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国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思考_再生资源论文

关于推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再生资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循环经济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解决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对策和最佳途径,是解决现代社会基础材料供应不足问题的物质基础。

再生资源产业与循环经济

再生资源产业的内涵

再生资源产业是指从事再生资源流通、加工利用、科技开发、信息服务和设备制造等经济活动的集合,通过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回收、综合利用、资源的再生处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近年来,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已将其发展成一个集“回收”与“再利用、资源化”为一体的独立产业——再生资源产业。

资源再生综合利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二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三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前两项为产业废物的循环利用,后一项为生活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再生资源产业的形成

再生资源产业能够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存在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具有有用的属性;有把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技术;存在对再生产品的需求。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必须借助于高新技术,开发使废弃物转化和再利用、再生利用结合的静脉物流效率化技术,使开发废弃物不仅能在自己的生产流程中得到再利用,还能在其他事业者之间得到再利用。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还要运用物质流分析与管理的思想,通盘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个方面的不足和潜力,建立关键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交流和有效的合作关系网,通过增加物质循环量,提高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将垃圾流变成资源流。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不仅要对经济系统进行物质流分析与管理,还要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采掘到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及用后处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定性评价,从而更好地把握各种废弃物的资源价值和转化方向,降低资源再生、综合利用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概念无论是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界定,还是从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界定,都无法脱离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核心。广义的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狭义的循环经济就是指通过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资源化原则就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

由此可见,再生资源产业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以资源循环为主要特征,是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的必需环节。

推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遇到了四大资源环境问题:我国资源相对缺乏;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增加;再生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问题严重。因而,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对于我国资源消耗大、需求大的现状尤其具有迫切意义。目前地下矿产资源经过大量开采已接近枯竭,但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这些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成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存在。这就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的增熵过程,熵的增加造成物质品位的降低,因而需要一个相应的负熵过程通过自组织还原物质的品位组成。这些物质成为将来再生资源的来源,正所谓“垃圾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还是世界上惟一增长的资源”。21世纪中后期,再生资源将成为资源需求的主要来源。

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主要45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从目前看,我国已经开采的400处主要矿区大都进入中晚期,普遍存在着“少”(数量少)、“散”(分散在边远地区)、“贫”(品位低)、“杂”(伴生矿多)的问题,利用率不到30%,开采成本却是国外的2~4倍,且多数已经成为污染、伤亡的“重灾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和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0%以上。从未来看,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而铁矿砂、氧化铝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矿产资源将长期短缺。经济增长与资源供应的不协调、对资源进口的过度依赖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隐患。因此,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矛盾,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

实现“存量”节约的最好途径

资源的存量节约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在我国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的同时,社会积存的各种金属废品、边角料和含有色金属的各种溶液、渣等物料却越来越多,其所含金属通常比原矿高。综合来看,处理这些物料不管是直接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比从矿山开采矿石经选、冶、加工要好得多。以钢铁为例,本世纪初中国钢铁的社会积存量为12亿吨,预计到2020年有可能达到20亿吨。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钢铁积存量总是在增加的,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部分资源,就可能取代大部分铁矿石,钢铁冶炼、加工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有色金属铜、铝、铅、锌的趋势与钢铁相似。研究表明,再生铝比重如果能够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以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每年有500万吨废钢铁、20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以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即使回收利用,也多采用以材料有限再循环为主的简易形式,缺乏以产品再利用、再制造为内容的高层次的资源化方式,回收利用率较低。据测算,如果全国1400万吨纸都可以回收利用,就能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2.4亿棵大树,还可以节省一半的造纸能源。

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如有色金属工业产生的三废大部分是矿石本身带来的,如果中国有色金属的总产量中有一半来自再生资源而不是来自矿石,废水、废气和废渣将大大减少,二氧化硫、砷、氟、汞、镉、铅等有毒元素在三废中的排放量也将明显下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将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日本的学者形象地把开采自然资源(一次资源)、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制造产业称作“动脉产业”,而把回收、利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二次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产业成为“静脉产业”。再生资源产业就是把废弃物分解、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是“静脉产业”。图1表示了循环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间的形态,矿业和农林水产业、建筑业、制造业、商业、再生产业形成网络,将所有产业统合到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中来。经济系统中的静脉产业,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高效率利用资源、不生成废弃物,还能在减少废弃物、增加资源的同时扩大就业机会。这样的产业结构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解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对立和冲突。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利用再生资源可以大幅度节能,这是一般的工艺和装备进步所无法比拟的。如对于高能耗的有色金属工业来说,要走出产量增加、能耗上升的状况,单靠小改小革的节能措施难以奏效。铜的循环利用节能可达84%,铝则高达96%,资源循环的节能潜力非常明显。有人统计,再生有色金属的生产费用大约只有从矿石生产有色金属费用的一半。生产1吨再生铝比从矿石生产1吨铝节约投资87.5%,生产费用降低40%~50%。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使投资和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为此,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

再生资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在技术非常先进的发达国家,拆卸和分类的工作也是由熟练工人手工完成的,因此,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既可以有效利用我国的人口优势,又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调查显示,每增加1万吨进口废旧物资,就可以增加就业1000人。目前,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经有上千万家拆解企业,形成了“进口废旧产品→生成新产品出口→进口废旧产品”的产业链和加工区,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另外,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已经成为进城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仅北京的“再生行业”,就解决了20万四川、河南收集大军,200万河北加工队伍就业,回收了500万吨物资。

总之,发展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但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从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

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存在的不足

认识不足 废旧物资是“放错位置、混合在一起的资源”,是全球惟一在增长、迟早要取代地下矿藏、俯拾皆是的“富矿”。但在我国,目前还有一些人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存在认识误区,往往把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与假冒伪劣、污染环境划等号;一些人不加区分地把进口废旧物资视为“洋垃圾”等。在国外,再生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员被尊为“创造未来的工程师”,而在我国则称其为“破烂王”、“拾荒人”等,社会地位不高。一些地方还以回收废旧物资影响城市形象而取消“再生行业”,这些都严重阻碍着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市场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我国再生资源行业没有形成以市场为核心的社会服务宗旨,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主要表现为:缺乏对再生资源市场的专业化研究,产业市场局限在以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等个别品种的市场;整个行业没有按照规范回收、拆解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这三大系统来建立产业体系,而是停留在过去民间“拾垃圾”等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要形式的个人行为基础上,资源回收率和再加工能力较低,浪费和污染严重;由于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个别企业也是按照各自对再生资源产业的理解来制定企业发展计划,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壮大。

法规和政策不健全 为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但在我国,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不健全,现有的一些激励政策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激励作用有限,不仅导致再生资源产业无序化发展,而且使得企业和个人对该产业的发展信心不足,不敢投入太多资金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标准化水平低 当前我国还没有废旧物资分类标准及技术规范,没有各类再生资源企业生产技术标准,更缺乏一整套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使得再生资源产业的技术操作性低,无法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如废纸的加工,由于没有统一的分类和再生质量标准,再生纸的质量无法保证。现有的废钢铁分类标准和有色金属分类标准也因管理问题和技术工艺问题无法实施,并且不能与国际接轨,亟待修订和制定。

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 再生资源产业涉及到冶金、化工、机械、纺织、造纸、环保等众多领域,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以及二次原料的质量和数量难以界定和计算等特点,这就要求从事再生资源生产经营的企业应该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和较大的经营规模。但多年来,我国再生资源企业经营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企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在600个行业中都排在末位,整个行业也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经营的生产队伍,导致资源再生技术停留在手工劳动水平上,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技术落后,存在二次污染问题 由于重视不够,投入较少,我国资源再生技术开发能力弱,导致废旧物资加工处理工艺落后,技术及装备水平较低,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甚远。特别是对环境污染影响大的蓄电池、干电池以及电脑、电视机、电冰箱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技术还比较落后,导致大量的“电子垃圾”不能有效利用。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对相关技术的研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部分先进适用的技术也由于缺少资金而难以推广应用。目前我国缺乏对废物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考虑,缺乏废物回收系统和废物无害化处置系统。

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政策建议

目前资源再生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20世纪末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本世纪初已增至60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可达1.8万亿美元。据估计,在未来30年内,再生资源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占原料总量的30%提高到80%,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3.5亿个。

总体上,中国再生资源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产生背景、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但是,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借鉴国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经验是促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概括地讲,发达国家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废弃物处理的法制化、废弃物处理的责任制、废弃物处理的经济机制、废弃物管理的规范化、废弃物回收体系网络化、废弃物再利用的市场机能、环境意识的社会化7个方面。

从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国际经验可以看出,该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历经了强制性→自觉性→自发性的发展过程。我国现处于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初级阶段,在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第四产业/静脉产业),法律调整和政策的推动作用十分必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产业规模,将较大地缓解我国资源紧缺、浪费巨大、污染严重的矛盾。

四个基本原则

环境立法与科技政策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在落实国家现行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应完善和制定促进再生资源发展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激励生产废弃物、废旧家电、汽车回收利用的快速发展,加快静脉产业系统建设,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确立再生资源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必要性,规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中的权利和义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同时尽快出台一系列鼓励再生资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有关条例,借助于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作用,建立再生资源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关键在于研发及应用各种再生技术,这就必须实施科技创新政策和标准化政策协调统一的措施。建立有利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标准技术体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目前,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加工和利用各环节的技术标准。要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中去。

政府监管与政策促进体系相结合的原则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草案)提出了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再生资源回收监督管理实行地方政府负责的原则,对回收网点和市场的设立做了原则性规定,将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再生资源产业不仅是商业行为,还带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要保障这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研究采取进一步的政策促进措施,建立有利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促进体系:在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研究加大公共财政对再生资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信贷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对经济效益差但社会效益显著的不易回收的再生资源,国家在政策上应鼓励企业回收;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政府应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专业组织运作与公民意识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除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建立包括绿色产权、生产、消费、回收、财政、税收、投资制度等绿色保障制度外,还应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使再生资源产业的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除了建立专业的资源再生组织进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还必须加强对公民环境意识的培养教育,以利于资源的回收,使再生资源产业有充足的原料(废弃物)输入,真正发挥再生资源产业的静脉回流作用。

六点措施建议

从战略高度重视再生资源产业 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再生资源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地方各部门要把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制度、资金和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尤其是要建立自觉利用再生品的意识,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制定并完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 要加强对再生资源产业的调查研究,制定并完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明确再生资源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工作重点,逐步形成资源来源多元化、回收利用规范化、流通加工专业化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模式。明确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行业和地区布局,优化资源部署,加快再生资源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加工基地和示范区,并以此为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回收率;研究开发一批急需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源再生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际资源再生技术,尽快提高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技术水平。

确立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重点领域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其目的是为了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应该确立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扩大再生水利用;抓好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冶金和化工废渣及尾矿等工业废物利用;推进秸秆、农膜、禽畜粪便等循环利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废纸、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和废弃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

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 借鉴国际经验,抓紧研究制定《资源再生法》及配套办法和标准,明确资源再生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涉及的相关方面以及各自应做的工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对再生资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相关技术、产业、税收、信贷、外贸政策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倾斜,如支持一些经营好、符合上市条件的再生资源企业上市,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处理中心、再生资源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示范项目,优先安排技改投资并给予财政贴息;对在新产品所用材料中采用再生材料达到一定比例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设立再生资源产业研发基金,强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尽快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网点、交易市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建立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的点多面广和服务功能齐全的回收网络,形成回收和集中加工预处理为主体、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同时推动建立设施先进、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及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中心,以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节约资源,物尽其用。

抓紧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积极引导再生资源企业打破地区、部门界限,搞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在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同时,下大力气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扶持有实力的再生资源企业,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几家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的再生资源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提高再生资源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标签:;  ;  ;  ;  ;  ;  ;  ;  ;  

关于促进我国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思考_再生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