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挑战与机遇论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 挑战与机遇

朱一凡 管新潮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40)

摘 要: 翻译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机器翻译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未来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逐渐从原先的专职翻译过渡到“翻译+语言工程师”的融合体。各院校还可根据学生背景的差异,制订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培养“翻译为主+技术为辅”或“技术为主+翻译为辅”不同类型的翻译硕士。并根据培养目标和师资情况将涉及技术的课程模块有选择、有层级地加入课程体系中。

关键词: 机器翻译;翻译人才培养;挑战;机遇

一、 引 言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沃尔玛的机器人已经取代了一些不直接面向顾客的职位;根据麦肯锡的预测,机器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取代30%的银行员工。自从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相结合,机器翻译同样步入了全新的快速发展轨道,美国微软公司在2018年就声称其研发的机器翻译系统首次在通用新闻汉译英方面达到人类专业水平。可以说,自从基于人工智能的神经机器翻译出现以来,有关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的传言就不绝于耳,那么高校翻译专业是否已经面临生存危机?高校该如何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今后的行业发展?机器翻译时代的到来是否对翻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这些都是高校翻译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一些问题。

综上所述,农垦大豆生产具有机械作业质量高、科技贡献率高、标准化水平高等三大优势,保证其单产高于合作社和农户。

二、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的发展现状

从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到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再到如今基于人工智能的神经机器翻译,在翻译质量上实现了三级跳的机器翻译不仅为学界和业界注入了显而易见的新鲜活力,而且开始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得学界和业界不得不认真审视机器翻译的最新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规则机器翻译模式下,由语言学家制定的翻译规则库发挥着重要作用,即该模式机器翻译是根据规则库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其优点在于凡符合规则库要求的源语内容,翻译质量较高;而缺点是不符合已有规则的,则无翻译质量可言。该模式的关键问题是无法穷尽相关的语言学规则,这就构成了规则机器翻译的瓶颈,而且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瓶颈。统计机器翻译模式的出现使机器翻译有了显著的进步。该模式省去了复杂的翻译规则库,转由机器去学习复杂的语言学知识,即从语料库中学习语言学知识,然后据此将源语内容转换成目的语。当机器所习得的语言学知识越多,其译后的目的语质量就越高。但该模式受限于语料库的质量和数量,即统计机器翻译无法因此获取充分的语言学知识,(106) 冯志伟.统计机器翻译书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 629-633. 进而造成目的语译文的准确性受到限制。神经机器翻译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机器翻译模式,其特殊点在于使用神经网络去实现从源语到目的语的直接映射转换,因此目的语译文的流畅度明显高于统计机器翻译,译文的语言质量明显高于前两种模式的机器翻译。但神经机器翻译的过程是不透明的,因而难以运用语言学知识对翻译过程进行充分解读。(107) 这是到目前为止神经机器翻译所面临的一个难点,即无法探知机器翻译译文产品的错误成因何在。神经机器翻译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统计机器翻译的终结,其对语料语言模式的统计方法对神经机器翻译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何在神经机器翻译模型中充分利用统计机器翻译模型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108) 李亚超,熊德意,张民.神经机器翻译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8(12): 2734-2755. 将会成为提升神经机器翻译品质的一个有效路径。

无论是统计机器翻译还是神经机器翻译都离不开语料资源的准备,这一资源属性决定了机器翻译的品质受限于语料数据的数量和质量。(109) 陈圣权.ChinaIT.com2018年独家专访华为翻译中心前主任陈圣权: 数据是机器翻译发展的关键因素,http://www.chinait.com/ai/2132.html. 在无法更多企及双语语料资源的情况下,研发资源稀缺型语言的机器翻译(110) Karakanta, A., J. Dehdari & J. Van Henabith.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for Low-resource Languages without Parallel Corpora[J]. Machine Translation, 2018(32): 167-189. 或者使用无翻译关系的两种单语语料的机器翻译(111) 李亚超,熊德意,张民.神经机器翻译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8(12): 2734-2755. 都是可替代的选择。无论何种情况,数据资源始终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是语料数据的质量。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准确预见机器翻译的译文产品何时能够达到人类职业译者的水平。2011年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Google翻译尚处在并非完美的阶段。(112) Garcia, I. Translating by Post-editing: Is It the Way Forward[J]. Machine Translation, 2011(3): 217-237.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腾讯公司的人工智能同传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低级翻译错误。笔者近来以上海交通大学MTI学生(第二学期)的科技翻译作业与三种机器翻译(Google翻译、百度翻译、一家知名国际企业的行业机器翻译)译文(英汉语言对)进行比较,发现机器翻译译文在以下几方面均不如学生译文: ① 机器翻译的译文整体得分;② 机器翻译的译文流畅性;③ 复杂句式的处理。

二是开展民营经济筑基工程。夯实民营经济发展基础,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引导同行业民营经济抱团合作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加大民营企业合作,组织开展项目洽谈、集体招商引才、共享研发攻关、融资担保等活动。建议政府设立年度民营企业奖励计划,形成鼓励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预期,重点鼓励支持创业型、创新型、高成长性民营企业。

都柏林城市大学语言应用与跨文化研究学院设有翻译硕士(文科)和翻译技术硕士(理科)两个不同的翻译硕士方向。文科翻译硕士项目的五门核心课程中有两门是与技术相关的,分别是“翻译技术”和“计算机化术语”。其中“翻译技术”课程的目标设定为了解翻译记忆技术,学会使用SDL Trados,了解机器翻译的原理,了解译后编辑以及能够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质量评估。(133) 具体的课程安排可以参看Doherty S, Kenny D.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llabus for Translation Students[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4, 8(2): 295-315. “计算机化术语”课程的目标设定为能够为某一专门领域建立概念系统,能够定义专用术语,能够使用概念工具识别单语中的近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和双语中的对译词,能够从专门用途语料库中提取有用的概念和语言知识等。除了两门涉及技术的核心课程外,文科翻译硕士项目还提供了三门与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分别是“本地化”“视听翻译”和“语言与话语的数字化方法”。其中“本地化”课程涉及了网站本地化的技术,“视听翻译”涵盖有字幕技术,“语言与话语的数字化方法”主要教授语料库的建设和使用方法。

三、 现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翻译职业的发展

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BTI)以来,翻译专业开始蓬勃发展。2008年首批15所翻译硕士培养院校开始招生,如今,开设翻译硕士(MTI)专业教学的学校发展到了249所,年招生人数由2008年的35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超过10000人,语对也从原来的英汉为主,发展到今天的法汉、俄汉、日汉、阿汉、西汉、德汉等。(114) 数据采集自蒋洪新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9年年会上的发言。 翻译专业本科、硕士学位的设立和飞速发展标志着翻译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学界就如何培养翻译专业人才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识。翻译自身具有的学科和职业的双重性,决定了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传统外语人才的培养不同,需要既注重宽基础的语言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又要注重社会对翻译职业的需求。然而,翻译专业人才现有的培养模式“还没有摆脱原来外语人才培养框架下翻译人才培养的陈旧理念和做法”,(115) 柴明颎.认识现状 提升质量 开拓前行——翻译专业的未来发展[J].东方翻译,2017(6): 4-8. 往往沿袭了学术型教育的模式,却“疏离了职业翻译教育与翻译行业的联系”,(116) 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 13-14. 导致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需求脱节,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某城市地铁站以北的围护结构为高压旋喷桩,其桩底进入到不透水层中3m,即利用高压旋喷桩对车站的软基进行加固处理。现围绕本工程实际情况,对其车站软基加固处理技术具体应用做如下深入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的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进而催生了职业翻译教育。职业翻译教育需要面向具体翻译工作岗位,分析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117) 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 13-14. 尽管大学不应沦为语言服务行业的职业培训所,但翻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却必须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最新动态方能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做到与时俱进。

现阶段的机器翻译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存在诸多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机器翻译已开始在多个领域得以应用,用于减少、甚至替代人工翻译。根据对最终产品的要求不同,机器翻译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加以应用,对参考级文本(旨在获取基本信息,其译文允许有所缺失,仅供读者参考)可以机器翻译为主,辅以适当的译后编辑,但从事译后编辑的人员必须是与文本所属领域相关的行业译者;对常规级文本(一般指操作手册类,其译文须忠实于原文,术语准确,意义完整,允许译文中出现可读性稍差的个别句子),可采用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相融合的方式,同样也必须辅以适当的译后编辑;对出版级文本(用于发表出版或正式发布,其译文须忠实、通顺,甚至优雅),目前只能由高水平译者去完成翻译任务。(113) 崔启亮,雷学发.基于文本分层的人机交互翻译策略[J].当代外语研究,2016(3): 46-52.

党课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党的思想教育扩展到广大群众,把党的决策、党的历史、党的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播出去,让党员群众看到党的建设和发展,看到永济的建设和发展,于无声处接受党的教育。

王华树等认为围绕译者技术素养的构成,可开设的课程包括: 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与语料库、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本地化与国际化、影视翻译(字幕)、技术传播与技术写作、计算机程序设计。其中涉及的课程模块有: 计算机辅助翻译基础、CAT工具应用、语料对齐和处理、术语管理、翻译质量保障QA技术、OFFICE办公基础、翻译管理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桌面排版、本地化与国际化、项目管理系统和内容管理系统、技术写作、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网页代码基础知识。(132) 王华树,李德凤,李丽青.翻译专业硕士(MTI)翻译技术教学研究: 问题与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18(3): 78-84,96. 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各院校可根据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师资情况制定具体的课程方案,其中如OFFICE办公基础、桌面排版、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内容可以依托学校的公共课程,无须专门设置课程。而其中如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的对齐和处理、术语管理、机器翻译引擎训练、译前(受控语言写作)译后编辑、QA翻译质量评估等则可根据培养目标和师资情况有选择、有层级地加入课程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和北美的语言服务行业已经开始应用机器翻译系统(基于规则的、统计的和混合型的),并且这一趋势愈演愈烈。(118) Gaspari, F., and J. Hutchins. Online and Free! Ten Years of Online Machine Translation: Origins, Developments, Current Use and Future Prospects[J]. In Proceedings of MT Summit XI edited by Bente Maegaard, 2007: 199-206. 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在2017年5月发布的《TAUS机器翻译市场报告》中强调在未来的十年,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个人设备的有机结合将引发的全球通信“大爆炸”,在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思想和人类之间的交流将激增,这也意味着对翻译的需求量将激增,机器翻译的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服务提供商(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 LSP)开始采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模式。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0%的语言服务提供商开展了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业务。(119) Kelly, N., D. A. DePalma, and R. G. Stewart. 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 2012 — An Annual Review of the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and Interpreting Services Industry[M]. Lowell, MA: Common Sense Advisory, 2012. 2013年另一项针对译者和语言服务提供商的调查显示,61%的自由职业译者和43%的语言服务提供商都声称在翻译中使用了机器翻译。(120) DePalma, D. A., and B. Sargent. Translation Services and Software in the Cloud: How LSPs Will Move to Cloud-Based Solutions[M]. Lowell, MA: Common Sense Advisory, 2013. 此外,国际机构也开始大量运用机器翻译处理一些对文字质量要求不高的翻译任务,如欧洲委员会的日常翻译工作都是由机器翻译辅助人工翻译完成的,仅依靠人工翻译是无法完成欧洲委员会每日巨大的翻译需求的。(121) Mellinger, C. D. Translators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Gaps in Translator Pedagogy[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7(11): 280-293.

(二) 现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及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和本科学位教学的学校从原来的外语类专业院校和高水平综合大学,向各类高校,包括地方院校延伸,由于各院校办学基础、办学能力不同,师资水平和生源存在差异,因而笔者认为可以将培养的翻译人才类型分为四种,分别是: 高端口笔译人才、高级翻译及研究人才、复合型翻译人才和应用型翻译人才,详见表1。

表1 翻译人才类型、知识结构和职业前景

蒙特雷的翻译和本地化管理硕士项目分了三个方向,分别是翻译、本地化和管理,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翻译方向对双语能力要求最高,课程既包括翻译实践类课程,又包括“术语管理”“网站本地化”“本地化项目管理”“软件和游戏本地化”等大量技术类课程。本地化方向对第二语言掌握的程度要求并不高,课程也不包括翻译实践类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上则有所增加,除了与翻译本地化相同的课程外,还有比如“Python编程语言”的课程。本地化管理方向对第二语言掌握的程度同样要求不高,课程除了各种本地化课程外,又增加了金融、经济和管理类的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蒙特雷把翻译和本地化管理硕士项目定位为STEM类的硕士项目,以区别于传统的口笔译项目,这让我们看到随着翻译技术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日臻显著,未来的翻译培养将兼具人文和理工的双重特点,培养的目标也会从原先的专职翻译逐渐向“翻译+语言工程师”的融合目标转变。

尽管高端的翻译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但社会对这类翻译的需求量也是有限的。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复合型专职翻译人才上。2015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对翻译需求量最大的领域有工业、计算机和IT、管理、银行业、商业、经济和金融,(122) Gaspari, F., H. Almaghout, and S. Doherty. A Survey of Machine Translation Competences: Insights for Translation Technology Educators and Practitioners[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15, 23(3): 333-358. 而从事这些行业的翻译都需要复合型专职翻译人才,即既需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又需要熟悉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专门领域的翻译往往涉及大量的术语、特殊的表述和句型,因而通过术语库的建设,并使用足够数量的该领域的高质量语料训练机器引擎,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训练出能够替代一部分人工翻译的行业机器翻译引擎。笔者和学生运用国际法语料在Microsoft Translator Hub(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引擎)训练出的引擎(BLEU分数31.38),如图1所示,尽管在表述和逻辑上存在一定错误率,却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工翻译的一些烦琐的工作。

图1 Microsoft Translator Hub机器翻译评估结果(Ref是参考译文,MT是机器翻译的译文)

然而,这并不是说复合型专职翻译人才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语言中存在的复杂问题、交流中所需要的灵活的跨文化的意识等决定了机器翻译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翻译。当机器翻译替代了最基本烦琐的文字转换的部分,人工翻译可以余出精力做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更轻松、高效地完成翻译工作。掌握了机器翻译的工作原理后,人工翻译还可以通过调试语料、升级术语库、发现典型的机器翻译错误来进一步提升机器翻译的精度,因而人工翻译要参与到机器翻译的全过程,实现人机共译。因而机器翻译所取代的不是人,而是烦琐、重复、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使人工翻译可以有余力做技术含量高、更需要能动性的工作。这当然也对复合型专职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专职翻译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双语能力,也要熟悉翻译技术,掌握术语管理、译前和译后编辑等一系列能力。

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原本也是比较大的,然而随着通用类机器翻译的普及,未来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会出现萎缩。对于这类人才而言,翻译的多是通用类型的文本,内容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如对翻译的交付水准要求不高(比如只要大概了解信息即可),则免费的在线机器翻译平台即可代替大部分的翻译工作,因而这类低端的翻译工作最容易被机器翻译所取代,(123) 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9(1): 1,11-14. 原来的培养去向主要是从事这类工作的院校需要审慎考虑未来的发展,寻找新的培养路径,方能避免学生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四、 机器翻译视域下未来翻译专业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

(一) 技术素养是未来翻译专业人才的新内涵

机器翻译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翻译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对未来的翻译人才所应该具有的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译者除了需要具有传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双语技能、翻译技能、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外,(124) 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 4-8,14. 技术素养将成为未来译者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译者的技术素养,(125) Mikhailov, M. Minor Language,Major Challenge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into the IT Competences of Finnish Translators.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2015, (24): 89-111;王华树,王少爽.信息化时代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研究[J].东方翻译,2016(1): 11-15;崔艳秋.翻译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南洋理工大学《翻译科技》课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7(1): 23-25. 欧盟翻译硕士项目(126) EMT Expert Group. Competences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Experts in Multilingual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M]. Brussels: EMT Expert Group, 2009. 和中国翻译协会(127) 中国翻译协会.口笔译人员基本能力要求 非书资料: T/TAC2-2017[S].北京: 中国翻译协会,2017年。 都明确将技术能力视作职业译者的必备能力。未来的翻译人才应该能够熟练运用新兴技术服务于自己的翻译工作,更主动地去掌握技术、研究技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未来的翻译专业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培养专职翻译,而是应致力于培养人文和技术素养兼具的“翻译+语言工程师”。

(二) 现有翻译专业培养模式在技术素养的培养上有待提高

译者的技术素养由哪些要素构成呢?叶娜等认为其中包括机器翻译知识、术语管理技能和编程技能;(128) 叶娜,张桂平,韩亚冬等.从计算机辅助翻译到协同翻译[J].中文信息学报,2012(6): 1-10. 王华树等认为技术素养的要素有计算机基本技能、信息检索能力、CAT工具应用能力、术语能力和译后编辑能力,其中涉及的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地化工程技术、语料库技术、翻译协作平台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129) 王华树,王少爽.信息化时代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研究[J].东方翻译,2016(1): 11-15.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要素以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QA翻译评估的能力。

由于译者的技术素养涉及范围较广,因而需要数门课程、多个教学模块才能涵盖相关内容,但国内高校目前对翻译技术的教育普遍重视程度不够。一项针对京、津、沪、渝、辽、吉、豫、冀、鄂、浙、粤、苏、川13个省市的43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有25%的“985”高校、“211”高校没有开设翻译技术课程,二本院校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且大多数高校仅仅开设有“计算机辅助翻译”一门课程。(130) 王晨爽,文军.MTI翻译技术课程教学: 现状与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16(6): 80-83. 2018年一项面向全国249所MTI培养单位的调查显示有44.2%的高校没有开设翻译技术课程,且普遍存在翻译技术设备不到位、翻译技术教师极度欠缺、翻译技术课程体系不完备等问题。(131) 王华树,李德凤,李丽青.翻译专业硕士(MTI)翻译技术教学研究: 问题与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18(3): 78-84,96.

(三) 围绕技术素养的提升重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面对未来巨大的翻译需求,无论是自由职业译者还是语言服务提供商都需要借助机器翻译来保持竞争力,因而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需要对接译者的职业能力需求。下面,笔者将结合现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来谈一谈翻译人才培养在机器翻译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国内高校尽管多数都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课程,但授课内容大多无法涵盖翻译技术的所有核心模块,因而与国外及我国港澳地区的高校相比,在开设翻译技术类课程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的蒙特雷高翻学院、爱尔兰的都柏林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在机辅翻译、术语管理、译前、译后编辑、机器翻译引擎训练、本地化类的课程和课程模块的设置上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下面,笔者将以几个高校为例谈谈翻译技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模块。

美国蒙特雷高翻学院给口笔译方向的硕士生开设了两门机辅翻译课程,一门是“机辅翻译入门”、一门是“高级机辅翻译”。“机辅翻译入门”课程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理解并能够使用CAT工具,了解机器翻译的基本原理和译前、译后编辑。课程内容涵盖了翻译记忆(TM)、翻译环境工具(TEnTs)的概览、语料对齐处理、Trados的使用、术语提取、术语库的建设与管理、翻译规格和风格指南、自动质量评估、机器翻译概况、译后编辑概况、受控语言写作等内容。“高级机辅翻译”设定的课程目标是熟练运用机辅翻译软件并了解其中的管理和技术原理,了解机器翻译引擎训练的原理并能够训练一个专门领域的翻译引擎。课程内容包括Trados的高级功能、各种机器翻译的工作原理(规则、统计、神经)、机器翻译的质量评估(BLEU分数的计算)、机器翻译所需语料库、各种QA工具、机器引擎训练实战操作。此外,蒙特雷还对所有学习口笔译方向的学生开设了“网站本地化”“多语言桌面出版”“影视本地化”“本地化项目管理”“软件和游戏本地化”等涉及技术类的选修课程。

提升学生的韩语导游职业技能和向韩国旅游者传播中国文化是导游韩语教材的两个重要目的。学生是直接受众群体,是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来华旅游的韩国旅游者是间接受众群体,是促进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为此,导游韩语教材在最大限度传播当地旅游文化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两个受众群体对目的地文化的接受程度,用能够同时满足二者需求的方式去传播文化。

由于要面对变换的国际形势,处理各种敏感的权力纷争和关系,从事外交的高端口笔译人才要有灵活的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对译员的知识结构、素养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些都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文学和人文类学术著作的翻译、编审和研究工作是极具创造性的工作,从事此类工作既需要有人文的情怀、也需要有对中西方文化深刻的理解和灵活地应对,而就目前来看,机器是不具有人的情怀和人的灵活的沟通能力的,因而这类工作也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

专业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这一模块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所需要的常用技术,要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并非只是一个“传言”,其在何时、何种程度下“成真”尚无法完全预言,由此作为利益相关方的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培养已无法独善其身,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在机器翻译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进行翻译专业培养的问题。机器翻译究竟会以何种方式“取代”人工翻译?翻译专业培养应该如何做好准备以迎接作为不速之客的机器翻译的跳跃式发展?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又该如何调整以有所应对?

都柏林城市大学的翻译技术硕士(理科)项目的课程体系更向理工科倾斜,上一段中提到的涉及技术的课程都是该项目的核心课程,此外还专门设有软件开发的课程。都柏林城市大学文、理两个硕士方向的设置同样反映了未来翻译职业对文理融合的要求,这对国内MTI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可以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特长,通过翻译和技术类课程比重的调整,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翻译为主+技术为辅”或“技术为主+翻译为辅”不同类型的翻译硕士。国内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早在2007年就开始招收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旨在培养熟练运用两种语言、又掌握机器辅助翻译原理和相关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和工具的现代翻译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科学的力量也愈加强大。因此,要想把移动学习与高职英语教学相融合,就一定要以科学的方法作为支持力量进行推动。

香港中文大学的翻译本科和硕士项目都包括了翻译技术类课程,其中有“机辅翻译入门”“机器翻译”“影视字幕翻译”,翻译硕士还有专门的“双语编辑技能”和“术语管理”课程。这里特别介绍一下“双语编辑技能”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翻译编辑技能、译前编辑、译前编辑的数据定制、交互式编辑、译后编辑(包括词汇、语句、语义、语用、文化)、整合计算机编辑等。如今语言服务行业内部已经开始提供译后编辑课程,但多数高校因为师资匮乏无法单独开设此类课程,因而将译后编辑的内容模块植入机辅翻译或本地化课程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如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课程中有“针对译者的职业编辑”模块,浙江大学开设了“翻译技术专题”,待条件成熟后即可单独开设译后编辑课程。(134) 冯全功,刘明.译后编辑能力三维模型构建[J].外语界,2018(3): 57-63.

国内外这些高校在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上的做法给国内翻译专业培养和课程设置提供了不少新思路: 第一,随着翻译技术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的显现,未来的翻译培养目标正从原先的专职翻译逐渐向“翻译+语言工程师”的融合目标转变。第二,针对未来翻译职业对文理融合的要求,院校在MTI招生上可以既招收外语类本科生又招收理工科本科生,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通过翻译和技术类课程比重的调整,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翻译为主+技术为辅”或“技术为主+翻译为辅”不同类型的翻译硕士。第三,从上述各高校开设的技术类课程来看,CAT工具应用、术语管理、译前译后编辑、机器翻译原理及引擎训练都是比较核心的技术类模块,应该优先进入到MTI技术类课程中,而更多的技术类模块如QA、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网站、软件和游戏本地化、字幕技术、Python编程等可根据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师资有选择地引入课程体系当中。

当时的中国没有保税区,中国第一个保税区出现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后来辐射到深圳等五大特区和沿海地区,到2005年全国一共形成了13个保税区和15个保税港区,进一步到2017年国务院共批准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38个,主要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园区等六种类型。

五、 结 语

机器翻译如今已然走入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尽管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一发展的趋势已经日渐显著。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因而面临巨大的挑战,原来的培养去向主要是从事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的通用类型文本翻译的院校,亟须寻找新的培养路径方能生存下去。

然而,语言中存在的复杂问题以及交流中所需要的灵活的跨文化意识、人特有的情怀,这些都决定了机器翻译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翻译。当机器翻译替代了最基本烦琐的文字转换的部分,人工翻译可以余出精力做技术含量高、更需要能动性的工作,因而我们未来要迎接的更可能是一个“人机共舞”的时代。未来的翻译培养目标也将不再是原先的专职翻译,而是既懂翻译、又通晓技术的“翻译+语言工程师”的融合体。各院校还可根据学生背景的差异,制订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培养“翻译为主+技术为辅”或“技术为主+翻译为辅”不同类型的翻译硕士。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任何一种创新型技术的出现最初都会让人感到惴惴不安,仿佛整个世界马上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实践中,却是另外一番情景,即人类不仅最终适应了新技术的出现,而且更是充分利用了技术优势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同样,机器翻译在给翻译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蕴含了巨大的机遇,等待翻译的学界和业界一起抓住机遇、共创新的翻译时代。

Translator Education in the AI Er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ZHU Yifan ,GUAN Xinc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 Graduates of translation programmes increasingly have to encounter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brought by machine translation. In response to this identified changes, translator education programmes have to incorporate transl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shift the goal of translators training towards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talents capable both in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technology. This paper argues for differentiated incorporation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urriculum in order to meet the particular goal each programme has se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 machine translation; translator education; challenge; promise

作者简介: 朱一凡,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教授;管新潮,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副教授。

DOI: 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19.04.004

(责任编辑: 吴攸)

标签:;  ;  ;  ;  ;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挑战与机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