培育方式不够。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关键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训练。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紧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科技的力量推动特殊教育学科的进步。当前,人工智能迅速介入到人们的各个领域,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成为可能。例如,助听器的验配,传统的助听器验配,以经验居多,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验配成为可能,但是,许多高校缺乏智能助听器验配师的相关设备,学生的操作技能,明显不足。有学者提出,尝试构建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框架,探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特殊教育发展五大难题的思路[16]。推动教育与康复的结合,理论与技能的结合,加强学生操作技能,所培育的人才更加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一点,特殊教育学科仍然准备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体现。企业信息化远期目标就是将整个企业人、财、物等各个模块进行整合,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达到流程顺畅、统一的目标。

“双师型”教师的培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成长过程,也不是教师凭借一己之力个人奋斗的过程,而是特殊教育学科与基层特殊教育机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从另外一个方面所说,高校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现状,而不是封闭起来,想当然地讲授知识;同样,基层特殊教育机构应向上延伸,了解高等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在当前,双方的结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境,固然有机构管理上的分层制导致的条框分割,但是更多的是缺乏有效简洁的联合运行机制。很多特殊教育教师,愿意花精力到基层特殊教育教育机构去,但苦于缺乏常态化运行机制;而且,高等学校的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学习的热情。特殊教育学校的优秀教师,本可以为高等学校带来一线的生动详实的例子,但职称的限制,以及基层单位要求坐班的要求,也使得这件事推行起来,难度很大。于是就造成了,特殊教育学科的双师型建设,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为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大多是依靠私人关系进行,开展交流与合作。尽管说这也是不得已状况下的建设思路,但是,这不是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建设方式。

学校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广雅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形成了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等8个项目小组,通过策划活动,尝试把专家请进广雅,把名企引进校园,把面试官邀来广雅,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发展指导。同时,为学生创设各种体验、施展才华的良好平台,例如,由学生组团竞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咖啡屋,由学生自主管理、体验劳作的生态“躬耕园”,由学生自主策划的广雅学生电视台,由以创意项目推动学科融合、让学生实现自己梦想的创客中心……

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上。

三、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转型的路径选择

(四)课程内容设置的实践性不足。当前,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而许多教师的培养理念落后于时代,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需要,出现了知识倾向过重的倾向。社会的需求,逼迫大学生的知识观念从追求知识的纯粹价值逐渐向实用转型,导致高等教育的重心产生偏移——知识的生产及实践的模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18]。以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例,通识性课程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占所有课程的20%以上,在有限的专业课的空间里,理论类课程所占比重又稍显过大。一般,给出的理由是应考虑到学生的考研需要,因此,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没有向特殊教育倾斜,没有展现出来特殊教育的需要,或者说,特殊教育的特征不明显。进一步来说,特殊教育学科的课堂中,传授的知识,没有反映最新的时代面貌,知识老化倾向明显。有些教师,因为从事一线工作的时间较少,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进一步来说,随着国家经济利益的刺激,很多高等学校也筹办特殊教育专业,但也也应看到部分高校,明明没有筹办特殊教育专业的能力,师资力量、实验实训设备比较缺乏,但还是仓促上马。由于特殊教育学科发展的特殊性,没有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势必受到影响。仓促上马的特殊教育专业,开不出应用型的课程,只能在传统的特殊教育课程中打圈子。“人才培养长远性规划,要有前瞻性”,“必须看到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人才需求”[19],才能保证源源不断地向该领域输送人才。四年的大学学习,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已经滞后于时代了,等到该期学生毕业,距离社会的需要又远了一层,不但无助于社会的需要,即使是对学生本身而言,也因知识的滞后,而产生自我怀疑。从某种程度上说,阻碍了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

(一)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教师主动转型意识。被动地接受上级的指令性安排,或者是盲目学习其他学校的做法,是转型中极易出现的问题。强化主动转型,是推动特殊教育学科快速转型的关键。从《关于引导部分普通高校实施转型的指导意见》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越加明晰,就是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对高校来说,首先是应加强宣传,开展思想大讨论,强化教师和二级学院管理者的主动转型意识,早转比晚转好,主动转比被动转好。管理层应把这种观念普及下去,淡化教师守着旧传统过日子的习惯,改变理论教学的旧传统,强化转型意识。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邯郸学院曾经召开三次思想大讨论:2008年,在学士学位评估的关键时刻,召开“转什么,怎么转”的大讨论;2013年,面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开展“建什么,怎么建”等问题的大讨论;2017年,结合本科教学水平审核评估,开展“改什么,怎么改”的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教师的思路明确了,理解的高校转型的重要性,能积极投入到创新中去。

(一)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主动转型意识不强。近年以来,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上实行“放、管、服”改革,办学的自主权下放到高校之中,“以更大程度、更深层面激发出高校活力”“出台有底气、接地气的工作方案。”[12]一般来说,“放、管、服”的实质是激发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和创新活力,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设置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办学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学科建设是一个多种因素参与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要素都对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构成影响,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传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以及一些管理部门,需求的面相对较窄。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体现广博大于精专的教育倾向”“对本科生培养的评价方式单一,仅基于毕业去向”[13]。这不是一个个案,也不是仅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偶然现象,而是相当广泛的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传统所带来的惯性,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顺势而行。很多地方高校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惰性,仍然意识不到特殊教育学科转型中的责任和担当。有学者指出,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可以下放到二级学院,赋予其人事、财政、分配等方面的权力[14]。既然二级学院拥有办学的自主权,那么二级学院上下就应该具有主动的转型意识。但现实来看,二级学院的转型动力不够,不利于激发教师转型的积极性。我们只能说,传统的惰性太强大了,它能吞噬创新的动力和热情。可以说,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习惯在没有竞争的环境里生存,习惯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生存。按照传统的套路上课,按照传统的习惯教学,不会费太大力气,而工资收入并不会变动。如果实施变革,变革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以及结果的不可控性,对于是否会威胁自身利益的不可知性,使得管理者与教师在改革面前望而却步。其实,在高校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转瞬即逝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转型极易获得成功,而丧失这个机会,可能会丧失未来发展的机遇。

其次是利用创新创业活动带动创新精神。积极引导教师发挥智力,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精心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创业项目,打破常规,汇聚力量,引导特殊教育学科逐渐向应用型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学科,许多教师的聪明才智只是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PPT之中,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背景下的教师,受创新创业的驱动,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贴近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需要,不仅创造出知识财富,还创造出经济价值。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构建创新团队,联合信息工程学院,开发出“特殊儿童语音评估通”APP,获得河北省2018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既服务于特殊儿童,又服务于教学。应让每一个教师明白,特殊教育学科转型,是利于特殊儿童、利于特殊儿童家庭、利于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一件大事,这不是折腾,而是一项必须推广的改革活动。只有教师从心底明白这个道理,他才会真正拥护这项举措,改革的难度也才会降低。也只有如此,转型才会顺利进行,特殊教育学科发展也才有广阔的前景。

依据当前的形势,特殊教育应用型学科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建设,涉及三个主要职能:首先是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是应用型学科建设的指标之一,人才培养应关注社会需求,而不是漫无边际的闭门造车。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战略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其培养目标更多定位于学术的引领;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转型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即是否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人才。其次是强化服务地方,主要是强调大学和社会的关联与贯通。大学的学科建设,应紧密地和社会服务对接,所学习的内容、操作的方法贴近基层单位的现实需要。学习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走出校门的融合。最后是强化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技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指标。“创新”本是一种个性化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当前的世界,千变万化,只有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住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只有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才能更好的服务地方,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要创造性的提升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动力和目标。

针对特殊教育方面的认识和技能,设定见习项目,呈逐步上升,逐步深化的趋势,形成全方位、立体化、融合式实习实践体系。重庆师范大学实施的“中小学全程教育实践”模式[21],可以提供很多启发。学生初入学,对特殊教育了解不多,因此一年级的见习重点在于形成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二年级则要求对特殊教育的基本技能及教材教法有所了解,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规作流程;三年级的见习则为第六学期的实习做准备;四年级的见习重点在班主任工作与特殊学校管理。努力搭建学生毕业和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具备了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环境与设施条件,但高校的硬件设施与基层学校有较大差异;特殊教育学院应重视对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并在相关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特殊教育需要的基本指导性。

古龙:当别人说了一些使你受到极大伤害的话时,正是你最能够进步和成长的时刻,因为别人的话很可能刺中了你一向不敢面对的盲点。

强化盲文、手语以及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盲文、手语以及综合技术应用能力(IEP 制定与操作)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必备技能。通过专业实训、模拟教学、案例追踪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技术。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特殊教育技能,实用性不够,亟需形成习惯。

增强创新实践能力。专业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见习与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深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康复训练机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级、随班就读及资源教室)及残联、民政局等相关管理机构进行专业见习与实习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为与第一阶段实验保持一致,以便对比观察和进一步论证,本文实验仍采用基于“引用—改进”的异步协作模式对设计方案进行渐进式优化。异步协作模式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三)建立灵活机制,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培育双师型教师,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政策的导向问题,而是涉及到全体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是全体特殊教育教师公开的讨论、交流,滤清思路,构建框架,明确方向,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合二为一。地方高校的特殊教育学科,应该放在特殊教育发展的总体框架下解决。特殊教育学科应努力构建学科转型的良好的氛围,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朝着双师型的目标努力。

“这我没有想到,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是太富于戏剧性了,小说家在发挥想象时用力过猛了,我承认这不失精彩。”

双师型教师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引入基层单位优质教师担任相关课程教师,组建学科建设团队。从教师层面说,要摆脱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认为参加一两次特殊教育的活动就可以全面了解特殊教育;要摆脱单打独斗的做法,而是走向联合,强化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限定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领域,而不宜泛化,其技能结构应体现服务于“教”的宗旨,而不应与一般技师等同,其企业实践也应与学生实习有别,而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及多样化,应从以职后培训为主转向着力创建职前培养体制。改进教师资格和聘用制度,加强引进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可尝试建立教师“双元制”的用人机制,推进职教师资队伍整体化建设[22]。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科与北京正在关怀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积极开展培育应用型教师,特殊教育学科教师一面承担相应教学任务,一面积极参与应用型技能诸如VBMAPP的相关培训,全面了解自闭症儿童的评估系统,掌握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和行为干预技能,提出合理化的安置方案,率先实现从理论型到应用型的转型。转型后的教师教学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得以激发。

在特殊教育学科转型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新问题、新障碍,特殊教育学科要教师摆正观念,积极探索基层教学和康复的新路径,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要走集体发展之路,形成优秀的教师团队,以老带新,相互影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为特殊教育学科的转型奠定基础。

(四)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倒逼课程内容设置变革。特殊教育学科建立的初衷,就是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现如今,所谓“服务社会”不仅仅是为特殊学校之内的特殊儿童提供教学,还要面向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帮助他们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应用型特殊教育学科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可以联合行业、兄弟院校、一线学校,成立特殊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这种社会服务,可以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为特殊儿童服务;特殊教育工作者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引领特殊儿童提升知识,锻炼技能,系统推进特殊儿童的发展。其次是为特殊儿童家长服务。特殊儿童家长,是另一个需要提升专业技能的群体,“一些残疾儿童家长由于对康复内容的错误认识,使得残疾儿童难以得到持续性的康复训练”,还有一些家长,“不了解这种康复训练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大多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康复进行一段时间后却没有看到孩子明显的进步,鉴于各方面的压力会选择放弃对孩子继续进行康复,认为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23]。特殊儿童家长急需接受专业指导,建立起关于特殊儿童的正确认知。第三是服务特殊教育管理机构。按照现在通行的做法,特殊教育学校纳入教育局管理,隶属国民教育体系,特殊儿童康复纳入残疾人联合会管理,属于残疾人事业的组成部分。最后是服务一线特殊教育教师。如,河北省特殊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邯郸学院的特殊教育学科,强化服务地方的职能,先后承办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技能大赛、河北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班,与邯郸市教育局、邯郸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开展短期培训,满足基层特殊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校之中的特殊教育学科,不能是躲在象牙塔之内的阳春白雪,而是应该和他们打成一片的下里巴。特殊教育学科不仅要帮助特殊儿童的家长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服务特殊教育管理机构,帮助行政部门,提升业务管理的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因此,特殊教育学科服务社会,应基于其特长和优势,立足地方,增加服务地方的优势和能力,这是一个双赢。教师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经验,具备问题解决能力,拓展了知识的范围;地方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提高了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换言之,特殊教育学科服务地方,相当于是将社会实践作为特殊教育学科发展的一部分,从现实出发,构建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空间,构建从知识——技能——实践——服务等体系,真正实现特殊教育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4]肖非,冯超.建设有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学科之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7(12):5-7.

[2]邓猛.重读《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科》[J].现代特殊教育,2017(12):7-9.

[3][6]雷江华.中国特殊教育学学科论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32-136.

[5]张艳琼,张伟锋.我国特殊教育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2000—2013《中国特殊教育》刊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2):234-240.

[7]杜玉波.在新时代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J].上海教育,2017(34):1.

[8]刘献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6-10.

[9]陈云英.建构特殊教育理论[J].中国特殊教育,2003(1):1-6.

[10]朴永馨.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科[J].特殊教育研究,1998(1):1-3.

[11]徐军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要聚焦应用型学科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7(1):1.

[12]万玉凤.教育部举行高教领域“放管服”座谈会[N].中国教育报,2017-04-11(3).

[13]傅王倩,肖非.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18(1):22-31.

[14]骆峤嵘.试论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自主权[J].莆田学院学报,2004(4):49-51.

[15]李尚卫.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5-122.

[16]郭利明,杨现民,段晓莲,等.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9(2):1-10.

[17]孙韡郡,卢红云.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之初探[J].学术探索,2012(5):121-123.

[18]周志强,亓晶.从纯粹到实用: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漂移”与审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实倾向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3):91-96.

[19]王海磐.人才培养要有前瞻性[N].光明日报,2016-11-8(16).

[20]曲铁华,杨洋.改革开放40年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19-127.

[21]陈发明.师范类高校实践教育模式及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6-110.

[22]俞启定.“双师型”教师定位与培养问题辨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4):30-36.

[23]崔梅.残疾儿童家庭困境与家庭政策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38(2019)07-0001-06

收稿日期: 2019-03-28

作者简介: 李彦群(1977-),男,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

基金项目: 邯郸学院2018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数据视阈下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刘金荣]

标签:;  ;  ;  ;  

特殊教育学科的应用型转型与路径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