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除“导弹威胁”的根本出路——兼析美国对外政策的弊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弊端论文,导弹论文,出路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57年美国的领土不再在导弹核武器的打击范围之外以来,这个最先发明且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同核武器之间就有一种很不舒服的关系。摆脱核威胁的梦魇,使美国重新回到受两洋庇护的绝对安全状态,一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冷战期间,美国曾把大力发展核武器作为威慑对手的一种选择。为此,不惜巨额资金,生产和部署了13,000余枚核武器,可以数次毁灭地球。到冷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才悟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原来将一个人杀死一次和十次的结果是一样的。为了走出困境,美国又不得不重新投入巨资来拆除和销毁已有的核武器。在战略史上,不乏由于错误的观念而导致作出愚蠢决定的事例,而象美国这样在消除核威胁问题上所走过的怪圈却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愚蠢至极。
然而,美国并未从中吸取教训,找出威胁的真正根源,反倒提出要发展技术更加困难的防御系统来对付导弹核威胁,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反导计划。其实,这一努力并非始于今日。从60年代尼克松的“反导系统”到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再从布什的“对付有限打击的全球防护系统”到克林顿的“战区导弹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已经是第四个版本了。前三次计划均因为技术、经费以及战略上的原因而先后夭折。今天的美国政府为什么又要再一次知难而进呢?
难以令人信服的论据
1998年,美国导弹防御组织和那些热衷于反导计划的人士向世人宣布:1998年将成为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将由研究与发展阶段转入生产与部署阶段。1999年1月20日, 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向国会作证时,提出了与历届政府几乎相同的论据:一方面美国面临日益紧迫的导弹威胁,特别是来自“非理性国家”(或“无赖国家”)的导弹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进步,过去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已经变得可能了。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来自“无赖国家”(或“非理性国家”)的导弹威胁。一向标榜“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不可侵犯”的美国,竟然用这种极富侮辱含义的词汇来形容别的主权国家,进而把该国的人民也当作“无赖”加以对待,无视他们求生存的基本权利。这不得不让人回想起在殖民统治时代,那些殖民主义者为了增加其对殖民地国家统治的合法性,而随意将某些民族称为“劣等民族”,将某些国家称为“东亚病夫”、“东欧病夫”、“欧洲病夫”……,自称西方“文明”国家有义务来解救他们。今天,美国又将某些国家称做“无赖国家”或“非理性国家”,其用意已不言自明。
其实,道理很简单,要干预别国事务,谋取自身利益,必须要给世人一个说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透明度日益增强的“地球村”里,即使是在诸多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的唯一超级大国也不得不如此。所谓“非理性国家”的威胁,只不过是美国因为自身的某些行为不当而担心别人的一种心理反应和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而已。据英国媒体披露,美国私营间谍卫星拍摄到的高清晰度照片显示,朝鲜唯一能用的导弹试验中心只有“一个工作棚、一条土路、一个发射台和一片稻田”,这样的基地根本无法进行“大浦洞”号导弹的试验计划。换句话说,美国花费数十亿美元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用以对付的“朝鲜威胁”根本就不存在。
科恩的第二条论据更是难以让人信服。虽说历史不一定能够再现,但我们也不妨简要回顾一下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经历。1967年,里查德·尼克松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曾宣称:一旦当选,他将批准在全国部署16套反导系统。可当选之后不久,他给美国选民的回话却是:“对不起,我实在不知道该计划会如此困难。”随后,他不得不开始与苏联协商签订反导条约。首次尝试就这样不了了之。1983年,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被宣传得神乎其神,迫使苏联、欧洲,甚至日本都提出了类似的高科技发展计划。然而,直到冷战结束,美国政府除了耗费数百亿美元巨资之外,技术难题依旧存在。于是,又不得不转而与苏联协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1992年布什政府决定用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对付有限打击的全球防护系统”取代“星球大战”计划。克林顿上台后,又再次降低标准,提出要分阶段发展和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要与某些盟国合作,一是与盟国分享成果,共同对付导弹威胁;二是利用盟国的资金和技术。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投资120多亿美元,进行了17次试验,只有1999年10 月的一次试验获得成功。此外,该系统也只能有限识别弹头的来袭目标,对多弹头分导式目标毫无办法。人们知道,任何一种新式武器从实验室走向战场都要经过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试验。1975年美国的“卫士”反导系统在部署之前进行了111次拦截飞行试验,在取得了58 次成功之后才开始部署。而今天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却要在1次成功,18 次失败的基础之上进行部署。难怪美国导弹防御组织的某些有识之士曾经明确指出:1998年以来进行的是“急于失败的试验”。研制部门在“要尽快具备实战部署能力”的政治压力下,不得不简化了许多环节,减少了试验次数,增大了武器的风险。有的专家还进一步指出,反导系统的关键并不在导弹本身,而主要困难在于感应系统和指挥、管理和通信系统,这些问题也正是海湾战争期间爱国者导弹屡屡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但到目前为止,该问题依然如故。今年1月18日的最新一次试验又以失败告终。
极其危险的可能后果
2000年1月20日,在今年第一次拦截试验失败后第二天,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培根宣布,美国政府将认真评估是否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评估的标准是:系统可靠性、系统效费比、导弹威胁、国际社会反应。从其列出的四项标准的优先次序来看,美国所宣称的来自“非理性国家”的导弹威胁并不是部署与否的首选前提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系统的可靠性和所需费用,最后才考虑国际社会的反应。这再次表明,第一,同以往一样,美国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从来不把国际社会的看法作为最重要的依据;第二,来自朝鲜、伊拉克等国的导弹威胁并非是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根本原因,而是别有用心。
如果说美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了对付俄罗斯和中国的“核威胁”,似乎更符合逻辑些,但现在美国又不公开地这样讲。由于有限的反导武器根本无法对付俄罗斯庞大的核武库,因此,最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该计划完完全全是针对中国一家的,因为现在美国正试图通过技术共享来把俄罗斯拉在一起。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可行吗?早在1986 年10 月11日的冰岛美苏首脑会谈期间,里根对戈尔巴乔夫说:“如果试验证明SDI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美国情愿与苏联分享这一伟大的成果。 ”戈氏的回答是“如果你连钻井平台设备或者牛奶加工厂都不肯让我与你分享的话,我又怎么能相信你让我分享SDI呢?”可以肯定地说, 如果美国政府执意要部署该系统,无论其成功与否,这种逆裁军潮流而动的行为,必将加剧美国与其它大国之间的不信任,使世界裁军进程停滞甚至逆转,导致新的军备竞赛,给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
俄罗斯:坚决反对
众所周知,美国部署该系统面临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美苏于1972 年5月共同签署的《苏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国会作证时声称,鉴于该系统可能违反《反导条约》的第Ⅰ、第Ⅴ和第Ⅳ条款,美国将与俄罗斯磋商,争取修改条约,如果俄同意,美国可与俄分享某些反导技术,如果俄拒绝修改条约,美国就单方面退出该条约。对此,俄罗斯立即表示,《苏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80年代以来核裁军的基石和前提,不容修改。而后,俄罗斯国家杜马明确指出:俄将把美国是否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作为俄能否批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Ⅱ)的先决条件,连许多从前主张批准该条约的俄杜马成员也积极支持这一立场。
从科恩的强硬态度中人们不难看出,在许多美国政客眼中,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国力日衰,有求于美,因此听从美国的旨意并与其合作似乎是理所当然之事。的确,在苏联解体之初,许多俄罗斯政治家曾梦想从此即可与美国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在稍纵既逝的美俄“蜜月阶段”,俄一政党甚至主张在白令海峡修一座大桥,建立“美利坚——俄罗斯合众国”。然而,就在美俄签署STARTⅡ之后的1993年, 美国即将北约东扩提上议事日程,违反了苏联从东德撤军时作出的承诺。在对俄经援问题上也让俄大失所望,美俄之间的不信任日益加深,俄开始奉行“双头鹰”政策,但俄并未从此完全放弃与西方建立友谊的幻想。结果从1997年美国提出北约东扩时间表,到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正式成为北约成员,俄罗斯的反对不起丝毫作用;从1998年美英空袭伊拉克,到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俄即使威胁使用核武器也未能改变美国和北约的行动计划。一系列的“偶然”事件,终于使俄罗斯认清了其中的必然性。今天,美国在基本完成在俄罗斯外围的战略部署(北约东扩使俄地缘战略空间后退2000多公里,回到了千年前的态势),控制了俄罗斯的经济(目前俄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命脉已经掌握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手中)之后,又要修改或退出反导条约,这等于是要拔掉俄罗斯作为大国象征的最后一张王牌——战略核威慑力量。稍微懂点常识的人们不禁要问,俄罗斯还有妥协的余地吗?在2000年到来之日,俄罗斯政坛领导人进行了出人意料的更替,叶利钦辞去总统职务,苏联克格勃出身的总理普京出任代总统。大选前夕,俄出台了经普京签署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明确提出在俄及其盟国被侵略时有权动用核武器击退侵略者,这意味着俄罗斯的核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最近又有报道称,如果克林顿批准部署反弹道系统,俄罗斯将恢复生产并部署多弹头战略导弹。这样一来,美国通过STARTⅡ赢得的相对核优势将彻底消失, 导弹防御系统也将形同虚设,正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欧洲盟国:深感不安
对美国的西方盟国而言,自从美苏达成核均势以来,一直缠绕在他们头上的梦魇就是,美国为了自身安全利益可能放弃对他们提供核保护伞的承诺。当初美国的SDI 计划就已经引起了盟国与美国间的互不信任。这次美国提出反导系统后,进一步加剧了盟国的担心,而首当其冲的是德国。德国外长菲舍尔在访问华盛顿的时候曾指出:“美国的计划会使北约内部对安全保障标准的认识产生分裂。德国之所以是无核国家,是基于对核大国美国保证维护我们的利益、建立一定秩序的信赖。”然而,欧洲现在认为,如果只有美国一家具有把来自他国的导弹攻击拦截回去的能力,那么,欧洲即使受到攻击,美国也没有必要一定进行核反击,使本国的安全受到威胁。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的一位高级官员对此也深表不安。北欧国家已明确表示,拒绝为TMD提供设施。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凯尔指出:“这不纯粹是一个由美国作出的决定,因为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将以欧洲的丹麦和英国为基地,欧洲应参与对该计划作出决定。”不难设想,如果美国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势必加深欧美之间的互不信任,给联盟关系带来阴影。英、法为了保持其有限核威慑的可靠性,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速其核武器的现代化进程,发展更多突防能力更强的导弹核武器。
其他国家:不会坐以待毙
在东亚地区,作为核俱乐部成员的中国,也决不会坐等其有限的核反击能力被完全抵消。面对美国已经将日本,甚至还可能将台湾地区拉进反导系统的企图,中国已经表示强烈反对。在1999年3月26 日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裁军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已经对此发出了严厉警告:“研究、发展、部署以及扩散先进导弹技术,修改甚至退出作为全球战略稳定基石的现有裁军条约的行为,将对国际安全与稳定产生广泛的消极影响,将在新的领域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严重阻碍甚至毁掉国际核裁军与核不扩散努力的进程。”虽说中国不会象原苏联那样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但为了保持自己有限核反击力量的可靠性,一定会加速核武器的现代化进程。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已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早在1979年,中美两国就达成协议,美国奉行从台湾地区“撤军、断交、废约”三原则,这是中美建交和保持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台独势力日益发展,台湾当局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使台湾问题成为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大隐患。其根源有二,一是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独倾向,二是外部反华势力和个别国家政府的支持与纵容。美国口口声声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但从“与台湾关系法”到对台军售;从邀请李登辉访美到“加强台湾安全法案”等一系列行为都在给台独势力撑腰打气。将台湾拉入TMD, 无疑是迄今为止对台独势力的最大支持,甚至等同于美台重新恢复军事同盟或建立美日台军事联盟关系,迫使台湾问题一步步走向武力解决。对此,中国政府已于2000年2 月21日发表了《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郑重声明:如果“台湾宣布独立”或“外部势力干预”或“统一问题久拖不决”,大陆方面将不得不采取武力。可想而知,一旦台湾海峡爆发战争,必将使亚太地区持续多年的稳定局面化为乌有,这当然不是中国的愿望,也决不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广泛利益。
朝鲜为了保持力量平衡,则很可能停止与美国的核武器谈判,尽快加入核俱乐部成员的行列。日本会仅仅满足于发展TMD?今天, 美国允许日本发展和部署TMD, 难道明天就不会允许日本发展其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届时,在过去15—20年间几乎处于静止状态的东亚地区军事态势将发生巨大变化,维持了几十年的东亚和平与稳定将不复存在,军备竞赛势将难以避免。
南亚次大陆的核态势本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却偏偏又雪上加霜,先是国会不批准《全面核禁试条约》,接着又要部署反导系统。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作为“有核国家”的感觉还没找到,其核威慑的作用就即将被抵消,对此,他们下一步的行动会是什么呢?此外,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利比亚、南非,甚至拉美的某些核门槛国家又将如何应对,都将是不得而知的事情。
美国:成为“无赖国家”并非神话
很显然,上述局面的出现一定不符合美国的安全利益,冷战的“和平红利”和世界各国近十年来所取得的裁军和反扩散成果也必将丧失殆尽,美国也绝不会变得更加安全。
面对这种可能的危险后果,美国某些热衷于反导系统的极端分子甚至提出,美国可以通过发展更多的反导系统,把整个美国变成一个无懈可击的“美洲堡垒”(Fortress America),来保证美国的“绝对安全”。这一选择只能有两种可能结果,一是花掉美国纳税人的所有钱财,建立美洲堡垒,使美国人生活在“绝对安全”的反导系统“盔甲”之中,限制了自身的行动自由,完全违反了美国人的初衷;二是“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旦美国拥有了绝对的安全,将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制约美国的行为,这必将加剧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喜欢滥用武力的倾向,到那时,“无赖国家”的称号就离美国不远了。而且,更危险的是,虽然美国的本土比以往更加安全,但美国分布在世界各地各种机构则很可能成为美国的对手进行报复的首选目标。在这方面美国的教训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
威胁到底来自何方
当今世界安全领域最令人费解的一个现象是:在军事、经济及高技术领域无可匹敌的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却要整日里挖空心思对付来自一些积贫积弱的小国对其构成的威胁,今天说某国是“无赖国家”,明天又四处散播“某某国威胁论”,凡此种种,人们不禁要问,美国怎么了?她所面临的威胁究竟出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对自身安全如此担心,根源存在于美国战略决策所表现出来的四大弊端:安全观念上的保守性与冷战思维的继续、追求霸权的心态与对别国内政的频繁干涉、价值观念上的排它性以及内外政策的双重标准,这四个方面又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导致美国在世界各地树敌过多,从而增加了美国面临的威胁。
安全观念上的保守性。冷战结束以来,由于美国居于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无视当今世界安全领域发生的本质变化,无法走出“一国的安全即意味着它国的不安全”这一“零和游戏”的怪圈,自认为冷战的“成功”经验可以推而广之,进而将美国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完成美国的“天定命运”。于是,美国又按照冷战的模式,将世界各重要地区的某些与美国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列上了“无赖”的国家名单,试图通过进行多个“小型化”的冷战,逐步使这些国家发生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演变。但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并不以某些个人或国家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美国冷战后的外交政策并没能如愿以偿,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就是最典型的事例之一。尽管美国将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作为军事战略的首要任务之一,但“扩散的趋势却越来越令人担忧”。 对美国的战略家们而言,恰恰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 Fulfillment Prophecy)。 由于美国依仗其强大的军事技术优势,动辄以武力或武力威胁干涉别国事务,这就迫使那些国家发展可与美国对抗的手段,而包括导弹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极易成为这些国家的首要选择。科索沃战争给许多国家带来的启示就是:如果米洛舍维奇拥有核武器,北约还会如此肆无忌惮吗?
追求霸权的心态。1997年,美国提出了“塑造—反应—准备”新军事战略。该战略提出,在2015年以前,美国拥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战略机遇期”,也就是说,在未来一代人的时间里,美国不会面临像冷战时期苏联那样的全球性对手。与此同时,美国也认识到,它现在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也难以持久,为了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性战略对手,美国应利用目前的“战略机遇期”,利用美国的实力,尽力扩大国际战略格局的不平衡状态,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安全环境,将冷战时期的两极争霸格局,平稳地过渡到美国一极独霸的单极格局,实现其200 年扩张历史的最终目标——“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 由于这一政策在谋求美国自身利益与行动自由的同时,限制了别国的发展与行动自由,因此,势必与某些国家的利益相左,引起别国的反对甚至武力对抗。特别是处于重要地区的某些大国,更不会甘心于按美国的旨意行事,也决不会把自己国家的主权与美国共享。
价值观念上的排它性。冷战期间,美国为了表明其遏制政策的合法性,强烈批评苏联用武力向外输出“共产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行为。并把苏联的这一政策视为“冷战”的根源。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本来以为意识形态的争斗将从此结束,各国人民无论其信仰、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如何,都会共享“和平红利”,谋求共同繁荣。然而,作为冷战的“胜利者”,美国在强力推行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方面比前苏联走得还远,把凡是与美国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都视为潜在的对手,或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对象。美国“扩展战略”明确提出,美国将利用其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向世界各地的“非民主”国家推广美国价值观念。为此,美国一改以往战争结束后大量裁减现役军队的传统(从某种角度来看,40多年的冷战也是一场战争),依旧维持强大的武装力量,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从伊拉克到波黑再到科索沃,美国从根据联合国授权,到利用联合国授权,直至发展到绕开联合国而不断对主权国家使用武力,粗暴践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条约机制。从“人权”外交到“克林顿主义”的提出,美国价值观念的排它性日益增强,到处树敌,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极大威胁,同时也将自己置于被反对和攻击的地位。
内外政策的双重标准。从对内政策来讲,美国自称是世界上最“民主”、最讲“法制”的国家。然而,其对外政策往往最不讲民主和法制。一方面美国大力发展、使用和出口包括导弹在内的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极力限制其它国家发展和出口武器;一方面极力推广美国的民主与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又无视其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民主权利,谋求“世界领导”地位;一方面频频使用武力进行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另一方面又通过制裁与禁运制造新的人道主义灾难;自己拥有庞大的核武库且奉行“首先使用”政策,另一方面却不许别国发展核武器,甚至连核能的和平利用都不允许;一方面倡议世界各国签署《全面核禁试条约》(CTBT),遵守《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另一方面自己却肆意违反这些条约,拒绝批准CTBT,与别国分享导弹技术……。在美国历年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莫过于“美国利益”一词,然而却几乎见不到“考虑或照顾别国利益”的字样。“天赋人权不可侵犯”,现在怎么成了“只有美国的利益不可侵犯”呢?一言以蔽之,如此奉行极端“民族利己主义”的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怎能使自己不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威胁”呢?
消除威胁的根本出路
世界各国都有权利追求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美国也不例外。但任何国家都不能忘记,在这个小小的地球村里,共有200多个国家, 生活着数十亿拥有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和不同肤色的人们,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更不要忘记,美国的发展也正在于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移民,在他们共同努力下才造就了今天如此繁荣与发达的美利坚合众国。尊重各民族的特性,使各民族和睦相处是保持美国国内稳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样道理,学会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也是美国消除它自身所面临的包括导弹威胁在内的各种威胁的根本出路。
首先,美国必须与那些对其有敌意的国家实现和解,减少敌意。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和解才是通往和平的桥梁,美国要想真正消除威胁,必须主动与相关国家实现和解。1994年,关于朝鲜的核威胁被媒体炒得热火朝天,大有山雨欲来之势。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斡旋和协商,美朝双方在不长的时间内即达成了协议——美国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朝鲜承诺放弃核计划。1999年,美国通过减轻对朝封锁和制裁的承诺,基本使朝鲜同意放弃或暂停开发大浦洞Ⅱ号弹道导弹的计划。原因很简单,朝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在于国内的经济困境,提供经济援助和解除制裁正是解决朝鲜问题的关键。对其它一些国家亦可采取同样的办法来化解矛盾,减少危机。当然,这需要美国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与发展阻力重重、前途未卜的导弹防御系统相比,其经济代价只是发展反导系统的百分之几,而且,在政治和安全上会获得很高的回报,这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的双赢结局,也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
第二,在全球核裁军和反扩散努力中起“带头”作用。要想真正消除所谓的导弹威胁,必须从推进核裁军的进程入手,消除威胁的真正根源。据报道,目前德国、加拿大、荷兰等许多北约国家希望北约放弃“首先使用”的核政策并在裁军进程中起带头作用。笔者认为,如果美国能够接受这些国家的建议,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苏联的威胁已经消失,美国拥有了历史上“难得的安全机遇期”,如果奉行“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不仅无损于美国的安全,还可以加强美国与盟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如果美国能在世界裁军进程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尽快批准《全面核禁试条约》(CTBT),放弃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将有利于消除其它国家恐惧心理,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说服其它国家积极参与核裁军进程和反扩散努力,遏止扩散趋势的发展,逐步实现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消除导弹核武器的威胁。
第三,放弃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谋求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安全。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的安全意味着别国的不安全”或“一国所得意味着别国所失”的“零和游戏”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在核武器与信息技术并存的时代,任何国家,无论其强大与否,要想保证本国的安全,都必须学会尊重别国的利益,寻求共同安全。作为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领域拥有绝对优势的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既有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安全的实力,也有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如果美国能够抓住当前的时机和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对那些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与困难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逐渐加强彼此的了解,增加信任,则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相互威胁,建立起持久的和平与合作关系。如果美国仍旧奉行冷战思维和“零和”规则,试图通过遏制和干预政策来实现自身的目的,必然使形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使美国真的面临许多国家的“导弹威胁”。到那时,正如前文所述,即使美国发展再多的反导系统,使整个美洲大陆都处于反导系统的保护之下,美国也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持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