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江南院区>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6)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推拿治疗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遗症患者50例,采取推拿康复治疗临床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推拿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论:通过临床推拿治疗的改善局部的营养代谢,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分离、松解粘连,纠正错位,滑利关节,解除肌肉痉挛,疏通经络。
【关键词】中风;推拿治疗;康复
【中图分类号】R7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21-02
推拿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及同疾病作半急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和发展的一种治疗方法,利用手、足或器械等进行各种手法操作,刺激人体体表部位或穴位,提高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治疗疾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中风后遗症患者50例,年龄40~80岁,平均62±3.5岁。患者病情稳定,无明显的意识障碍,病程0.5~6个月,均有肢体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迟缓期 一般发病数日到两周,患者表现为患肢肌张力低下,肌肉呈迟缓状态。此时按摩应轻柔徐缓,目的在于对患肢的刺激,提高患肢兴奋性,促进功能恢复,防止关节活动受限[1]。
1.2.2痉挛期 一般发病两周后,患肢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恢复,痉挛出现,可伴随协同运动。此时应对患者进行由轻到重的手法治疗,牵拉痉挛的肌肉,点按肌腱,尽量抑制痉挛。同时确保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
1.2.3协同运动 患者肌张力继续增高,痉挛达到最大,患肢可以运动,但表现为不正常的运动模式,主动肌、协同肌的不协调,上肢屈肌痉挛明显,下肢伸肌痉挛明显。此时按摩主要用以控制痉挛。可以提高上肢伸肌张力,点按屈肌肌腱,缓解痉挛;下肢主要以控制伸肌痉挛为主。运用重手法点按痉挛肌肉的肌腱,可在短时间内对痉挛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2]。
1.2.4分离运动 患肢的肌张力相对降低,痉挛减轻,出现主动运动,运动模式趋于正常。此时按摩目的在于增进患者的协调性与精细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兴奋性。手法不宜过重。
1.2.5基本操作方法
①头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一侧。先推印堂至神庭,然后运用一指禅推法推印堂至睛明、阳白、鱼腰、太白、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人中等,往返1~2遍。然后推百会1分钟,再从百会横行推至耳廓上方发际,往返3~5次,强度要大,以有微胀感为宜。点按风池穴1分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用掌根轻揉面颊部,然后用扫散法施与头部两侧,拿五经。
②上肢部: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医者位于患侧。首先拿揉肩关节前后部,然后用滚法施于肩关节周围,再移至上肢,依次滚患肢的后侧、外侧、前侧,往返2~3次。然后点按肩髑、臂臑、曲池、手三里等上肢穴位,每穴约1分钟;轻摇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然后拿捏上肢5遍,弹拨上臂内侧近腋处筋脉(臂丛神经)约半分钟,最后搓、抖上肢,捻五指[3]。
③腰背部及下肢后侧: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运用八字推法推督脉和膀胱经至骶尾,然后用滚法施于膀胱夹脊穴及八髂、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然后点按以上穴位各1分钟;轻快拍打腰骶部及背部;擦背部、腰骶部及下肢后侧,拿风池、肩井。
④下肢前、外侧: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患侧。先滚患肢外侧、前侧、内侧,往返2~3次;然后按揉髀关、风市、伏兔、血海、梁丘、膝眼、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等穴,各1分钟;轻摇髋、膝、踝关节;拿大腿,拿捏小腿肌肉,5遍左右;最后搓下肢,捻五趾。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恢复,肢体运动无障碍,行走自由,可自理生活;显效:多数恢复一般神经功能,Ⅲ级肢体运动障碍,行走需依靠拐杖;好转:部分恢复神经系统功能,IIxe肢体运动障碍,行走需要他人搀扶;无效:I级肢体运动障碍,症状未见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2.结果
50例患者经推拿治疗,治愈8例,显效20例,好转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推拿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3.讨论
按摩疗法主要是依靠医生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表面的不同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但不论何种手法,用力轻重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使用手法由轻到重,柔韧和缓;再由重到轻,以至停止操作。柔中带刚,刚中有柔,轻重兼施,刚柔相济。切忌粗劲暴力,强按硬推,伤及皮肤及内脏器官。一般先用揉、摩、运、滚法,使病人适应后,再用推、拿、点、拨法,最后以揉、摩手法结束。总之,先用柔和的轻手法,再用力大劲强的重手法,后用轻手法。但各种手法应宜均匀有力,柔软和持久,达到深透的目的为要[4]。按摩时要注意选准穴位,选用适当手法。一般操作顺序,为先胸腹部,继背腰部,再四肢部,后头颈部,按照各部位的次序操作。临床上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疾病的不同,配合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是康复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由于推拿适用范围广,一般认为脑血管病发病后三天病情不再进展就可以进行,是康复训练中可最早进行的。不仅在国内广泛的应用,近些年也被国外康复机构采用,国外主要用于防止废用综合症、肢体痉挛等并发症的治疗。通过临床推拿治疗的改善局部的营养代谢,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分离、松解粘连,纠正错位,滑利关节,解除肌肉痉挛,疏通经络。另外,根据神经代偿的机理,目前推拿对于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刺激周围神经的方法,通过点按重要穴位刺激周围神经反馈于大脑中枢,进而刺激脑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张晓梅,曹庭江.针灸推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10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6(B06):1805-1806.
[2]康绍权.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 16(69):231-232.
[3]裴渝昭.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10):5503-5504.
[4]周自立,王爱民.中医疏经推拿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 光明中医,2014(8):1678-1680.
论文作者:曲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患者论文; 手法论文; 上肢论文; 下肢论文; 目的论文; 肢体论文; 穴位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