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福建厦门 361003
【摘 要】目的 探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脊髓型减压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脊髓型减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和研究组),各10例。其中,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心理状况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脊髓型减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脊髓型减压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前言
减压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是由于完成高压作业后减压不当,导致体内原先溶解的气体超过了一定的界限,游离至血管内、外部或组织中,产生气泡,引起病理反应[1]。若在高空飞行、潜水作业、沉箱作业等高压作业中违反减压规定,则易引起血管栓塞或氮气泡压迫等症状,从而导致减压病。该疾病发病快,对身体的损害也较为严重,会导致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消失。另外患者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躁、抑郁等[2]。本文对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脊髓型减压病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护理效果的影响,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脊髓型减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10例。参照组中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9~48岁,平均年龄为(32.54±5.47)岁;潜水工龄为1个月~20年,平均潜水工龄为(4.66±2.48)年;潜水深度为15~78m;每次潜水作业时长为2~7小时。研究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0~47岁,平均年龄为(32.41±5.35)岁;潜水工龄为1个月~18年,平均潜水工龄为(4.56±2.35)年;潜水深度为15~75m;每次潜水作业时长为2~10小时。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潜水工龄、潜水深度、作业时长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相同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流程介绍如下:
脊髓型减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自我否定阶段、愤怒阶段、承受阶段。根据各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
(1)自我否定期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的年龄大多属于壮年,在家庭中起到支柱作用,而该疾病会导致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消失,使其无法再承担家庭的责任,从而出现短暂的自身角色感的缺失。刚入院的患者精神状态一般较差,心理负担较重,对于突如其来的疾病充满恐惧,加之无法承担家庭的重任,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对此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同时向其讲解治疗方案,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的心理状态逐渐得以改善,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2)愤怒期心理护理: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既要忍受身体上的病痛,又要承受心理压力,在此情况下极易产生愤怒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以足够的耐心来对待患者,可以通过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平和患者心态,对于患者的倾诉要耐心倾听,并给予合理的建议,让患者的情绪有一个可以发泄的渠道。
(3)承受期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接受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护理人员应主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患者因康复进程较慢而放弃治疗。同时,可以了解患者的爱好特长、家庭关系等,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给予其更多的关爱,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提高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SAS和SDS量表主要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 )表示,使用t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说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的下降程度较常规组更为显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 ,分)
注:同组相比,△P<0.05;与参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脊髓型减压病在不遵守潜水规则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为避免后遗症的产生,必须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案[3]。患者发病后,由于受到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影响,常会出现抑郁、焦虑的心理表现。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治疗该疾病,必须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4]。心理护理就是针对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特点及心理活动规律,采取一系列心理护理措施,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尽可能为其创造有利于治疗与疾病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应寻找其心理变化的源头,根据不同的心理阶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从而提高心理护理干预的针对性[5]。此外,护理人员应向其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护理后,研究组的SAS和SDS评分低于参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对脊髓型减压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产生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岩,李学文,姜艳等. 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型减压病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2):1118-1119.
[2]庄恒忠.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脊髓型减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1):1010-1011.
[3]张虹蓓,韩巍,王秀彬.浅析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2014,8(11):267.
[4]黄俊弟.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病情转归效果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5,29(03):195-196.
[5]李丽,白玉龙,吴毅等.康复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07):632-635.
论文作者:苏彩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脊髓论文; 病患者论文; 作业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