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三方社会化软件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现状与思考_图书馆论文

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第三方社会化软件服务的现状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三方论文,现状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现阶段,图书馆已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和唯一渠道[1],以图书馆建筑和图书馆网站为阵地的被动式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开展嵌入用户环境的主动性推送式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趋势[2]。

      社会化软件(social software),也译作“社会性软件”或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ervice,简称SNS)、社交媒体(social media),这些概念均代表支持全体用户交互的一类软件,包括Blog、Wiki、即时通信(IM)、互联网延时聊天以及其他拥有多对多社群系统的软件工具等。本文统一使用SNS代表社会化软件,且本文研究的第三方社会化软件专指由图书馆之外的机构组建维护的SNS,如新浪博客、各高校BBS,以区别于图书馆在自己网站上组建的博客、BBS,主要强调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到用户的虚拟空间,而不是把用户拉到图书馆网站。

      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就用户而言,在获取信息的同时,用户还希望参与进来,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提出评价和建议,与图书馆实现双向交互的需求日益迫切。可见,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信息行为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普及,随时随地查找信息、获取咨询帮助成为图书馆用户的一大特征,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简称“高校馆”)用户,手机普及率和无线网络覆盖程度较高,强烈需要图书馆能随时随地提供服务。从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角度来说,SNS的聚集性和信息分享性吸引了国内外各种组织和机构基于SNS开展服务宣传、推广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尝试,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也纷纷利用各种SNS工具拓展服务空间和服务手段。

      1.2 国内外进展

      国内,早在2001年,张晓林在分析基于用户活动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时,就提出了“嵌入到用户信息使用环境”的观点[3]。同年,相关学者开始探讨基于BBS、QQ开展参考咨询,以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手段[4-6]。近年来,随着各种SNS工具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国内图书馆,尤其是各高校馆不断尝试基于第三方SNS拓展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模式,如分别基于MSN、人人网、博客、新浪微博、微信等工具探索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关注基于某一种社交网站的图书馆服务的可能性和对实践现状的调查,如分别对图书馆博客、微博、人人网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7-15]。

      国外,2004年,O' Reilly Media提出Web2.0的概念,很快得到全球认可和广泛应用,图书馆界学人和从业者也积极响应。2005年,由Michael Casey将Web2.0的概念和图书馆结合,形成Library2.0的概念和思想,并被广泛采纳和应用。这一概念旨在加强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利用Web2.0相关技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Meredith G.Farkas研究了在图书馆中被越来越多应用的社会化软件,分析了应用的可能及成功的案例,指出社会化软件能帮助图书馆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合作,并能促进在线社区的建立[16]。Bejune和Ronan调查了ARL成员图书馆社会化软件的应用效益,发现社会化软件能帮助图书馆提高可见性,促进交流、营销及更好的合作,提高服务和知识发现[17]。Harnesk对欧洲1241名图书馆员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使用社交媒体的目标包括:最大化曝光图书馆(78%)、现代化图书馆的形象和电子化变革(59%)、推广专业性的内容(53%)、建立讨论组和协作性工作(53%)、到达新的潜在用户(40%)、发布图书馆新闻和出版物(38%)等,其中94%的图书馆员对社交媒体在图书馆的应用持积极观点[18]。

      国内外有关SNS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主要采用基于社交网站调查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调查通常包括主要对图书馆员的问卷,以及极少数的对图书馆用户的调查。基于社交网站的调查能获取客观性的实践数据,问卷调查能获取图书馆员和用户的经验性认识和体验,但这两种研究方法都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图书馆SNS服务的全貌和实际效果。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阶段,相关实践有何进展,图书馆SNS服务的全貌和实际效果如何,第三方社会化软件在图书馆服务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等问题都尚无解答,为此,有必要对这些实践探索的现状进行系统调研和深入分析,以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本文拟采用基于图书馆网站和基于主要社会化软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调研并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用各种社交网站工具开展服务的整体情况。

      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自2009年起与《韩国朝鲜日报》合作,推出独立的QS亚洲大学排名,随后每年更新。根据最新一版,即《2012QS亚洲大学排名》(2012 QS University Rankings:AsiaTM)[19],笔者将进入亚洲前150位的中国内地高校(共33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调查法,在2013年7~8月间访问33所高校馆主页和部分社交网站,调研其基于第三方SNS开展服务的情况,包括SNS在各高校馆的利用情况、在高校馆主页中的呈现及组织方式、开展的服务内容等。本次调研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高校馆基于第三方SNS服务的优良水平,其调研结果和基于此的分析、建议可为我国高校馆在新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拓展服务手段和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2 基于网站调查的我国高校馆SNS服务现状

      早期提供用户互动的社交网站有BBS和新闻组。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国际上著名的SNS工具有MSN、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通过对33所高校馆的调研,国内高校馆使用的SNS工具主要为BBS、QQ、MSN、人人网、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微信7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7种社交网站工具在高校馆的应用情况展开调研。

      2.1 高校馆SNS服务概况

      如表1所示,在被调查的33所高校馆中,对7种SNS工具的使用中微博利用率最高,超过一半(58%)的高校馆开通了微博服务,并在图书馆网站中有所体现;其次分别是QQ(42%)、BBS(39%)、人人网(21%);而2011年1月份刚推出的微信,已有5家(15%)高校馆开通使用,可见高校图书馆对信息技术的敏锐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服务意识。

      

      就各馆所开展的服务项目而言,33所高校馆中,只有6所高校馆网站中没有体现以上7种SNS服务,其余27所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基于1种或多种SNS工具开展相关服务,其中基于3种及以上SNS工具开展服务的图书馆就有9所(27%),而国内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更是综合采用了这7种SNS工具开展各种形式的图书馆服务。

      2.2 SNS在高校馆主页中的组织方式与服务内容

      SNS在图书馆主页中的呈现方式反映了图书馆对SNS服务的重视程度,并体现出图书馆对SNS服务内容和服务目标的预期。7种SNS工具在33所高校馆的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2.2.1 博客

      以学科博客的形式出现,列在“图书馆首页—学科服务”栏目下。重在信息发布,主要提供学科相关的图书馆资源、讲座以及学科会议信息等专业信息服务,是深化学科服务的重要渠道。

      2.2.2 BBS、QQ、MSN、微博、人人网、微信

      (1)作为参考咨询的一种可选渠道和方式,明确列在“图书馆首页—咨询”栏目下,以拓展图书馆参考咨询的手段,弥补目前高校馆自身参考咨询系统的不足;(2)部分高校馆把QQ、微博、微信、人人网的图标独立列在图书馆主页顶端、底端或右侧边栏等突出明显的位置,作为图书馆宣传推广、与用户互动交流的工具,增加图书馆服务的便捷性和亲和力;(3)也有部分高校馆虽然在主页常规栏目中没有明确罗列这些SNS工具,但在各种介绍、活动宣传中提到,如复旦大学只在“图书馆主页—关于图书馆—部门介绍—参考咨询部”介绍中,将微博服务作为参考咨询方式予以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主页—用户教育—系列讲座”和“图书馆主页—新闻发布—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系列讲座宣传”中,将BBS、微博、人人网、微信作为获取讲座信息的其他渠道进行介绍。

      2.3 相关思考

      结合上述调研,笔者认为:那些在图书馆主页常规栏目下明确罗列的SNS服务项目(见表1中“Y”所示),通常是经过馆内深思熟虑的、以官方形式正式出现的图书馆服务常规手段和工具之一,吸引的用户也相对较多;而那些散落于各种宣传、介绍通知中的SNS服务,通常是以非官方形式出现,或者即使以官方形式出现,但还在尝试阶段,只是作为常规服务手段和方式的一种补充和拓展;而有些学校,尤其是合并高校,分别有多个分馆,每个分馆的服务对象和工作层次参差、水平悬殊,SNS应用程度差异较大,如表1中“Y2”所代表的仅仅是中山大学医学分馆和吉林大学工学分馆,其总馆和其他分馆均没开设相应的服务。

      3 基于主要SNS工具调查的我国高校馆SNS服务概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馆基于SNS开展的服务探索要远远多于高校馆主页中所呈现的内容,为了更真实全面地了解我国高校馆基于SNS开展服务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SNS工具,如各校BBS、人人网、新浪微博和微信四大平台展开调查,通过各校名称的全名、缩写以及英文缩写,与“图书馆”的中英文进行组配(如对北京大学图书馆,用检索式((北京大学+北大+pku)*(图书馆+library+lib))),在上述四大SNS工具中进行系统检索,力求全面了解我国高校馆基于四大SNS工具开展服务的情况,具体情况见下页表2所示。

      3.1 基于四大SNS工具的我国高校馆服务现状

      如下页表2所示,在BBS、人人网、新浪微博和微信这四大SNS工具上,33所高校馆(100%)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其中普及率最高的仍是微博,33所高校馆中有29所(占88%)以各种形式开通了微博账号,其中21所(占64%)申请了机构认证,为官方开通,1所申请了个人认证,为半官方性质。此外,除了1所(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外,这些微博账号都非常活跃,信息更新比较频繁。

      

      注:(1)“BBS”列中,Y是指在BBS上设有图书馆专栏;Y1是指图书馆主页上显示在BBS上设有图书馆专栏,但由于BBS无法在外网访问而无法最终确定的;Y2是指虽然在BBS上没有专门设置图书馆专栏,但有1个或多个账号在BBS上发布图书馆相关信息。

      (2)“人人网”列中,Y1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人人网账号是该馆支持的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团负责组建和维护的。Y2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其分馆“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账号。

      (3)“微博”,专指新浪微博,其中,机构V1清华大学图书馆有2个机构认证账号:清华大学图书馆和清华文科图书馆,两个账号均非常活跃。机构V1中山大学图书馆在新浪微博有5个账号:中山大学北校区图书馆、中山大学东校区图书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采编部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南区流通部,其中北校区图书馆是机构认证账号,其他4个为非认证账号。未认证V1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只有吉大农学部图书馆微博账号,是非认证账号。

      (4)“微信”,是基于微信手机客户端进行的搜索,其中,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5所高校馆都有2个或多个微信账号,有的是1个账号活跃,其他账号没有发布任何消息,也有多个账号都分别发布了几条消息的。

      其次,BBS在我国高校馆服务创新,实现主动、嵌入式服务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23所(70%)高校馆分别以在BBS上设立图书馆专栏和注册账号的形式开展服务。其中15所(45%)高校馆在其学校BBS上专门设了图书馆专栏,用来解答咨询,发布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相关信息;另有6所高校馆虽然在BBS上没有设置图书馆专栏,但却通过1个或多个账号发布图书馆相关信息。

      33所高校馆中分别有15所(45%)在人人网和微信上建立了图书馆服务账号,但各高校馆的服务情况悬殊,尤其对于新兴的微信,有些馆刚刚建立账号,还不曾发布任何信息,如浙大、南大、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馆,也有些高校馆早在2012年11月初微信刚刚流行时就建立了图书馆服务账号,并已通过微信开展了比较深入的服务,如最早(2012年11月6日)在微信平台上建立图书馆服务账号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至今为止分别发布了58条和15条信息,内容涉及图书馆资源、服务动态等各个方面。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高校馆基于SNS的服务情况,我们对利用率较高的两大平台BBS(70%)和新浪微博(88%)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见下文。

      3.2 我国高校馆基于BBS的服务现状

      3.2.1 高校馆BBS服务的形式和目的

      调查发现,高校馆基于BBS开展图书馆服务主要采取两种形式:(1)设立图书馆专版;(2)未设图书馆专版,但通过1个或多个账号在1个或多个版面上发布图书馆相关信息。其目的主要在于为全校用户开辟用户与图书馆、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场所,以解答咨询、发布信息、提高服务质量。

      被调查的33所高校馆中,共20个馆采用上述两种形式开展基于本校BBS的图书馆服务,占被调查对象的61%。其中15所(45%)在本校BBS上设有图书馆专版,并开宗明义地提出各自专版的宗旨和目的,如复旦大学图书馆明确指出在BBS开设图书馆专栏的目的是“发布各类图书资源信息,及时解答全校师生使用图书馆资源时遇到的问题,建立与用户交流沟通的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有5所(15%)高校馆虽没有设立专版,但却通过1个或多个账号在BBS上发布图书馆相关信息,利用BBS扩大宣传;还有3所高校BBS无法在校外访问或者是需要校园一卡通账号才能访问,而没能调查到具体信息。

      3.2.2 高校馆BBS服务开通时间和效果

      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馆基于本校BBS开展图书馆服务的时间和活跃度差异很大:(1)最早开通BBS图书馆专栏服务的是厦门大学图书馆,早在1997年12月就开通了图书馆BBS服务专栏。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开通了图书馆BBS服务专栏;(2)2001—2003年是高校图书馆开通BBS服务的集中年;(3)2005年、2006年又有个别馆开通服务,而直到2011年还有2所高校馆(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通了BBS图书馆专栏。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高校馆嵌入用户社区主动服务的意识和实践均比较先进,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是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市场上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层出不穷的时代,BBS在高校馆拓展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值得尝试。

      

      此外,从发帖数量和最新更贴时间来看,除了极个别高校外,大多数的高校馆BBS版非常活跃,即使在暑期,信息更新也非常及时,且信息点击率和回复率非常高,信息传播效力惊人,如中国科技大学馆置顶帖“关于访问校外电子资源的声明”人气达到85万(851228)之巨。

      3.3 我国高校馆基于新浪微博的服务现状

      3.3.1 高校馆微博服务普及率高

      调查发现,33所高校馆中只有4所(12%)尚未开通微博服务,而已经开通微博服务的高校馆中,粉丝数超过5000的就有11所(33%),更有4所高校馆粉丝数过万,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微博的粉丝数为最,高达4万人之多,见表3。

      3.3.2 高校馆微博服务水平效果参差不齐

      微博发布信息的数量,能够反映微博的活跃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微博的服务水平,而微博的粉丝数量则可体现微博的吸引力和服务效果。

      从微博账号的创建时间来看,有些馆非常先进,如厦门大学图书馆早在2009年就创建图书馆官方微博,且申请了机构认证,并在图书馆首页突出列出,目前已发表微博1085条,积累粉丝13 657个。2009—2013年间,其他各高校馆陆续开通微博服务,如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四川大学等图书馆于2013年刚开通微博服务,还有个别高校馆如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至今仍未开通。

      已开通微博服务的各高校馆,服务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自2010年12月开通微博服务以来已发布6078条微博,积累了4万多名粉丝,而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账号建立后没有发布1条消息,也没有粉丝。

      微博的服务效果(在这里通过微博粉丝数来体现)不仅受创建时间的影响,还与发布信息的数量、认证与否、是否在图书馆主页上有揭示等因素相关,将表2和表3的内容结合分析,可以看出,微博服务的效果是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 我国高校馆SNS服务特点及存在问题

      4.1 探索活跃,效果突出

      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33所(100%)高校馆均基于一种或多种SNS开展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拓展。这表明高校馆对SNS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和意义有高度认识,创新意识强,且在积极探索利用SNS拓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从调查结果来看,自1997年厦门大学图书馆基于BBS开展图书馆服务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期间高校馆分别基于BBS、QQ、MSN、人人网、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图书馆服务创新,且从BBS的帖子数和微博的粉丝数来看,基于SNS的图书馆服务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拓展了图书馆参考咨询和服务推广的渠道,增强了图书馆与用户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了图书馆与用户的距离,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4.2 水平参差不齐,有待加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高校馆基于SNS的服务探索参差不齐,各馆之间差距较大,而且这些差距和地域并无明显的关系。如SNS服务开展较早、服务水平较高的北大、清华、厦大、中科大等图书馆,分布于北京、福建、安徽各地。最具示范带头作用的北京大学开展了基于7种SNS的服务探索,且服务效果突出。但有些居于北京的高校馆,创新意识不足,信息敏感度不够,SNS服务相对落后。此外,浙大、吉大、中山大学等经过大规模多校合并的高校,其图书馆之间的整合、服务创新探索也有待加强。

      4.3 服务分散,缺乏统筹

      虽然高校馆大都意识到SNS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且在积极实践探索,但总体上讲还处于试验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统筹规划和协调。这主要体现为:

      (1)SNS服务责任主体和服务内容不明确,分工不清,导致一个馆有多个部门分别组建和维护多个微博账号,或者使用不同的服务账号在BBS发布通知。这种现象,一方面会造成图书馆人员的重复浪费,另一方面,也会给用户造成困扰,多个账号都关注会有重复信息,只关注某一个账号又担心漏掉重要信息,这最终导致微博账号的用户群分流,无法形成合力。

      (2)各种SNS服务实践在图书馆主页的组织揭示悬殊。如表4所示,大量的SNS服务在图书馆主页未能给予应有的揭示,即使那些在图书馆主页有揭示的,除了一些学校在图书馆主页突出位置揭示外,更多的是深埋于参考咨询或其他消息通知、部门介绍之下。笔者认为,图书馆主页对本馆SNS服务的揭示非常欠缺,这不利于用户发现,另外,也体现出各馆对于SNS服务的定位和目标尚未清晰、明确。

      

      5 建议与对策

      SNS工具为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可能,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服务效果还依赖图书馆同仁的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和持续推进。通过上述调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高校馆在实施SNS服务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5.1 提升认识,打造品牌

      基于SNS开展图书馆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馆拓展服务空间和服务手段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嵌入用户网络社区的主动式、泛在化服务,可以培养良好的用户关系,开拓直接、高效获取用户需求的新渠道,拉近图书馆与用户的距离,大大提升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认同感、亲切感,改变用户眼中图书馆一贯单调乏味的印象,塑造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创新争先、充满人性化和人文底蕴的新形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社会认同感[20]。我国高校馆同仁对以上SNS服务功能和服务效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来看,还处于零散尝试阶段,高校馆尤其是馆领导对开展SNS服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只有将SNS服务纳入图书馆常规服务及长期发展战略之中,打造SNS服务品牌,形成集各种SNS工具、图书馆网站,以及传统服务手段和方式于一体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嵌入式主动化服务和图书馆营销宣传综合服务体系,才能实现SNS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发挥服务优势,实现其在参考咨询、用户关系管理、营销宣传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5.2 统筹协调,相互配合

      “全媒体”是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逐渐丰富并发展的新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指出,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21]。高校馆基于SNS的服务探索要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这不仅体现在图书馆各职能部门在开通SNS服务账号时,也体现在各个SNS工具之间,以及SNS工具与图书馆网站之间的相互链接、互相协作。各高校馆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SNS服务战略,形成全馆统一的服务策略,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分工配合,并且要充分认识和不断挖掘各个SNS工具的特点、功能和优势,促进各个SNS工具之间、SNS工具和图书馆主页之间的互通互链,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形成全媒体多通道立体化的泛在服务网络,以求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能最大化地覆盖到各种信息使用习惯的人群,并能充分挖掘和凸显各种SNS工具的特点,使之与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预期效果实现无缝匹配,优势互补。总之,基于SNS服务一方面要对服务主体——各业务部门或具体到每个图书馆员进行统筹协调,分工配合;另一方面,还要对服务客体,即各种SNS工具进行统筹规划,挖掘各种SNS工具的功能优势,使之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并与图书馆网站建立相互链接,形成立体化全媒体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覆盖尽可能多的用户群。

      5.3 完善管理,持之以恒

      SNS工具为高校馆拓展服务空间和服务手段,准备了工具和平台,其服务效果的发挥还有赖于长期坚持不懈的维护,依赖于服务内容、更新频度、响应速度等。如仅凭一两个馆员的一时兴趣,很容易半途而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给用户带来较差的体验,反而影响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如新浪博客、微博、人人网上存在大量的图书馆僵尸、闲置账号等,有的繁盛一时,有的甚至仅仅建立了账号却一条信息没发,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导致的。因此,高校馆在开展SNS服务时,不能一时兴起,随意为之,而要做好长远规划,组建队伍,配备相应的人力和一定的经费预算,制定配套的运行机制和工作规范,包括服务目标定位、服务内容和项目、服务质量标准要求、服务流程等。以上这些都要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且要持之以恒,坚持维护和发展。

      5.4 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要根据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持续地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各种SNS工具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一方面,不同的SNS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吸引不同的用户群,高校馆的服务对象是21世纪的大学生和教师,他们的信息意识敏锐,信息技术接受度和利用率高。高校馆的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勇于并不断尝试各种新工具,将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最大化地涵盖各类用户群,尤其是拥有大量用户群的各种SNS工具。另一方面,高校馆要对这些SNS工具进行评估,不能不加判断地随意跟风,而是要综合考虑其功能优势与图书馆服务的结合点,以及可能产生的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等,基于用户特点、需求和本馆人力、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SNS工具开展精品化、可持续的服务。如目前除了调查中发现的以上7种SNS工具在高校馆中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外,一些具备相关条件的高校馆还拍摄微电影,通过视频分享网站宣传推广图书馆及相关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微电影《爱上图书馆》系列短片、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推广相关的微电影[22]等。

标签:;  ;  ;  ;  ;  

基于第三方社会化软件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现状与思考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