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康复效果分析论文_林峰1,王运勤2,黄加男3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肝胆外科 355000;2.寿宁县医院 普外科 355500

【摘 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1~2016.1期间入院的80例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术,实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临床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较好。

【关键词】腹腔镜;小切口;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是指由胆总管内结石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寒战发热、皮肤黏膜黄染是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1]。胆总管结石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属于腹部急腹症中一种,未行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主要研究腹腔镜与小切口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康复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我院收治的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在2015.1~2016.1期间入院,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01±13.02)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1±1.25)年。

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6.02±12.11)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3±0.75)年。

2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对比差别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小切口胆总管切开取石,具体方法为:(1)患者取平卧位,全麻或腰麻后,取右上腹直肌旁切开,长约8cm,依次逐层切开腹壁进腹。(2)取石:向左牵拉腹直肌,充分暴露第一肝门,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切开,取石钳或刮匙探查胆总管下段,取出结石。(3)确认胆总管下段未见残余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未见残余结石,如果见残余结石可行胆道镜下取石并确认胆总管下段未见明显狭窄,留置T管右膈下引流管各1条,创面彻底止血。

实验组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具体方法如下:(1)患者取平卧位,全麻后,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压力13mmHg。(2)取石:明确胆总管及胆囊管位置,用超声刀或电钩切开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结石大小决定胆总管切口大小。经腹壁置入胆道镜,镜下明确结石位置,取石篮取出结石,结石嵌顿无法取出情况下可行钬激光打碎结石后取出。(3)胆道镜下明确胆管下段未见狭窄及残余结石,留置T管及右膈下引流管各1条,确认创面无明显出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各项临床指标(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术中出血量、术后腹痛消失时间),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22.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x±s)对结果中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表示(T检验)。用%对结果中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表示(卡方检验)。P<0.05表示2组的上述各指标的差别明显。

2 结果

实验组胆总管结石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人体内部机体代谢失衡,胆汁淤积以及胆系感染,常发于成年人,成分以胆固醇为主。胆石症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胆石症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胆囊内部压力增大,胆管被结石堵塞,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呕吐、恶心、绞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引发胆囊穿孔或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石症具有复发率高、病程长等特点,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以及胆囊结石等,多数胆囊结石会进入胆总管,造成胆总管堵塞,引发胆总管结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4]。

胆总管结石多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是包括肝总管在内的整个肝外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通常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下降落入胆总管,可在胆总管中形成。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通过胆囊管下降到胆总管。

胆石所致的胆道阻塞通常是不完全和非持续性的,完全性阻塞毕竟属少见,故约20%患者可以不感右上腹绞痛,40%的患者虽有绞痛但无黄疸,其余患者则多数在腹痛发生后数小时至1~2天开始有黄疸,且持续数天后即可逐渐消退。如胆总管内结石不能排出至十二指肠,则可再度出现黄疸,且腹痛势必再发,程度亦多愈加严重,复发的次数往往愈趋频繁;但也有少数病例在一次发作后相隔10余年不再复发,至下次发作时胆总管内结石已增大至l~2cm直径以上,或者发作时仅有轻微腹痛而无出现黄疸症状。少数病例于某次发作后可致胆道完全阻塞,黄疸持续不见消退,颜色甚深呈黄绿色,皮肤瘙痒显著,粪便呈陶土色,且有患者会出现消瘦现象,很难鉴别与胰头癌的区别,对此类患者进行胆道探查时往往可见巨大的结石嵌顿在壶腹部;或有多量之泥沙样结石壅塞在胆总管或肝管内。少数情况术中胆总管内见不到结石,其结石大多系胆管内压力过大而自行排入肠内或由于麻醉后括约肌松弛而有利于结石排出。然而,在结石移动的过程中,患者多有反复的胆绞痛发作史,发作时除阻塞外常并有胆道感染症状,胆囊不肿大,一般仍可与胰头部癌区别。随着胆管以及结石的堆积累及肝总管,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极易出现结石残留的现象,术后复发率极高,因此胆总管结石手术一直是外科手术治疗中的难题。

治疗胆总管结石一般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小切口切除手术时间和疗效都相对稳定,且主刀医师能在视野开阔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但手术时间长,对患者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缓慢且伴有明显的痛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进而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实践效果不佳。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来治疗胆总管结石,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手术时间短,主刀医师进行手术时可清楚的看见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且能够通过腹腔镜实时观察患者腹腔内胆管、胆囊的位置关系,在直视状态下分离腹腔粘连,术后外表皮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快,且腹腔镜手术是封闭的手术环境,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胆总管结石时更为安全可靠[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结石,为其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的治疗范围也逐步扩大,其高安全、高疗效、低痛苦等特性促使其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新选择。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住院时间(4.58±1.09)天,下床活动时间(7.26±1.38)小时,术中出血量(35.68±5.25)ml,术后腹痛消失时间(47.09±4.35)小时,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2.50%,住院时间(7.42±2.18)天,下床活动时间(22.26±2.46)小时,术中出血量(88.37±5.71)ml,术后腹痛消失时间(77.48±6.15)小时,实验组以上数据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有明显优势(P<0.05)。充分说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能防止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腹痛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术后痛苦。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痛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凤霞.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28(1):83-83.

[2]张明,张玲.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28(9):99.

[3]张进,胡季明.胆结石应用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2-63.

[4]王敬.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9):137-138.

[5]陈金秀.腹腔镜下切除胆囊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治疗胆结石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4):48-49.

论文作者:林峰1,王运勤2,黄加男3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7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康复效果分析论文_林峰1,王运勤2,黄加男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