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510)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被动牵伸技术结合放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确诊的47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简化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定等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肌张力均有所降低,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提高(P<0.05),观察组在痉挛缓解及运动功能提高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被动牵伸技术结合放血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及提高运动功能。
【关键词】 被动牵伸;放血;脑卒中;痉挛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139-02
脑卒中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幸存者中约70%~80%存在不同程度残疾[1],而上肢痉挛是造成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独立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性疾患常见的表现,是指以速度依赖性的张力牵张反射增强,伴随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一种运动障碍[2]。挛状态是中枢神经损伤康复领域最常遇到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到患者的功能性活动,也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7例,年龄均为40~65岁,根据研究需要,所选病例均是病程3个月以内、康复进程顺利、无认知障碍、检查配合且患侧上肢屈肌张力在Ashworth评分1~3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组间各项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张力性牵张反射增高,腱反射亢进,无肢体肌肉软弱,引出或引不出病理反射。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选入条件;②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及神志不清者;③伴有严重糖尿病、严重感染、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艾滋病,以及伴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者;④正在应用中西镇静药物或肌肉松弛剂等可能影响患者疗效判断者;⑤不愿加入本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电疗、针灸等,每周5次,每次30min。
1.4.2观察组 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每次20分钟的被动牵伸上肢痉挛肌群,每周5次,同时给予每周2次井穴放血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固定痉挛肌群近端,在远端依据肌纤维走向及功能作一持续缓慢牵伸,至关节活动范围末端保持牵伸姿势10~15s,休息10~15s,重复牵伸3次。另患侧上肢井穴位用碘伏行常规消毒,无菌操作下分别用三棱针在井穴点刺放血,每次放血5~6ml,然后用无菌棉擦拭并按压出血部位3min。
1.5 疗效观察及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由同一评估人员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简化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2-3,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FMA评分均有明显变化(P<0.05),组间治疗后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注: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脑损伤患者在其恢复过程中,受累肢体从迟缓状态逐渐进展为痉挛状态。主要表现为深部腱反射亢进,阵挛和对屈、伸肌协调的折刀反应[4]。被动牵伸也可称为静态牵伸,是指通过慢慢将身体部位移至某一位置并保持一定时间,从而牵伸某一肌肉或某一肌群,进而提高肌肉柔韧性、耐力和力量[5]。 传统医学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于“痉证”、“筋病”等范畴[6],而放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是通过在体表静脉或穴位放出一定量血液,以去瘀生新,使气血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随着医学的发展,针对痉挛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有不少已被验证能有效降低肌张力的方法,像肉毒素注射等,但痉挛仍是困扰着医者和影响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难题,本文试着从现代康复结合传统康复手段方面研究降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肌张力,研究结果显示本方法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和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实施被动牵伸结合放血疗法可以显著降低患肢肌张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尝试继续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Prasad G,Herman P,Coyle D.Applying a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o support motor imagery practice in people with stroke for upper limb recovery:a feasibility study[J].Jouranal of Neuro 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2010,7:60.
[2]纪树荣主编.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9.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4]克鲁逊主编.南登昆主译.克氏康复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3-349.
[5]阿诺德·G·纳尔逊,尤卡·科科宁著.刘润芝译[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3.
[6]顾慧明,李建,朱毅.脑卒中后肌痉挛的部分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1,26(5):375-376.
论文作者:罗勇,张新斐,张永红,莫昊风,冯重睿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1
标签:上肢论文; 牵伸论文; 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功能论文; 反射论文; 疗法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