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分析论文_赵红丽

(汾阳市人民医院 山西 汾阳 032200)

【摘要】目的:观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疗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嗜好史、性别、年龄、血压、血糖、症状、心肌酶谱等方面,观察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90例患者有吸烟史50例,(占66.6%)合并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者80例(占88.8%)出现典型心前区疼痛者20例(占31.1%)经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为91.9%、显效65例、有效17例、死亡8例,死亡率5.8%,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吸烟史,多合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部分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无心前区特征性疼痛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病死率高,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出现不易说明的胃肠道、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症状时首先应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检测再进行其它疾病诊治,诊断后及时有效的抗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效果确切。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诊疗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09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入,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一直以来都受到内科医生的重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常见类型之一,占急性心肌梗死接近三分之一。是由冠状动脉血供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心肌发生持久且严重的急性缺血时间过长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一般表现为胸闷胸痛大汗淋漓,濒死感,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有少部分患者因缺乏典型表现特征常常引起误诊或漏诊。为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收集近几年我院诊疗的9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心急、烦躁、乏力、低血压、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咽部不适、呼吸困难等,以心肌酶学、冠脉造影、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作为确诊依据,90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谱改变,非Q波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伴R波的进行性降低,而ST降低则伴有T波倒置、增高等异常表现。

1.2 诊断

对于这类病人,诊断就是出现上述不适来院就诊给患者常规做心电图,尤其是老年人更要常规做,心电图以其简便、实用、价格低在临床广泛使用,是临床筛查冠心病的最常用的手段,但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大量应用发现很多冠脉闭塞患者心电图并无典型的异常Q波,仅仅有ST-T改变,或显示正常心电图,极易发生漏诊而延误诊断,所以必要时结合心肌酶谱的变化可提高对不典型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研究中发现,该患者绝大多数出现心肌酶升高,若在检查时先进行这两方面检查,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必要时做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诊,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多的临床表现,但是可因其它病症,并发出现,因此在入院就诊时可先询问患者临床病史,有心梗病史则需要进行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后再进行其它疾病的诊治。

综上,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在出现不易解释的消化道,循环、神经系统症状及异位疼痛时应优先考虑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及时采取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

1.3 治疗方法

本次入院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确诊后,主要治疗措施包括:(1)一般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一级护理、心电监护;(2)吸氧给予4.5~5.5L/min,氧气浓度为40~60%;(3)可用小剂量吗啡镇静止痛、注意杜冷丁必须慎用;(4)调整血容量、建立静脉通道;(5)再灌注治疗、控制心源性休克、抗心衰治疗消除心律失常;(6)抗凝血药,血管扩张药等,主要用肝素治疗,这样能有效的改善患者冠状动脉中侧支动脉血液循环情况,从而使其动脉阻塞区的血流量增加,避免左心室附壁发生血栓,并让受损的心肌部位能保持室壁运动,本病的预后与梗死范围大小,侧支循环产生的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急性期住院治疗可减少死亡率,死亡多发生在发病第一周内,尤其在发病数小时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者,病死率高。

1.4 疗效评定

表中,(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只留有小的Q波、ST-T恢复、心肌酶谱恢复正常值;(2)有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心电图ST-T没有恢复有可能T波导致,心肌酶谱检查有所好转;(3)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心肌梗死面积增大,出现心源性休克、心衰甚至死亡等。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预后产生影响。

2.结果

90例患者中有吸烟史者50例占66.6%合并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者80例占88.8%手诊误诊29例占32.2%出现典型心前区疼痛者20例占31.1%,经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91.1%显效65例、有效17例、死亡8例。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流减少或中断心肌血供不足出现心肌组织缺氧性坏死,多发病急骤疾病进展快,严重并发症多[2],所以必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转运、早康复、心前区持续压榨样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但临床上有部分不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或心电图没有ST段弓背型抬高,没有病理性Q波,更没有心电图典型的演变过过程,这部分被称为非Q波、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或非透壁心肌梗死,这类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的心电图表现易误诊、漏诊,本次调查90例患者中误诊率32.2%,从本次统计结果分析,比典型心肌梗死症状多样化复杂、隐蔽、应注意鉴别诊断,该病的临床疗效与治疗时间有密切的联系,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该病发作后的0.5~1小时时抢救的关键时间,在此期间进行溶栓治疗能达到最佳疗效。

总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吸烟史多合并长期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部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心前区疼痛特征,表现尤其是老年人,感觉交感神经纤维的退行性变化,发作时痛感不明显,病灶区域的神经纤维遭到破坏,痛觉传入被阻断、痛阈提高,因此即使心肌梗死发作也没有明显的痛感,还有就是较小面积心梗致痛物质的释放也少,未引发痛觉而形成不典型发作,不典型心肌梗死易造成误诊、漏诊、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抗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李茂查.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J]安徽医药,2010,14(08):947-948.

[2]莫税宁.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识别[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24(03):190-192.

论文作者:赵红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4

标签:;  ;  ;  ;  ;  ;  ;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分析论文_赵红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