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华夏养老康复连锁中心 中医发展科 650051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建设全民大健康,实现强我中华梦的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医、中药瑰宝为建设现代文明的大健康体系服务,具有现实和深远的重大意义。本文针对中医防治糖尿病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简述糖尿病
1、糖尿病的成因
专家们认为糖尿病的成因有:遗传、精神、肥胖、饮食过多、妊娠、感染、基因等七大因素。笔者理解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不良饮食习惯)、“急出来的”(压力大、心焦烦躁)、“闲出来的”(少运动、应酬多),因此人们称糖尿病为“富贵病”。
二、糖尿病的现状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糖尿病人口比40年前增加100多倍,犹如火山爆发似的增长,损害着国民的健康,吞噬着人民的生命。我国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有100万之多,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数字呀!
三、糖尿病的趋势
1、患病率急据增加,50年内难以缓解。据WHO预测,世界糖尿病患者2000年为1.75亿,2010年为2.39亿,2025年将突破3亿。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中国、印度、美国。
2、发病年龄年轻化。过去是40以上年龄段的人患此病,现在20多岁患此病的人在逐步增多。据统计20岁至39岁年龄段的患病率已占3.2%,不少国家儿童2型糖尿病已占糖尿病儿童的50%—80%。这些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关注。
3、发病状况地区差异较大。从全球来看,糖尿病发病率增速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从我国来看,发达地区糖尿病发病率比边远落后地区高;富裕地区比贫穷地区高;城市比农村高。
四、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理念及诊治
1、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症)历史悠久
早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刘彻患了消渴症,服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后来清朝的慈禧太后晚年亦患此病,还是用汉武帝消渴症之石板御方医治。
古代元朝名医丹溪的著作《丹溪心法》是治疗相火偏旺引起的阴虚内热名方,该方由清降相火的黄柏、知丹,滋阴养血的熟地黄、龟板,补阴益髄的猪脊髓等五味药组成,是较著名的“大补阴丸”,治疗消渴症有良效。后来明朝刘太医刘纯在“大补阴丸”的基础上又加了清热金银花、滋阴生津的沙参、活血通络的川芎、西红花等,制成著名的“消渴散”,对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
2、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理念
在治疗糖尿病的问题上,中西医的理念有所差异。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紊乱,胰岛B细胞发生病变,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减弱等。中医认为糖尿病是脾胃失调、气滞血瘀、阴虚燥火嗜饮肥甘而形成。脾虚、胃热,即脾胃失调;脾主运化津液、包括及其细微的物质,不能运化到胃,使胃由此生火,导致胃消化功能减弱,不能使糖、脂肪等消化分解,从而形成消渴症。
3、中医治疗糖尿病主攻目标
由于中、西医在治疗糖尿病理念上有差异,因此,在主攻目标上各有讲究。西医采取的是补充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一般用双胍类),单纯降低血糖为主的治疗手段,在降血糖和消除酮酸症方面效果确切、药理作用清楚,这是西医的优势。然而难以控制病情,长期服用西药,会伤及肝肾,又会产生药物耐受性。更重要的是,长期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认为降糖药不是把血糖消除了,而是把体内葡萄糖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物质——血脂(包括脂肪、三油甘脂、胆固醇等)。使用降糖药后一部分血糖变成了肝糖,进入肝脏;另一部分血糖变成了血脂,游走在血液中,沉积在血管壁上,最后造成血管堵塞,特别是毛细血管堵塞。如果是下肢毛细血管堵塞,下肢组织细胞得不到血液供给,局部细胞就会缺血、缺氧而坏死,形成下肢溃烂,也叫糖尿病足。同理,如果是眼部毛细血管堵塞,也会形成多种眼疾病,如视力模糊、视网膜病变等;如果是脑部血管堵塞,就会形成脑梗死、脑中风、脑偏瘫等;如果是肾毛血管堵塞,就会形成糖尿病肾病;心血管也是如此。这是糖尿病并发症形成的真正原因,所以糖尿病不可怕,并发症才是真正扼杀生命的凶手。
中医认为根治糖尿病必须从根本入手,滋阴养血、滋阴生津、健胃状脾、降低血脂,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清除血液中的垃圾入手,保证血液从心脏到主动脉、动脉到各部毛细血管畅通无阻,让人体各个部位的细胞得到血液供给,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即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吐故纳新而生存。
中医是辩证施治、整体调节、滋阴清热、益气行血、调理脾胃为主。方药较为丰富、功效也较为明显,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较多的选择,其优势在于:
(1)中药相对安全、副作用小、不会严重损伤内脏;
(2)中药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巩固长期疗效;
(3)中药作用温和、不会产生低血糖;
(4)用中药可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黏滞度和血脂,有效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虽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止糖尿病并发症,但其降糖作用太温和、起效较慢。对于急性发病的Ⅰ型糖尿病和出现酮酸症的患者,须在西医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的前提下,再用中医调理、减轻症状、增强体质、防止并发症,才能控制病情。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中西医结合治疗,取长补短,标本兼治。
五、中医主张防治结合,防更重于治
古人曰:“治未病之病为上医”。要扼制糖尿病的发展,应以防为主,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这才是高手。根据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急出来的”、“闲出来的”的主要病因,中医主张“膳食优化、心态平衡、健体强身”的十二字预防秘诀。具体讲为:
1、适当运动
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假如每周运动5天,分配到一天则需要每次30分钟。低强度步行计算,需要走6000步,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骑车等,较强运动包括有体操、慢跑、游泳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
2、饮食科学
饮食是关系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关键因素,营养均衡,清淡为主。每人每天食盐量应小于6克,还应减去烹调用酱油中所含的钠,3毫升酱油相当于1克盐,咸菜、腐乳、腌制品、虾米、空心菜等含钠高,应尽量少吃或不吃。注意少吃油脂多、糖多的食物,比如肥肉、动物内脏、糖果、蛋糕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的食物,如奶类、鸡蛋、豆类等;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荞麦面、燕麦、玉米、绿叶青菜等;水果也可以适当吃些。有些食品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如:南瓜,甘温无毒,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并含有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果糖,能与胆固醇结合,防止胆固醇过高,预防动脉硬化,并有促进胰岛分泌的作用。
3、心理调节
要有个良好的心态,正确处理好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矛盾,记住“儿孙自有儿孙福”、“离开了谁,天都不会塌下来”等良言;保持心情舒畅,精神开朗,有烦恼多和家人或朋友沟通交流。积极健康的心态有助于增强肌体抵抗力。
4、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多喝水,最好是每天起床空服一杯温开水,每餐饭前和睡觉前半小时一杯温开水,中、下午喝上3杯温开水,能起到排毒养颜、解乏放松、提神醒脑、减负减肥、消化吸收、解毒排泄的作用。要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最好戒烟限酒。
5、定期体检
每半年至少要全面体检一次,每三个月要检测一次血糖和血压、血脂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发现问题要积极从饮食上改善、体质上加强锻炼、药物上根据病情按医属服用有针对性的药物,尽量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六、继承中医传统、为糖尿病出招
笔者根据祖传药方和本人几十年的中医经验,在吸取《皇帝内经》、《伤寒论》、《丹溪心法》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多位现代名医的优点,博采众方,研制出糖尿病防治方剂,属生物纯中药制剂,本方剂包含:黄茋、银杏叶、疆蚕、匙羹藤等,其特点是降血糖效果显著,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停用胰岛素,并可有效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现有数百糖尿病患者服用此药,疗效都很好。如普先生,45岁,患糖尿病十余年,餐前血糖在13以上,一直服用西药二甲双胍也还在10以上,两年前服用笔者研制的中药方剂,血糖降到6以下保持到现在,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再如罗女士,60岁,长期从事会计工作,因工作压力大,三年前患了糖尿病,血糖一直在18—23之间,去年8月住院治疗,输液数日,血糖仍在16左右,皮肤开始瘙痒、眼睛也模糊、视力下降,后用笔者的特效方剂一周降到10,现在稳定在7—8之间,注射胰岛素也从过去的一日2针减为1针,从20个单位降为10个单位。如此病例很多,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糖尿病属慢性疾病,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根治(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因此必须长期服药,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保障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论文作者:许东武,汪宗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8
标签:糖尿病论文; 中医论文; 并发症论文; 血糖论文; 胰岛素论文; 中药论文; 治疗糖尿病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