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_政治论文

论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_政治论文

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总是以一定的环境存在为前提。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外在条件和重要因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内的现实环境。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网络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一网络数字化生存。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现实环境,还应当包括虚拟的网络环境。研究互联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的环境因素(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扬优汰劣,努力建设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积极的环境

1.高容量的信息环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并且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难以激发他们情绪的“兴奋点”与“敏感点”。互联网高容的信息环境能使教育者摆脱这种困境。互联网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它将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领先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时事报导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囊括其中。目前,互联网信息储备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容量。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可以使人们方便快捷和无限制地查寻、搜集、积累所需信息。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宝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平等的交往环境。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掌握着信息的发布权,联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是单向式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中的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对受教育者,无形中拉大了二者之间的距离,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中,这种窘迫的状况却能有效地得以避免。一方面,网络具有隐藏性,人们无需表露真实身份便可以上网。这有利于人们敢于敞开心扉地交谈。另一方面,网上信息的流动是互动的,上网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布信息、接收信息。因此,网络的这种平等环境对受众有种无形的亲和力,更容易被人接受。

3.及时的预警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心理情绪和思想动态,尽早发现问题,预测可能会出现的事态,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互联网的匿名性与开放性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这样一个有效的预警环境。在网上,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信息的形式通过网络论坛(BBS)、网络聊天(IRC、ECQ)以及收发电子邮件(E-mail)等形式表达出来。当某一种言论在网上频繁出现,并且伴随网民过激的情绪化意见时,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有价值的信号。这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快速地分析这些信号背后隐藏的网民的需求、欲望和动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4.个性化的服务环境。传统思想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无视受教育者需要,一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压抑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不管不问教育者生硬的说服教育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受教育的者需要,并为他们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互联网的极具个性化的服务环境却能极大地满足个体的需求,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个体价值的展现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例如,网民可以登陆一些文化教育网站,“参观”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以及旅游胜地,积极地改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可以通过访问我国的奥运筹备网址,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建设中,无形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所塑造的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服务环境,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二、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环境

1.多元的文化环境。互联网海纳百川,促进了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和。然而在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各种文化展示自我的程度不可避免地面临网络技术本身的设置屏障。由于互联网发源于美国并兴盛于美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才是互联网上的真正主宰者。身处网络就必然会面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与冲突,甚至不得不接受西方强势文化与文化霸权的挑战。在互联网上,要比其它任何地方更容易使人们面临西方异质文化的侵略。在这种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有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错位,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侵蚀,更有甚者将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目标。这些均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度,不利于弘扬我国的主旋律文化。

2.潜隐的政治环境。在信息时代,对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的掌握,就意味着对一种思想文化拥有强大的支配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正是凭借他们强大的信息资源,悄然在全球建立他们的政治文化扩张网络,竭力推行他们的政治文化、政治理念、政治意识形态等,妄图以此来降低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削弱我们的社会主义公共价值观与政治观,使群众迷失正确的方向,最终达到他们“西化”与“分化”的目的。可以说,互联网上的文化交锋,实质上就是一场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我国由于网络技术的相对落后,对信息的控制力与屏蔽能力都十分有限。这使得我国在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主动攻击面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们要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任重而道远!

3.非控的舆论环境。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大众传媒对舆论的控制力与监督力受到空前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权,同时也增强了受众对信息的发布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隐蔽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人们对网上信息的流动很难监控。在这种环境下,党和政府对传统媒体的强大控制力与导向力在互联网上失去了优势;现实生活中社会舆论的他律作用在网上也不存在或很少;网络法律文件的制定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明显滞后……这些均是导致网上“黄色、灰色、黑色”信息泛滥的重要原因。如何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监控,过滤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4.缺乏理性的环境。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不受现实伦理道德约束的自由空间。在这里,人们的道律自律与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进入一种非理性状态中不可自拔。一方面,极度沉迷于上网,容易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隐症”等网络心理疾病。据心理学家分析:长此以往,将使“网虫”们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与参与力,甚至形成人格障碍,排斥现实社会。另一方面,网络中流动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甚至无所适从。据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所所长詹姆斯·米勒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接受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就可能导致紊乱。信息容量的超载容易使人们对信息缺乏理性、辩证的分析、思考与评价,不利于个人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途径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推进网络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努力优化教育的网络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网络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抑制和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网络法规,建设有序的网络环境。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约束。我们要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网络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文件,加强对网络和ICP站点的统一管理。并且,鉴于互联网是国际性的大众传媒,我们要加强与国际性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缔结网络文化的管理组织,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它的管理。目前,我国在建立网络的法律法规体系上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先后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共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入口信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文件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网络犯罪,维持了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有序传播。

2.增加物质投入,提升网络技术的安全水平。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高科技占有垄断地位,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政治挑衅信息充斥网上。我国由于网络技术的落后,对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控制与屏蔽能力都相当薄弱。鉴于我国所处的这种弱势地位,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投入。包括人力的、技术的、财力的投入,努力提高网络技术安全水平。在现阶段,主要是要提高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水平:加强互联网的国际出入口信道管制和监督;升级网络“防火墙”;开发研究“反病毒技术”;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滤网站;开发杀毒软件和不良信息过滤软件等,不断提高网络的自身免疫力。

3.整合全社会力量,提倡“网上道德”自律精神。随着互联网在大众中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网络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我们要把解决人们在网络使用中产生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作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首先,我们要通过整合全社会力量来倡导网络伦理。不仅要对网民进行教育,还要对准网民进行教育,主要是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以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其次,针对目前我国网络中已出现的社会道德问题,我们要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倡导“网络道德”自律精神的重点:一是要求网民能遵守网络的法律法规,不做黑客;二是洁身自律,不传不看有害信息,包括黄色信息、反动信息、暴力信息等;三是积极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不乱抛信息垃圾;四是尊重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各种人身权利,不做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事;五是不做“网虫”沉迷于网络中不可自拔。

4.建立主流文教网站,增强正面宣传力度。要建设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离不开一批高质量的主流文化教育网站的建立。如1998年11月6日,我国第一所网上大学一湖南大学多媒体信息教育学院开学。中国民航学院建立了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网站,积极宣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像这样的优秀文化教育网站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网上健康向上信息资源的传播,使那些负面的、消极的甚至有害的信息被排除在上网者的视线外。这有利于提高网民的文化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一大批优秀文教网站抢占网络阵地,将使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5.加强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网上“环保”队伍。马克思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并且掌握网络技术的宣传队伍,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人才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要重视信息素质的培养。所谓信息素质,最早是由Paul Zurknom Ski(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在1974年提出的,主要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应当具有信息处理实际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自身的信息素质,必须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从而具备高强的信息分辨意识、高超的信息处理能力、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二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与网民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以及为他们解疑释惑,以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三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思维方式相结合,不断培养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思维方式,如创意思维、互动思维、非线性思维、非等级思维等。

标签:;  ;  

论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