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县外国语学校 河南信阳 4644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渐的增高,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将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落实到实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但是,数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将生活情景引入到数学课堂,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性,达成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生活情景
前言: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一般采取灌输式教学形式,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这样的教学形式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而且,教学形式枯燥无趣,学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严重降低数学教学效率。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转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推动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若是人的大脑处于紧张的状态,对于外界的信息就会不容易接受。但是,当大脑处于轻松的状态时,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是极高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1]。若是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加速理解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是,如果课堂氛围紧张,学生的精神就会处于紧绷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想要高质量的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景,就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放松面对学习与教师的紧张情绪,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在每节课都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主动的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发现的趣味性数学故事、数学难题等,既将学生下课的情绪缓和,也开拓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
在教学中进行生活情景的创设是为了通过其所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有效的理解和吸收。在此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若是教师将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就会将知识解答,无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教师若是将问题设置的过难,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明确思维的方向,导致生活情景的创设失去了价值。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2]。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思考作为教学的重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通过学生身边或生活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是较为困难,很难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影响教学成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3]。当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后,就会主动的克服消极情绪与困难,以积极饱满的态度学习和探究知识。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途径,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充分的考虑,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亲身的体会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为学生主动的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走进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晰的认识到数学学习与生活是不可割裂的,进而让学生喜爱上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热爱生活。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节日为学生创设情景,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同时还为学生渗透了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秋节到了,妈妈打算把买来的月饼与邻居李阿姨一家共同分享。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与问题:1.把4块凤梨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2.把2块蛋黄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3.把1块豆沙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可以将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调动,帮助学生轻松的理解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四、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知识更好的为生活而服务,同样,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给今后的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最终使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实的感受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更加主动的开展数学知识的探索。教师要将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思维理解生活,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将数学知识实践运用
在数学课堂中,当教学创设生活情景,就相当于将学生导入到了实际的问题中。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当学生面对问题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想法。此时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处理生活情景中的问题。教师这一环节的开展可以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好的培养,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问题的成因方面着手,综合考虑其他元素与条件的影响,依据思维的顺序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之后再通过实际的应用验证自己的想法,达成一个良性循环,强化实践能力,呈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结论: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要将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培养,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既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心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143.
[2]郭萍.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09-110.
[3]安桂贞.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50.
论文作者:贾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学生论文; 情景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要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