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英 河北省滦平县职业高中 068250
摘 要: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探究教学法应用策略和思考,构建政治课堂的探究情境,围绕教学主体性理念,明确学生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追求探究教学模式的最优化,以期通过探究实践的总结和思考,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 探究式教学 情境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相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强调对概念、知识的理解,问题的选择主要以完成教材学习任务为目的,面向学科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主动发展为主旨”的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觉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小组或班级讨论,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如何构建政治课探究教学的良好情境?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探究式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使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有适度的思维难度;同时还要求创设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共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的情境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以问题情境为中心线索去阅读资料、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继续探究。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创设不同情境。
一、通过质疑问难设境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设置疑问引发思维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与疑问联系在一起的,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悬念”,创设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把学生引入到对所学内容的探究之中。
二、联系实际问题设境激趣
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恰当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使之与政治教材紧密结合,建构一种诱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探究社会生活的情境,从而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时,针对教材内容,联系实际设置情境如下:
新年过后,小宝由妈妈带着,到附近的工商银行去存他的“利市钱”。在宽敞整洁的银行大厅里,人们办理着各种业务。小宝好奇地问了妈妈好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钱存到银行里?”“为什么银行要给我利息?”“我存到银行的钱什么时候可以拿回来?”“我今天存了1000元定期,一年后我可以拿到多少钱呢?” “是不是一定要来这家银行存钱?” 听着小宝连珠炮似的一串问题,妈妈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
假如你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如何给小宝解释他的疑惑呢?
类似这种通过生活情境设置探究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对此进行探究讨论。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用所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认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境激趣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教学情境,可将原本枯燥、乏味与抽象的问题以生动、活泼与具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把学生引入与课题相关的直观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产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心态,诱发学习兴趣。课例:学习经济生活“财政的巨大作用”,播放歌曲《天路》MTV,伴着歌手韩红悠扬深远的歌声,感受着青藏铁路修建的种种创举和它给这片神奇土地带来的奇迹,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感悟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学习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播放剪辑的多媒体片段《中华传统文化欣赏》,伴着千古传唱的民族音乐,北京的菊儿胡同、四合院,刚劲有力的书法,美轮美奂的国画,多种多样的曲艺形式……似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概括出传统文化在今天继承的表现有哪些,不仅学习了知识,也是一种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美的教育。这种借助信息技术,将直观情境“真实”再现的方式,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构建情境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在探究式教学中必须始终牢记一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把知识变成能力,把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此,构建情境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
论文作者:丁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6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6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政治课论文; 目的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银行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6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