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_社会教育论文

国外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_社会教育论文

国外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私立论文,动向论文,中小学教育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拟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国外私立中小学的发展动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对私立中小学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回顾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清楚看到,私立中小学与教育中的许多现象一样,是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伴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私立中小学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在当今各国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根据我们对几十个国家的分析,私立中小学的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下列三类。(1)主导型。即某一国家的中小学系统绝大多数或主要由私立中小学所构成,公立中小学几乎没有或只占很少一部分。在这些国家中,私立学校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基础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中占居主导地位。属于这种模式的国家有荷兰、莱索托、爱尔兰、智利等国。在这些国家中,有的长期以来私立学校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有的则是近年来政策调整的结果。(2)均衡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私立中小学与公立中小学并驾齐驱,各自构成学校类型的半壁江山。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有菲律宾、比利时、西班牙、喀麦隆、海地等国。(3)补充型。在这类模式中,私立中小学只占全部中小学的一小部分,学校制度以公立为主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这一类型,这既包括美、英、法、德、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包括了亚、非、拉各洲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私立学校的学生数在这些国家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从10%到30%不等,但多数在10%左右,具有明显的补充色彩。虽然各国私立学校体制的演变过程不尽相同,以补充型为主的模式居主导地位,但从各国私立中小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国家大致都经历了由私立学校占统治地位到逐步削弱再到逐步兴起的过程。从私立中小学发展的总体看,70年代末期以来其比例在多数国家多呈上升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既有教育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社会因素。

探讨私立学校如果仅从教育的角度显然是不够的,在很多情况下,私立学校问题与其说是教育问题,倒不如说是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这已为各国私立中小学的发展历程所证明。近年来,影响和决定私立中小学发展的外部因素与过去相比已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在各国的表现不尽一致,但我们仍可以总结出其共同的方面。这已经影响到各国政府对私立中小学的政策,并已产生现实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表明私立中小学发展的若干动向。

首先,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二战后到70年代初,是各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无论是从总额上看,还是从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看,都是最高的,教育获得了大量的公共资金,由此导致各国公共教育系统的迅速发展。在许多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均把政府对中小学的投资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教育甚至可以和各种社会基本福利相提并论。然而,进入70年代末期以后,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已经造成各国教育经费出现程度不同的短缺,包括中小学教育经费在内的教育公共支出对各国政府来说都构成严重负担。在这种背景下,鼓励发展私立中小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政策。甚至一些原来对私立学校持消极乃至反对态度的政府或组织也不得不面对现实,转而支持或容忍私立中小学的发展。

其次,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战后西方国家曾经历了民主化的浪潮,这种社会政治浪潮在教育上的集中反映之一就是教育机会均等,在把教育看作是社会平等的手段还是个人消费手段问题上偏向于前者。在广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改造原先导致过早分流的中等教育体制,实行中学的综合化,使教育面向大众而不是少数精英和尖子,而私立中小学教育往往被看作是保守的,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甚至被认为是造就新的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所以,在70年代之前,私立学校政策成为各国政党的重要政治问题之一,不断引起人们的争议。从70年代末期起,西方社会开始发生变化,人们虽还关注社会平等、机会均等,但偏向注重自由选择、竞争和多样化,认为家长为其子女选择学校是一种基本的自由权利,这在教育上的反映就是普遍出现了以教育质量取代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重点转向。各国私有化的政策不仅反映在交通、银行、电信、医疗等领域,也表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这自然为私立中小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三,长期以来国外公立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暴力、吸毒、犯罪等,近年来非但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反而出现了恶化的趋势。相比之下,各国的私立中小学在教育质量上一直具有较高的水平,校园中也较少出现吸毒、暴力等不良行为。日益恶化的公立中小学教育环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私立中小学的价值,也使许多家长转而选择私立中小学。这表明,教育内部两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横向比较,较有利于私立中小学,这是私立中小学越来越受广大学生家长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赞同和支持私立学校制度的人认为,保持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活力的重要因素就是竞争,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竞争。要竞争,就要打破公立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对于教育消费者来说,竞争最为实用的意义就是,假如你对卖方——某所学校不满意,你可以用选择作为手段,将子女送到私立学校去。这是对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最强有力的约束,这种约束甚至比政府对公立学校的各种要求措施更为有力和有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述三个因素近年来对一些国家的私立中小学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和表现。

私立中小学的数量在各国呈上升趋势。以美国为例,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对私立中小学的态度一直较为冷淡,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以公立学校为标志的教育是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实现美国梦的理想途径。私立中小学的存在往往只是被看作个人自由和宗教等民主权利的表现。直到1925年,美国最高法院确认允许家长为其子女选择私立学校权利之后,私立学校的法律地位才得到保障。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更加关注私立学校,与此同时,对私立学校的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尽管美国社会公共教育系统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动摇,但在公立中小学问题得以解决,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之前,私立中小学无疑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加拿大私立中小学学生人数的比例从1965/66学年的4%下降到1970/71学年的2.5%,但从70年代起就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到1975/76学年、1980/81学年和1985/86学年,已分别增加到3.3%、4.1%和4.8%。同时,公立学校学生人数则分别减少了5.0%、9.6%和4.3%。近年来,俄罗斯在私有化的社会思潮带动下,也已出现由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工商企业和个人兴办的非国立学校,改变了原来只有国立学校的单一模式,形成了公私立学校相互竞争的机制。

对现行公立学校系统实施某些私有化改革的措施,这一动向近年来在一些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表现较为明显。在不改变公立学校公立性质前提下对其进行某些私有化的改造,集中体现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以往公立学校教育经费包干、与办学效益和学生成绩无关的传统做法,代之以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来奖优罚劣;下放权力,扩大公立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管理上借鉴私立学校的做法,使学校在决策方面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更能反映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的要求。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提出了“入学开放”(Open enrolment)的政策,规定每所公立学校招生的“标准数”(Standard number),即每所中小学招生数的最高限额,以确保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时不会因为某些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而落空。按照这一规定,学校在招生数未满的情况下,不能拒绝家长的要求,家长可以跨地区进行入学选择。这一政策意味着家长选择权的扩大,更加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学校的教育事务。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政策实际上被视为保守党政策在教育领域运用的“市场驱动力”机制,目的在于使学校相互竞争,促使在公立学校系统中产生一大批高质量的“选择性学校”。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管理方式上,英政府也极力主张采取由家长、教师、校长以及学校所在地工商界各方人士组成的学校董事会,对学校的办学方针、经费使用、学校管理等进行负责。此外,政府还在公立学校系统推行收费办法。过去免费的公立学校现在也要求家长为学生支付学习用品、旅行费及学校的一般开支,有的甚至要求支付学校某些工作人员的薪水等。对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样逐渐开始收费,有人评论这是英政府的一种暗中私有化策略。

就世界范围而言,以公立学校占主导的中小学体制将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各国以公立学校取代私立学校,由国家和社会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基本职责乃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和近代教育的一大特点。私立学校在各国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存在是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个人要求日益多样化的表现。但从总体上看,教育主要被看作是国家和社会的职能,是实现整个社会理想和社会同一性的工具,以此来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人的基本权利。如果将教育看作是单纯的个人消费手段,无疑会助长社会不平等的扩大,人为地加剧社会等级、种族的分化,这已被教育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标签:;  ;  

国外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