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分析论文_彭碧珍

长沙市第四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5

【摘 要】目的:分析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97例冠心病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次序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结果:观察组接受护理后的知识知晓率和治疗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促进患者身心状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治疗效率,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认知行为干预

冠心病是终身性的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对疾病、治疗及危险因素缺乏认知,心理状态不理想,容易导致病情加重[1]。本文重点分析了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97例冠心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次序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0.7±4.9)岁;病程9个月~7年,平均病程(2.3±1.1)年;其中心肌梗塞17例、心绞痛19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13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61.2±5.3)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2.3±1.7)年;其中心肌梗塞18例、心绞痛20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由科室中经验丰富的意识负责诊治,为其全面检查,均详细问询病史,明确诊断后接受个体化治疗,包括应用抗血小板、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扩冠、稳定斑块等药物治疗;合并有高脂血、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对症予以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期间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如下:①成立干预小组,掌握每名患者病情、身体状况、认知程度,问询患者需求,了解的生活习惯,为其建立个人档案,将所掌握情况详细记录;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基础疾病与多方面评估结果,将患者感受与需求列在考虑范围定制认知行为干预计划,要求具有针对性。②有效的健康教育是认知行为干预实施的关键,患者整体认知度提高在提升治疗效果方面意义同样重大,护理人员要根据的文化和年龄层次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先为其介绍院内环境、院区功能和相关制度,再结合患者所患基础疾病、伴发疾病及症状表现制定教育内容,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讲解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治疗流程和治疗要点,说明冠心病常见诱因和可能导致症状加重的相关因素因素(包括剧烈活动、吸烟、饱食、饮酒、劳累、情绪激动等),告知各种症状的发作先兆及处理方法,强调积极治疗的意义与重要性;为患者提供解决疑问的途径,耐心回答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问题,在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向患者解释,说明操作意义及配合要点;给患者及家属发放健康手册,主要内容为并发症预防常识、饮食常识等,嘱咐阅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③心理与精神方面是冠心病发生、反复的常见诱因,加上冠心病的病程长,患者长期受到疾病消耗,容易产生暴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对治疗、护理产生抵触,因此,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认知行为干预的首要任务。认知行为干预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重点帮助患者寻找存在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在和患者的日常交流中评估其心理特点,认真倾听患者诉求,利用掌握的干预手段,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方面给予患者尊重与安慰,一方面可促进患者正视问题,打开心扉,也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真实情况;第二阶段重点在于教会患者分辨非理性情绪,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帮助其打破观念,促进改正,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正确审视自身对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评价,讲明哪些为正确认知,此阶段注意对患者积极的认知与行为给予充分鼓励,促进认知行为的良性增长;第三阶段重点在于巩固认知行为干预取得的成果,与患者一起回顾整个治疗过程,肯定治疗效果并指出仍要注意的问题;在此期间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以口头叙述形式指导患者正确放松身体,在轻缓的音乐下进行手部、头部、躯干、腿部的放松训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知识知晓率和治疗配合度;应用我院自制调查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知识知晓率和治疗配合度对比

观察组接受护理后的知识知晓率和治疗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系统临床常见疾病,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目前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偏高[2]。有文献指出,发生冠心病后,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无疑产生了诸多无法逆转的危险因素,对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影响均十分严重,而冠心病临床上又属诱因比较多的疾病类型,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均可成为诱发冠心病症状发作的危险因素,但多数患者显然对此缺乏认知,也并不掌握有效调节身心状态、自我放松的方法,需要在临床工作中采取有效手段,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度、依从性及自我防范意识[3]。临床研究证明,利用冠心病患者住院治疗的这段时间,帮助患者改善负面情绪,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积极参与治疗,对疾病治疗乃至预后均极为重要[4]。

相关的认知和行为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常常是决定机体情绪、行为产生的,相应的情绪、行为的改变也会使认知发生改变,若是患者存在错误观念,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及消极行为,而负面情绪及消极行为同样也会恶性循环,巩固错误的观念,进而对治疗乃至机体造成不良影响。认知行为干预主要针对认知和行为实施指导、能力强化、无错学习,引导患者分辨非理性情绪,促进心理状态逐渐改善,并对执行能力进行强化,增加患者知识知晓率,提高治疗配合度[5]。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接受护理后的知识知晓率和治疗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价值,能够促进患者身心状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治疗效率,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翠珍,陈洪来,李震. 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远期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4(5):333 - 334.

[2]崔静,王玉霞,谢亚莉. 认知行为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 中原医刊,2013,34(14):129 - 131.

[3]周卓琳. 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14,22(15):456 - 457.

[4]葛可法. 认知行为干预对心房纤颤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改善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2(21):214 - 216.

[5]赵春艳.认知行为干预减轻冠心病病人焦虑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4,9(3):18-19.

论文作者:彭碧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  ;  ;  ;  ;  ;  ;  ;  

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分析论文_彭碧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