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政府角色的博弈分析_民办高校论文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政府作用的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质量管理论文,作用论文,我国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3)05-0076-03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01年,我国由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已达1300余所,在校生150余万人,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有了相当发展。

与公立高校相比,政府更关注的是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教育的质量。总体来说,这一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素质、师资等。作为高等教育的监管部门,政府有权通过对民办高校采取各种监管措施以促使其保持一定水平的教育质量。

在对民办高校采取措施之前,政府需对其现有质量进行了解,而这一质量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对新生入学资格设置一定标准、师资、基础设施、科研能力等。在众多的衡量标准中,民办高校对学生入学资格设置的要求,为政府提供了审查其供给质量的简捷信息。本文采用这一标准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与其他标准相比,它更利于被政府监督和考察;第二,高质量的新生,更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就,使得民办高校保持较高的声誉,这也是优秀民办高校所注重的。

民办高校对入学资格设置最低要求一般依赖于该校的目标、政府对这一要求的反映和高等教育市场的特征(这里的特征是指市场中对教育质量变化的敏感性)等三方面的因素。就某一民办高校而言,其向政府提供的上述信息所反映的质量可能与真实质量之间有一定偏差。如民办高校可能提供低质量的教育,但却对入学者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一潜在行为势必形成如下格局:一方面,政府拥有对民办高校的控制权威;另一方面,相对政府而言,民办高校对自身的质量、动机等信息有更充分的了解,而政府只能通过民办高校传递的信息(即对入学者设置最低的要求),来衡量民办高校及其教育的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存在着博弈格局。本文将就此进行建模并对我国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和政策上的分析。

一、博弈模型的组成

在我们描述的扩展式博弈模型中包含如下要素:参与人集、自然的选择、参与人信息集、参与人行动空间、参与人的收益和参与人行动顺序。

1.参与人集。本模型的参与人有两个:即政府和民办高校。从职能角度来讲,政府致力于保持民办高校教学与研究的质量。而民办高校的目标则可能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学生数的最大化,达到收益最大化;另一种是质量的最优化。一方面,政府有权力通过对民办高校的评估、资格认定等手段来对其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控制着真实的信息及其教学质量、专业水平等,而且民办高校可以操纵向政府提供的这些信息。同时,我们约定民办高校注重的是长期经营行为而非短期投机。

2.自然的选择。民办高校分为两种类型,设其类型集合为T={t[,1],t[,2]}。我们约定t[,1]表示低质民办高校(LQ),t[,2]表示优秀民办高校(HQ)。同时,假设低质民办高校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而优秀民办高校则是质量最优化。每种类型高校的概率分布为P(t),P(t[,i])>0,且P(t[,1])+P(t[,2])=1。在后续的讨论中,我们假设P(t[,1])=P(t[,2])=0.5,这一概率选择的变化并不影响我们后续的均衡分析。

3.参与人信息集。参与人的信息集为:M={m[,1],m[,2]},这里m[,1]是反映教育供给质量低的信息,m[,2]是反映教育供给质量高的信息。我们约定信息是通过民办高校对学生入学资格设置最低要求的方式传递的。例如,如果民办高校对入学资格设置低要求,则意味着向政府反映这样的事实:本校教育质量较低。同时,我们假设高校对政府可能采取的行动具有完全的信息。

4.参与人行动空间。参与人行动空间为{S[,LQ],S[,HQ],A[,1],A[,2]}。首先,民办高校观察到自己的t[,i],然后从信息集M={m[,1],m[,2]}中选择m[,j]信息,并向政府传递。其中S[,LQ]表示传递教育供给质量低的信息,S[,HQ]是传递教育供给质量高的信息。

政府观察到高校传递的m[,i],然后从可行的行动A={A[,1],A[,2]}中选择行动A[,k]。这里A[,1]是对民办高校在鉴定及资源配置方面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而A[,2]则是采取宽松的政策。

5.参与人的收益。参与人的收益为PU(m[,j],A[,k]/t[,i])和PG(m[,j],A[,k]/t[,i])。前者表示民办高校在其类型为t[,i]传递m[,i]信息而政府选择A[,k]时的收益,而后者则表示在相同条件下政府的收益。

6.参与人行动顺序。博弈格局中政府和民办高校行动的顺序为:

在上述模型中,根据高等教育市场对教育质量变化敏感性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博弈结果。第一种博弈格局描述了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变化敏感性低时的情形,第二种则描述了此敏感性高时的情形,我们分别予以论述和分析。

二、市场对教育质量变化敏感性低时的博弈与均衡

在有些高等教育市场中,人们对质量变化的敏感性很低。如在职业场中,各部门对职员进行加薪或提职时只是考虑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位而不考虑其学位的质量。由此导致大部分入学申请者并不关心其所获教育的质量,而只是想得到学位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导致市场上对教育供给质量的敏感性很低。

1.参与者的收益

实际上,在博弈的过程中,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真实质量并不清楚,只是通过其传递的信息进行了解。当政府收到民办高校设置低质量需求的信息时,往往对其采取严格的监管而非宽松的政策。当政府收到民办高校设置高质量要求的信息时,往往对其采取宽松政策而非严格监管。政府更喜欢优秀民办高校设置高质量要求,对低质民办高校设置高质量要求的效用则差些。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低质民办高校关注的首要问题在于通过对入学资格设置低要求来使学生数量最大化,进而使其收益最大化,因为市场对质量变化的低敏感性,使其可以得益于这样的策略。其次,当考虑到政府对其的认可与鉴定时,低质民办高校可能偏好干设置高质量要求。因为拥有“高质量”的声誉,可能会给其带来优惠的政策。因此低质民办高校与相应的政府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低质民办高校与政府博弈的收益矩阵

政府

A[,1] A[,2]

低质民S[,LQ](3,4)

(4,1)

办高校S[,HQ](1,5)

(2,6)

考虑到政府和社会对其声誉的认可,优秀民办高校首要的选择是保持其高质量的形象。然而,市场对质量变化的敏感性较低,其第二个顺序偏好是在得到政府宽松政策的前提下设置低质量要求。因为在假设的市场结构条件下,这一结果比设置高质量要求而被政府采取严格监管存在更高的收益。最坏的结果是,优秀民办高校设置了低质量要求而被政府严格监管。优秀民办高校和政府间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表2优秀民办高校与政府博弈的收益矩阵

政府

A[,1] A[,2]

低秀民S[,LQ](1,3)

(3,2)

办高校S[,HQ](2,7)

(4,8)

2.均衡分析

我们考察参与者的收益矩阵可以发现,政府一般对采用低质量要求的民办高校采取严格的监管手段,而对设置高质量要求的则采取宽松政策。由于民办高校具有对政府偏好的全部信息,进而可以权衡其行动并选择策略。

表1的收益矩阵显示,如果政府对设置低要求的低质民办高校采取严格监管,收益结果是(3,4);而从表2的收益矩阵可以看出,如果政府对设置高要求的优秀民办高校采取宽松政策策略,则结果是(4,8)。

通过进一步考察表1和表2,我们可以发现,优秀民办高校完全意识到,如果政府知道其真实的类型,将对其采取宽松的政策,结果为(4,8),这对双方都有利。然而,对于低质民办高校(即利益最大化的民办高校)而言,如果它传递真实的信息,政府将采取严格的监管策略。尽管当其设置高要求时,政府会对其采取宽松政策,导致(2,6)的结果,而这样的设置势必减少其招收学生的数量,导致其收益大大减少。因此,低质民办高校更倾向于设置低要求,即传递真实信息,产生(3,4)的结果。考虑到给定的自然选择概率,民办高校与政府之间博弈格局的Nash均衡为(3.5,6),其含义是有一半的民办高校向政府反映实际情况而另一半则隐藏了其真实类型,即对全部民办高校而言采取的是一种混合策略。

三、市场对质量变化敏感性高时的博弈与均衡

在博弈中,我们同样在政府部门和民办高校之间建立模型,只是假定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变化是高敏感性的。

1.参与者的收益矩阵

如果民办高校传递其教育质量低的信息,会降低他们在市场中的声誉和地位,因此,高敏感性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效用与偏好顺序。低质民办高校因考虑市场的认可,相对本文第二部分的情况而言较倾向于对入学资格设置高要求。而优秀民办高校则更倾向于对入学资格设置高要求。政府的效用与偏好顺序与前文相同。因此,参与者的收益矩阵与敏感性低时的情况有所不同。

表3 低质民办高校与政府博弈的收益矩阵

政府

A[,1] A[,2]

低质民S[,LQ](2,4)

(4,1)

办高校S[,HQ](1,5)

(3,6)

表4 优秀民办高校与政府博弈的收益矩阵

政府

A[,1] A[,2]

低质民S[,LQ](1,3)

(2,2)

办高校S[,HQ](3,7)

(4,8)

2.均衡分析

考察表3和表4民办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收益矩阵发现,政府运用与前文相同的策略。然而,民办高校的偏好不同于第一种博弈方式,其策略也有所不同。这里,无论低质民办高校还是优秀民办高校都将对入学资格设置高要求,而政府将对两种类型都采取宽松政策。

分析的思路如前,从表3可以看到,当民办高校设置低要求时,政府必定会对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加之市场的高敏感性反应,使得低质民办高校只能设置高要求,此时政府对其采取宽松政策,结果是(3,6);表4显示,当对设置高要求的优秀民办高校采取宽松的策略时,结果是(4,8)。如前给定的概率,博弈的Nash均衡是(3.5,7),其含义是所有的民办高校都采取了设置高质量要求的策略,即对全部民办高校而言采取的是一种纯策略。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随着我国国内就业市场对人才层次要求的提高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许多公司或政府部门在对职员进行加薪或提职时,往往注重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位,却不考虑其学位的质量。基于这一特性,我们可总结出如下事实:

1.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对质量变化的敏感性很低。这直接导致高等教育需求者对任何高校都感兴趣,对他们而言,低质高校与优秀高校相差无几。因此,低质民办高校为了实现学生人数的最大化,不愿意提高其最低要求。尽管政府可以分辨不同质量的民办高校,对其采取不同的策略,但市场对质量的变化是不敏感的,导致政府无法迫使低质民办高校提高其质量水平。唯一有效的作法是努力提高市场中对质量变化的敏感性。

2.当经过政府的努力市场对质量变化的敏感性得以提高后,低质民办高校虽然通过设置高要求发出错误信息,但其质量仍旧徘徊在低水平上。由于低质民办高校的产出往往也是低质量的,市场中的消费者和雇主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事实。对教育质量变化的高敏感性使得消费者与雇主将不再同其打交道,直到其提高教育质量。因此,不是政府,而是市场机制迫使他们提高质量。

因此,在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不应该对其进行过多的、直接的严格监管,而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市场对质量变化的敏感性上。当然,这一政策是针对注重长期经营行为的民办高校而言,如果某些高校的目的是短期投机或者进行违法经营,当然需要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管与控制。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提高对质量变化的敏感性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来完成。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对民办高校的质量进行排名,以便让申请者了解不同高校之间的差别。这样,在长期中可以鼓励优秀民办高校提供更多的、能反映其高质量的有关信息;还可以进行相关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倡导公司或政府机关在加薪或提职时不仅考察职员是否具有学位,更要注重学位的质量,以此来提高系统对质量变化的敏感性。

标签:;  ;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政府角色的博弈分析_民办高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