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从自身内部开始萌发,并借助于外力。在诸多的内因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从清末开始萌发,在抗日战争时期成型。在抗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们的民族意识、领土意识、主权意识、人民意识不断增进,国家意识空前强烈,近代国家观念深入人心,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成型时期。
关键词:国家观念;抗日战争;意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传统的国家观念开始正式瓦解,新的国家观念开始发展。从1840-1949年,在这近100年的斗争与革命中,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并不断的发展,而抗日战争时期,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成型期。依据近代国家学说中的思想,领土、人民、主权是组成近代国家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1]本文围绕这三个要素展开论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成型时期。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家观念
1.民族意识
中国的国家民族主义意识是在西方的船坚炮利下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大的改变:一是放弃了汉族优越感,逐渐走上民族平等与团结的道路;二是放弃了中国中心观,重新认识了世界。在长达100年的外国侵略中,每一次入侵都使中国人们的国家意识情感增进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活动;八国联军侵华后,农民群众发动的义和团运动;《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学生组织的“五四运动”等等;每一次的人民抗争活动,都推动着中华人们的民族意识的进步。但无论是哪一次反抗与斗争,都不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华人民国家民族意识觉醒之深刻、之强烈和之空前。面对日本疯狂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在抗争中,中国人民的国家民族意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
2.领土意识
领土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领土意识对内表现守卫祖国河山,对外表现为捍卫领土主权。抗日战争,是一场守护祖国领土的保卫战。1931,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件,展开侵华活动,东三省沦陷。1937年,策划“卢沟桥”事件,掀起了日军全面侵华的序幕,上海、华北、武汉、长沙、广州等国土也相继沦陷,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抗日活动,首先就是保卫祖国河山,把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国土上驱逐出去,为此进行了14年的抗争。领土意识在国际上主要体现在国际交往与国际会议中捍卫国土疆域。1943年11月,中、美、英签署了《开罗宣言》中,明确表示:日本从中国强行占领的领土都应归还给中国。而在这次《开罗宣言》草案讨论中,英方代表却用“日本放弃中国领土”取代“日本归还中国领土”,在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才最终在《开罗宣言》中使用了“归还”一词;后来共同签署的《波茨坦公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决议。
3.主权意识
主权是一个国家能对自己本国的事务完全做主,它是国家观念的核心。只有本国人民当家做主,人们才能有幸福的未来。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抗日战争期间,诞生了很多著名的歌曲,如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与曲的谱写就诞生于1934-1935年,《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等等,这些在国内大江南北传唱的歌曲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当家做主的愿景。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主的十四年,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各行各业的人民都团结起来;全球海内外华人也都团结起来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4.人民意识
近代国家与以往国家不同在于,权力是属于某个君王手中还是权力属于广大人民。人民意识可以说是不仅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国家的近代化,最终的体现是当时的人们要拥有近代的国家观念。毛泽东说过:“不解放束缚的个性,就不会有民主主义,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3]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但是光明总是在最黑站特别的耀眼。无论是西方文明思想的影响,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播撒。这些先进的观念与思想,影响了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与革命战士,他们成为人民权益的争取者和代表者,解放着当时人民的思想。在压迫中反抗,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也在逐步苏醒,追求平等、独立、自主是那个时期人们心的呼唤,为后来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国家意识成型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和国家主权基本主张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为指导的,在中共二大上就已经形成。中共二大纲领明确表示:中国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反帝反封,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的态度十分明确:主权至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一,公开明确表示反抗日本的暴行,积极组织抗日力量,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不断的努力中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第二,在国际交往立场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是:一切涉外活动,都要尊重中国的主权,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商量的余地,中国应是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在陕甘宁边区明确规定:外国人可以在边区进行各种活动,但必须在尊重中国主权和法律。”[4]
2.国民党的正面抗战与民族资产阶级努力的影响
为了抗击日本侵略,一直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口号的蒋介石政府,迫于国内舆论压力与党内爱国军民的压力,蒋介石决定联共抗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进行多次抗战,绝大部分战争虽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正是因为国民军的参与打破了日本三个月消灭中共的计划,阻止了日军的长驱直入,在一定程度激励了中国军民,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对全民抗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抗日救亡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对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以知识分子居多,爱国之情比其他阶级更加强烈。日本侵略一开始,他们就高举起“抵御外侮”的大旗:发起了抵制日货与提倡国货运动;创办了许多报刊,进行抗战宜传如《申报》《生活》周刊等,在舆论上摇旗呐喊,进行抗日宜传;他们猛烈抨击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和内战行为,积极促使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结成统一战线;为了支持抗战,他们捐钱捐物,更奔赴战场参加战斗。民族资产阶级,在爱国道路上可谓不遗余力,知识分子发挥的思想引领不可估量,从这个层面,民族资产阶级对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高等教育西迁起到的思想解放效应
日本政府认为,“中国的高校都是反对日本的团伙,里面的知识的青年是极具危害性的群体。”[5]因此,高等学府成为日本攻击的重点对象,日本军队每到一处,必然对当地的学校施以最严酷的捣毁与摧残。在这种形势下,主要集中于东部的中国高校被迫内迁。根据资料统计,1936年全国高校,全国高校110所,西部地区占6所,仅占全国的5.5%。[6]到抗战胜利前夕,全国高校160所,西部省份占69所,占全国高校的43%。[7]高校内迁及大批知识精英进入了内陆地区,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内迁的知识份子在迁移的过程中,民族意识达到了极点,他们一方面努力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抗日救国的活动中,充当爱国抗战的参与者,宣传者,鼓励人们团结起立,点燃当地的人们的爱国热情,更进一步的唤醒了西部地区人们国家民族意识。
4.国际社会的影响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当时世界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全世界都处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战斗中。世界其他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进程中,对中国争取民族解放也是巨大的鼓舞与促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的浪潮中,各国人们为了争取民族独立积极开展各种斗争,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救亡提供了外部力量与动力,鼓舞着中国人们联合起来积极抗日,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这种民族存亡感得到了强化,近代的国家观念空前增强。
结语
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经历一个的漫长的过程,抗日战争对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起着“质”的关键作用,而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对抗战战争的胜利也起了促进作用。抗日战争与近代国家观念体
现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深刻思想。
参考文献
[1]凤光宇.上海乡土历史德育资源开发和教学应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2.
[2]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
[3]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9.
[4]刘德喜.中国共产党的国家主权理论及其实践[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03):91-95
[5]宋恩荣.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3):77-86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300-323.
[7]张海鹏主编.抗日战争研究1998第2期[M]. 近代史研究杂志社,1998:135
[8]杨云芳.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
[9]张元隆.抗日战争对现代国家观念的锤炼[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5:11.
[10]董平.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爱国华侨的重大贡献[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1]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三联书店,2010.
[12]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J].传承,2016.
作者简介:唐烨余(1986-),女,湖南邵东人,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唐烨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抗日战争论文; 国家论文; 中国论文; 观念论文; 意识论文; 近代论文; 主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