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183;五”期间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安全论文,中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26(2005)01-0015-04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关键期,也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承上启下阶段,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将更趋复杂多变。对此,我们应未雨绸缪、早作谋划,为顺利实现中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创造有利环境。
一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四大机遇
(一)由于美国将在较长时期内受困于反恐战与“大中东”地区,而中美关系的大局又相对稳定,故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比较有保障。一方面,小布什在第二任期(2005-2008年)对外将继续忙于反恐及消化与“改造”中东、中亚地区,全力对付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头号威胁,对内则要抓紧处理巨额双赤字与民意严重分化等难题,美国资源与精力均受牵制,对阻止中国崛起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中美关系现已更为成熟稳健,彼此在经贸、反恐防扩散、维护地区稳定等领域相互依赖加深,双边关系将大体上继续平稳发展。而在其他大国关系方面,中国与俄罗斯、欧盟、印度等国关系均有较大发展,各大国在经济上均有求于中国,都想搭乘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便车,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将进一步加大。
(二)由于中国睦邻外交深入人心且成效显著,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有所改善。通过发起并承办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国对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安全的影响力有所增强;通过启动“10+1”自由贸易区进程及参与东盟地区论坛(ARF)多边安全对话,中国在东南亚的地位明显提升;通过运筹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对中亚影响加大;在南亚,中国与印巴两国的关系正得到均衡平稳发展。
(三)台湾岛内严重分化,台独的“国际公害”形象进一步凸显,利于中国大陆继续开展反台独斗争。2004年台湾两场选战过后,岛内分裂内耗之势正不断加大,台急独势力将受较大牵制。而由于陈水扁政府在台独死路上一意孤行、不断招惹是非,台独麻烦制造者与现状破坏者的恶劣形象已经确定,台独在国际上将更加孤立。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日渐意识到中国崛起与统一乃大势所趋,并为此纷纷调整政策,在台湾问题上立场趋于与中国大陆接近。这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台之间的“互信”受损、裂痕加深。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卸任之前曾明指台湾“没有作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主权”,他甚至罕见地讲:“(大陆与台湾)双方都应克制,不要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推进实现和平统一”,美国对台湾急独势力的不负责任与借刀杀人之险恶用心已有所警觉。
(四)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中国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与抗风险的执政能力正在不断增强。例如,美国高盛公司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大陆GDP的世界排位将从2006年的第四位升至2010年的第三名,到2041年更将首次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达280030亿美元(美国为279290亿美元);日本媒体称2003年中国大陆进口总额为415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日本出口增长的80%源自中国,并指“支撑日本经济恢复的幕后主角是中国”;而近年来中国政府所相继提出的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新理念,不仅在国内深入人心,且颇受国际好评,中国的软国力有了明显增强。
简言之,中国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国际与国内机遇,只要抓住这些历史机遇,中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将能比较顺利地得以实现。然而,虽然存在以上机遇,但树欲静却风不止,以霸权主义、台独分裂势力、“东突”国际恐怖组织等为首的几股“恶势力”正蠢蠢欲动、图谋不轨,致使中国仍面临着反霸、反独反民分、反恐防扩散等战略任务,而中国的国家安全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面临来自以下五方面的严峻挑战。
二 “十一·五”期间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五大挑战
(一)美国借反恐谋霸权,战略重心脱欧入亚,极力防范中国崛起。美国在忙于反恐与“改造”中东的同时并未放松对中国的警惕,即将于2005年出台的美国国防部新《四年防务评估》(2005-2008年)将会突出以下两大重点,即“不管(美国)大选结果如何,美国仍然将面临两项不可推卸的战略任务——改变中东和遏制中国的崛起”。而如果美国在中东变得比较顺手,那将会有更多精力用来应对中国;美国正大幅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在中国周边战略要地加紧投棋布子,强化军事存在,谋求战略先机,美国的亚太军事部署渐已对中国构成了东西两面钳制的态势:在中国东面,为防范中国崛起并慑止中国大陆对台独动武,美国进一步提升其海空军战力,计划在关岛增设航母并将其打造成武库要塞,在西太平洋频繁举行军事演习。美日军事同盟更趋紧密,二者联合开发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驻日美军在此次军事调整中不减反增,美国拟“对日本实施核心基地化”,将其陆军第一军司令部由本土迁至日本,驻日美军司令部届时将成为统辖全亚洲美军的指挥中心。美国与台湾之间的“准军事同盟”俨然成型,美台作战指挥与情报系统相互融合,美国对台军售续呈扩大升级之势,美国还不断压台湾尽快通过巨额军购案,美国国防部甚至怂恿台湾发展对中国大陆的战略反制力量,包括攻击大陆的三峡大坝。美国共和党的新党纲甚至公开叫嚣:“如果中国攻打台湾,美国将帮助台湾实施自卫”。在中国西面,美国以军事存在、民主推广、经济援助三管齐下,借反恐大力渗透中亚与南亚地区。美国还默许“东突”民族分离势力在其境内成立所谓“流亡政府”,并拟释放关押在古巴关塔那摩基地的“东突”恐怖分子、放虎归山,美此举明显带有以“东突”牵制中国的意图。
(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的“大周边”不稳定与不安全因素进一步增多,中国面临着区内强权挑战与反恐防扩散的双重压力。1.日本积极配合美国军事战略调整,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加快修改和平宪法。日本新防卫大纲极力渲染所谓“中国威胁”,主张“抑制中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膨胀。”日本在东海与钓鱼岛侵占中国的合法权益,与中国恶意竞争俄罗斯油气资源;2.中国周边核扩散的危险正在逐步加大,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止步不前、日久恐怕生变,朝鲜甚至有可能乘机抓紧实现核武装化;3.从中亚的“乌伊运”、“伊扎布特”到南亚的“东伊运”、塔利班与“基地”组织,再到东南亚的“伊斯兰祈祷团”,中国“大周边”已成恐怖袭击高发带,国际恐怖主义针对中国的趋势有所上升;4.受美国强力渗透及恐怖极端势力影响,中国的中亚与南亚邻国政局变数增多,对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三)以台独为首的各敌对势力在外力支持下可能乘机兴风作浪,对中国国家安全、主权与领土完整构成紧迫威胁,中国的反独反民分斗争任务更趋艰巨。1.“十一·五”期间为台海两岸关系的高风险期,台独对中国大陆确保战略机遇期已经构成了首要威胁,中国大陆的崛起正在与台独进程赛跑,在此期间二者均呈加速之势并极有可能迎头相撞。在陈水扁第二任期(2004-2008年),台独势力研判台海两岸军力“平衡”将在2005年后加速向大陆一方倾斜,其保持“平衡”的时间所剩无几,故迫不及待加速台独步伐,急欲在2008年前“制宪”与实现台独“大跃进”。台独势力更欲趁中国大陆埋首经济发展、办2008年奥运会及2010年世博会,因求稳心切及顾虑国际影响,不敢对台独下重手,故其可乘机犯难、大搞实质台独。台独势力一面幻想“不战而独”与“和平分裂”,不断分化中国大陆与世界各国关系,玩弄阴谋诡计、混淆视听,欺骗国际社会,一面加大以武拒统谋独的力度,持续挑战台海和平与两岸关系现状;2.美国与日本虽因担心台湾急独势力将其拖进战火而被迫对台加以压制,但其重点仍在于阻止中国大陆统一台湾,美日台之间三边安全互动频繁,三者正加紧以军事准备阻止中国大陆对台独动武;3.中国境外“东突”组织在国际反华势力支持下业已重新整合,其恐怖暴力与政治斗争两种手段并举,对中国的西部安全与稳定将构成更大威胁。
(四)中国的能源与资源安全形势严峻,对外经贸摩擦呈扩大化趋势。1.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2003年净进口近1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长41%,进口已占中国石油总消费的40%,2004年进口预计接近1.4亿吨,到2010年中国油气进口将达2亿吨。国际能源总署认为2030年中国大陆的石油进口量将从目前每天的200万桶增至1000万桶,对外依赖度届时将高达74%,中国的能源安全风险将不断增大。另外,2003年中国粗钢的消费量也占了同期世界粗钢消费增长的71.8%。中国既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同时又被无端指责为导致油价高涨及影响世界经济的负面因素。2004年国际油价因投机炒作与产油区局势动荡而屡创天价,今后油价仍将持续走高,这不仅大幅增加中国的进口成本,更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挑战;2.国际能源格局的争夺加剧,中国面临着美日及其垄断资本的强势挤压,俄罗斯对与中国的输油管线合作一再反复无常、举棋不定;3.中国能源合法权益还受到邻国的非法侵占,东盟有关国家正加紧开采中国南沙油气资源,日本对中国开发东海大陆架资源加以干扰破坏;4.中国海外能源保障及战略通道安全堪忧,中国50%的石油进口来自战乱频繁的中东,80%的石油进口须经绕马六甲海峡,90%的石油海运要靠外轮,能源运输通道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猖獗及美日制海权的多重制约;5.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份量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将持续面临升值压力,对外贸易摩擦还将不断增加。
(五)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导致国内经济与安全风险增大,保障境外人员安全与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的形势相当严峻。1.外资正不断加大对中国产业结构与市场份额的控制,中国三分之二制造业及85%高科技出口均为外资,2005年中国将进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2006、2007年将相继开放银行与电信等敏感行业,中国国民经济命脉及产业发展主导权将更容易受到外部影响;2.因中国海外利益与境外活动日增,针对中国的恐怖袭击与恶性刑事犯罪不断增加,中国海外人员与机构安全保障堪虞;3.中国社会转型期新旧矛盾正进一步激化,社会弱势群体不满增加,群体性上访与恶性暴力抗法事件增多,由市场风险、官员渎职腐败、贫富两极分化、安全生产事故、疾病蔓延、环境恶化及民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等引发突发性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加大,对中国的发展与稳定均构成现实与潜在威胁。
简言之,以上五大挑战不仅各自存在与各自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可能相互联系与共同发酵,从而对中国的“十一·五”发展构成更大与更复杂的威胁。对此,需引起高度警觉,并加以认真防患与有效化解。
三 维护国家安全任重道远
如上所述,“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挑战尤其显得紧迫、棘手、严峻与突出。为确保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全面小康、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党和政府亟待强化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执政能力建设,并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进一步树立起“大安全”观。从国际国内因素相结合的角度考虑各种国家安全问题,既重视反分裂、反干涉等军事政治传统安全,又关注反恐防扩散、疾病防控等非传统安全,切实维护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安全。应不断完善中国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使各相关部门明确分工、紧密协调、形成合力、协同作战。应抓紧制定与“十一·五”社会与经济总体规划相一致的中国“十一·五”国家安全战略及年度报告。
(二)应明确将反独反民分与反恐防扩散列为“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家安全的两大主要战略任务,其中反独反民分(主要指反台独与东突独)又更为紧迫与艰巨。至于中国外交所一贯坚持的反对霸权主义原则仍需继续,只不过应将其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的反独反民分斗争之中,即反对霸权主义势力暗里明里支持台独与东突独。而反恐防扩散对于中国而言可谓是新的挑战,中国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应以打击威胁中国自身的有关恐怖组织为主,可对防扩散安全倡议(PSI)予以积极考虑。而“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应是集中精力保重点,应优先反独反民分。
(三)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开展大国“多边外交”,确保中国的战略安全。以尽早在2005年实现首脑互访来稳住并发展中美关系,在经贸、反恐防扩散、朝核、地区稳定等方面与美国合作,警惕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手政策,对美国继续强调其对台军售将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美国可能因此被拖下水并可能导致中美迎头相撞,与此同时可联合美国反对台湾急独势力;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继续争取于中国有利的油气合作方案;利用日本对中国经济依赖加深趋势,以区域一体化破解中日关系僵局,警惕日台勾连,争取避免日本对美国一边倒;抓住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契机,促其尽快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与印度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四)分片经营、稳打稳扎,以区域经济合作、反恐防扩散等维护中国的“大周边”安全。中国的“大周边”分作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与中亚四片,应分片经营、各片各有侧重。尽快重启朝核六方会谈,重点防止朝鲜核武装化,进一步争取韩国,维护东北亚稳定;以“10+1”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地区论坛(ARF)安全合作双管齐下,促进东南亚和平繁荣;以反“东突”、反恐及能源合作为重点,大力发展与中亚邻国的关系。
(五)努力确保中国的能源与经济安全,尽早防范对外开放风险。能源安全重在规划周密与目标明确,积极防范国际能源市场价格风险,进一步拓展境外能源来源,力争参与俄罗斯远东油气开发、哈萨克管道与铁路及缅甸管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捍卫中国的海洋资源权益,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对WTO“后过渡期”中国的经济安全风险制定防范应对预案,抓紧评估外资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的潜在危险,对其加强监管,避免经济命脉受制于人;妥善处理对外经济摩擦,善用国际机制解决纠纷,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制定应变方案;继续积极参与本地区区域与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六)保障中国海外人员与机构安全,有效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扎实做好重点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界工作,强化中国海外人员与机构安全保障措施,加快相关机制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加大经济政治改革力度,标本兼治,加快中国的危机预警、管理与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积极开发中国的传统与当代文化、政治资源,对内对外高度重视运用软国力;有效防止中国的内部问题被敌对势力利用,切实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国内安全。
总之,“十一·五”期间,中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可能遭遇一系列严峻挑战。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英明的因应原则,即“全面分析和妥善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善于扬长避短,坚持平等互利、共赢共存,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努力变挑战为机遇。”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这一基本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时度势,我们就一定能为顺利实现中国的“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并进而创造更为灿烂的民族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