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三总理关系与内容条件_周邦彦论文

《全宋詞》中三首相同內容詞作間的關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首论文,全宋詞论文,內容詞作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唐宋文人的别集中,作品重出互見的現象並不少見。究其原因,文人的别集經常都是身後由親友或後人編成,未必盡據作者手稿,也會依據他人之傳誦傳抄,這樣難免會誤收其他作家的作品或收入有争議之作。如果所據底本並非作家手稿,誤收、濫收的現象就越發難以避免。詞在當時多是依歌唱而傳播,流傳既廣,作者更容易被弄混淆。詞集中重出互見之作頗多,交往密切或風格相近的作家尤爲如此,如署名馮延巳和歐陽修的許多詞作,就既見於《陽春集》,又見於《醉翁琴趣外編》,其歸屬頗難判定。不過,雖然詞作重出,但爲詞的體制所限,調名一般不會改變,文字上也僅是字句小异。但在黄庭堅、秦觀、周邦彦這三位同時代的文人詞集中,却出現了內容相同、字句有异且調名不同的詞作,《全宋詞》將其分别收入三人名下。那麽,這三首詞作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其創作權又應該如何歸屬呢?

       這三首作品分别如下:

       銀燭生花如紅豆。占好事、而今有。人醉曲屏深、借寶瑟、輕招手。一陣白蘋風,故滅燭、教相就。花帶雨、冰肌香透。恨啼烏、辘鱸聲曉。岸柳微凉吹殘酒。斷腸時、至今依舊。鏡中消瘦。那人知後。怕夯你來僝僽。(黄庭堅《憶帝京》)

       銀燭生花如紅豆。這好事、而今有。夜闌人静曲屏深,借寶瑟、輕輕招手。一陣白蘋風,故滅燭、教相就。 花帶雨、冰肌香透。恨啼烏、辘鱸聲曉。岸柳微風吹殘酒。斷腸時、至今依舊。鏡申消瘦。那人知後,怕你來僝僽。(秦觀《御街行》)

       良夜燈光簇如豆。占好事、今宵有。酒罷歌闌人散後。琵琶輕放,語聲低顫,滅燭來相就。 玉體偎人情何厚。輕惜輊憐轉唧。雨散雲收眉兒皺。只愁彰露,那人知後。把我來僝僽。(周邦彦《青玉案》)①

       黄庭堅詞作下有題,題爲“私情”,三首詞所寫也顯然皆爲男女幽會偷情之事。秦觀詞和黄庭堅詞內容一致,只是詞調名不同,字句也稍有出入。周邦彦之作雖與前兩首有所差别,但叙寫之事相同,字句也相近,開頭結尾亦基本相同。

       詞人的獨立創作不可能相合到如此程度,那合理的解釋只能是最先有一首詞作,其餘的兩首都是依據它而產生。而判斷作品創作的歸屬權,較可靠的依據是看其最早出處。黄庭堅集今存宋刊本有《類編增廣黄先生大全文集》,其中即收有《憶帝京》一詞。《四部叢刊》三編集部所收《山谷琴趣外編》係上海涵芬樓藉海鹽張氏涉園藏宋刊本影印,其中亦收此詞。由此看來,黄庭堅的著作權應較爲可靠。

       秦觀文集今所見最早宋刻本爲日本內閣文庫藏宋乾道高郵軍學本。“中華再造善本”據國家圖書館藏宋乾道九年高郵軍學刻紹興三年謝雩重修本影印,分《淮海集》、《淮海後集》、《淮海居士長短句》三部份。此本乃是在高郵軍學刻本基礎上修訂而成,面貌基本相同。此外,一九三一年,番禺葉恭綽以故宮所藏和吴湖帆所藏兩種殘宋本《淮海居士長短句》合本影印,此兩殘本與高郵軍學本同出一版。以上諸宋本中,《淮海居士長短句》皆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不但無此詞,也無以《御街行》、《望帝京》或《青玉案》爲調名所填之詞。究其源流,題名秦觀之《御街行》最早見於宋傳奇小說集《緑窗新話》卷上引《古今詞話》,原文如下:

       秦少游在揚州,劉太尉家出姬侑觴。中有一姝,善擘箜篌。此樂既古,近時罕有其傳,以爲絶藝。妹又傾慕少游之才名,偏屬意,少游借箜篌觀之。既而主人入宅更衣,適值狂風滅燭,姝來且相親,有倉卒之歡。且云:“今日爲學士瘦了一半。”少游因作《御街行》以道一時之景。②

       《古今詞話》早已亡佚,此則記載爲《緑窗新話》所轉引。《緑窗新話》編者署名“皇都風月主人”,周楞伽先生認爲書名出於南宋羅烽《醉翁談録·小說開闢》“須還緑窗新話”一語,作者是南宋人,即使不是書會才人,也必和說話人有關。全書多係節録或改寫前人志怪、傳奇、野史筆記而成,所記之事多爲男女神鬼的愛情和文人才女的軼聞,如《劉阮遇天臺仙女》出於《幽明録》,《玉簫再生爲韋妾》原出《雲溪友議》,目的在於供說話人閱讀參考。③從此書的性質來看,作爲史料的可信度當然很低。

       此外從內容來看,書中記載也與全詞存在矛盾之處。依照詞意,所寫爲夜深人静時分男女之從容歡會,相别則是在明日拂曉,絶非《緑窗新話》中所說的狂風減燭時的“倉卒之歡”。此外,詞中所說樂器也是瑟而非箜篌。因此,秦觀作此詞之說難以成立。這應是書會才人一流的人物據黄庭堅所作之詞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故事。至於此詞當時是先以秦觀之名流傳然後被采入小說,還是小說作者自己改動了此詞的作者署名,就不得而知了。

       黄庭堅詞的調名爲《憶帝京》,而題名秦觀之作却是《御街行》,這是另外一個需要解决的問題。

       萬樹《詞律》所收《憶帝京》共有七十二字和七十六字兩體,均爲黄庭堅作,第二體即以此詞爲例。④《御街行》共有四體,分别爲柳永(燔柴烟斷)七十六字體、柳永(前時小飲)七十六字體、范仲淹(紛紛墜葉)七十八字體、高觀國(香波半宰)八十二字體。⑤徐本立《詞律拾遺》中又收入了張先(夭非花艷)七十七字體者,注曰:“次句比柳詞第一首多一字。”還收入了無名氏(霜風凄緊)八十字體者,注曰:“後結比范詞多二字。”⑥《詞律》與《詞律拾遺》二者相並,《御街行》共有六體,而與此詞體式皆不相同。

       這樣看來,此詞本來就是《憶帝京》,此後被誤認爲是《御街行》並寫入小說,純屬普通的調名訛誤。產生這種訛誤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憶帝京》和《御街行》這兩個詞調的格律極爲接近,這意味著這兩支樂曲的結構也很相近,因此在當時容易混淆。試將《欽定詞譜》中所録此二調的例詞比照如下⑦:

      

       這兩個詞調都分上下兩段,每段各押四仄韻,全詞共八韻。全詞所用句子多少數目相近,字數相近,每韻所用字數亦相近。可見,這兩首詞在韻數、句敷、字數等方面,都頗有相似之處。而在詞這種音樂文學樣式中,歌詞與樂曲的關係可以說是异質同構。雖然它們分别運用文學和音樂兩種不同的藝術語言,但這二者結合後却是按相同時間順序同步展開,造就决定了它們結構上的對應關係。而且通常情况下,押韻之處就是停頓换氣之處,詞中每一韻也往往對應著樂曲中一個樂句,張炎《詞源》中所說的“大頓小住當韻住”⑧,就包含有這樣的意思。歌詞格式的相近足以說明樂曲結構的相近,那麼將《憶帝京》誤認爲《御街行》就也不足爲奇了。

       《直齋書録解題》中著録有“《清真詞》二卷、續録一卷”,此本今已無存。周邦彦詞集今存宋刻本《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十卷⑨,有陳元龍注、劉肅序。劉肅序中有“嘉定辛未”等字樣,也即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朱祖謀曾見此本,並將其刻入《彊村叢書》。《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是流傳至今原貌依舊的宋刻本,其中並未收録此詞。

       究此詞之來源,最早見於明毛晋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本《片玉詞》卷上。毛本所據之底本,爲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溧水令强焕序刻之《清真詞》二卷。毛晋跋曰:“美成於徽宗時提舉大晟樂府,故其詞盛傳於世。余家藏凡三本,一名《清真集》,一名《美成長短句》,皆不滿百闋。最後得宋刻《片玉集》二卷,計調百八十有奇,晋陽强焕爲叙。余見評注龐襍,一一削去,厘其訛謬,間有茲集不傳,錯見清真諸本者,附補遺一卷。”⑩毛本《片玉詞》分上、下兩卷。上卷共收六十六調,其中從《減字木蘭花》起而至卷末十五調,調名下皆注“《清真集》不載”,明顯是毛氏藏本《清真集》未收而見於强焕刊本《片玉集》者,而此《青玉案》正在其中。卷下後半部份亦多有注“《清真集》不載”者。

       强焕本刊刻時間爲孝宗淳熙七年,距周邦彦卒年不過數十年,但已多有僞作,究其原因,它是在某一宋本的基礎上,由强焕輯補而成。朱祖謀在《彊村叢書》中,曾以陳允平《西麓繼周集》和周邦彦詞集詳加對勘,得出了這個結論:

       《西麓繼周集》一卷……集中序次與汲古閣刻《片玉詞》粗合,惟多在上、下卷之前半,亦有同調而未盡和者。竊意當時周詞原有此本,後經强焕增輯,故較衡仲所和有溢出者。(11)

       吴則虞《清真詞版本考辨》中言之更詳:

       强本分上下兩卷,收詞一百八十餘首,較西麓和詞溢出六十餘闋,試以兩本相勘,西麓所和百二十餘闋,皆在强本上下卷之前半。嘗疑强焕之前原只此數,其上下卷卷末增附之詞,皆晋陽所裒次。毛刻《木蘭花令》下注云“原本二首,考‘殘春一陣狂風雨’是六一詞。”毛氏所谓原本,殆指强本,足見强焕所附各詞,多誤入。《清真集》以强本最贍備,然不免采真及濫,其功在此,其過亦在此。(12)

       陳允平之前和周詞而成集者已有方千里、楊澤民二家,毛晋《六十名家詞》中亦收方千里《和清真詞》一卷,計七十六調、九十四首,數量明顯少於《西麓繼周集》。《和清真詞》的詞調排序和《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相同,但僅止於卷八之末《滿路花》一闋,並未和第九、第十兩卷。據此,王國維推論“宋本《清真集》二卷,當終於《滿路花》一闕,故方、楊和詞皆從之;至《綺寮怨》以下三十一闕,殆即所謂後集”,“陳注本則分前集二卷爲八卷,後集爲二卷”(13),其說可信。因爲《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的編排體例爲類編,卷一至卷六依次爲“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卷七、卷八爲“單題”,意即咏物,可謂整然有序。而卷九、卷十則標爲“雜賦”,明顯與前八卷不同,且其中題目又有“秋思”、“秋悲”,與“秋景”中的相關題目基本重複,明顯出於後來增補。可見,《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的前八卷保留了《清真集》的原貌。而這八卷所用詞調也都基本出現在汲古閣刊《片玉詞》上下卷的前半部份,而且基本都是題下未注“《清真集》不載”者。這益發可證强焕未增補之前的宋本面貌之舊。

       至此已清楚可知,此首《青玉案》確係他人僞作。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早就反復指出:

       溧水本編於淳熙庚子,故闕數雖多,颇有僞詞。(14)

       《片玉》强焕所編,又益以未收諸詞,既編於數十年後,孱入他作,自不能免。(15)

       僞詞最多,强焕本所增,强半皆是。如《片玉詞》上《青玉案》“良夜燈光簇紅豆”一闋,乃改山谷《憶帝京》詞爲之者,决非先生作。(16)

       以上細考版本源流,可以確證王國維的這一論斷。

       此外,從藝術方面來說,此詞也與清真詞精整典麗的風格不符。張炎《詞源》云:“美成負一代詞名,所作之詞,渾厚和雅……作詞者多效其體制,失之軟媚,而無所取。”(17)就指出宋代似周詞者雖多,但要達到周詞的境地却不易,往往會“失之軟媚”。而此詞風格頗爲俗艷,周詞寫男女之情者極多,但從未有如此直露者。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寫情人寒夜相會,與此詞題材接近,但徑以“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作結,頗具含蓄蘊籍之妙,歷代詞論家都對其贊賞有加。《古今詞論》引毛先舒語曰:“蘊藉嬝娜,無限情景,都自纖手破橙人口中說出,更不必别著一語,意思幽微,篇章奇妙。”“何等境味,若柳七郎此處如何煞得住。”(18)周濟《宋四家詞選》亦曰:“本色至此便足,再過一分,便人山谷惡道矣。”(19)這首詞倒真是“入山谷惡道”,因爲它原本依據的就是黄庭堅之詞。而黄庭堅、柳永二人的俗詞如出一轍,因此王國維在其《片玉詞》眉批中也說:“《片玉詞》‘良夜燈光簇如豆’一首,乃改山谷《憶帝京》詞爲之者。似屯田最下之作,非美成所宜有也。”(20)這是王國維從風格方面著眼作出的判斷。

       綜合考察版本源流和藝術風格這兩個方面,可以確定這首《青玉案》是依據黄庭堅詞隱括而成。宋代的隱括詞大多隱括詩文,著名的例子如蘇軾《哨遍》隱括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黄庭堅《瑞鶴仙》隱括歐陽修《醉翁亭記》,但也不乏將原有的詞作隱括爲新詞的事例。周邦彦就曾隱括遇他人的詞作,據吴曾《能改齋漫録》記載:

       王都尉有《憶故人》詞云:“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爲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無奈雲沉雨散。憑闌幹,東風泪眼。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黄昏庭院。”徽宗喜其詞意,猶以不豐容宛轉爲恨,遂令大晟别撰腔。周美成增損其詞,而以首句爲名,謂之《燭影搖紅》云:“芳臉勻紅,黛眉巧晝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频顧盻。幾回相見,見了還休,争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争奈雲收雨散。憑闌幹,東風泪滿。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黄昏深院。”(21)

       而周邦彦的詞也曾爲他人隱括,這可以在出土文物中得佐證。1974年南京曾出土元代古瓷枕二,側面各墨書清真詞一首。其中調名作《相思引》,詞云:

       薄薄紗厨望似空。簟紋如水浸芙蓉。起來嬌眼,嬌眼味惺忪。 强整羅衣抬皓腕,更將纨扇掩酥胸。羞郎何事,何事面微紅。(22)

       這首《相思引》顯係從周邦彦的一首《浣沙溪》中隱括而來,應是出於宋人所爲,流傳至元代。

       隱括已有詞作和隱括詩文的目的相同,大多都是爲了入樂歌唱。所不同的是詩文本不能歌,而已有詞作雖然能唱却並不符合新的要求,或者是唱法已失傳,於是後人就將原詞內容稍加改寫,再用另外的樂曲來歌唱。《能改齋漫録》記徐俯所言蘇軾一事,就很能說明問題:

       張志和《漁父詞》云:“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顧况《漁父詞》:“新婦磯邊月明。女兒浦口潮平,沙頭鷺宿魚驚。”東坡云:“玄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數語以《浣溪沙》歌之云:“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23)

       由此可以推斷,黄庭堅此詞本以《憶帝京》一調歌唱,有人將其內容删改後用《青玉案》一調來歌唱,然後托名於周邦彦,最终被誤收入周邦彦詞集中。題名周邦彦的《青玉案》和題名秦觀的《御街行》,雖都是基於黄庭堅《憶帝京》一詞而產生的,但性質却不盡相同。與《憶帝京》相比,《御街行》的調名和文字差异很有可能是流傳過程中產生的無心之誤,《青玉案》却只可能是有意的主動改編。

       通過這個文獻考辨的個案,可以總結並引申出以下幾點結論:

       其一,詞在宋代人樂傳唱,它的體式在當時還較爲靈活,可以根據音樂需要添字減字,也可以將內容改寫後用其他樂曲演唱,這足見在宋代詞是深入社會民衆生活、極富有生命力和娛樂性的文學。就市井俗詞而言,在當時傳唱中注重的是動聽,吸引聽衆、追求流行被放在首位,而作者是誰、原作如何尚屬次要,正如《樂府指迷》所說:“前輩好詞甚多,往往不協律腔,所以無人唱。如秦樓楚館所歌之詞,多是教坊樂工及市井做賺人所作,只緣音律不差,故多唱之。”(24)可以說在這種音樂文化語境中,接受者最被看重,次之是作品,再次之是作者,這與文學史研究的思考次序正好相反。在這種紛繁多采的傳播中,作者容易混淆,詞作也多被改動,並經常被添加上了詞題。由傳唱到刊刻人詞籍之後,便留下了衆多的互見詞、异文和非作者擬定的詞題。(25)

       其二,單篇作品流傳的實際,遠比文集刊刻傳鈔的情况要豐富多彩得多。一首詩或詞可以通過别集、選本的刻印而流傳,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口頭傳唱、題壁、題畫、刻石等傳播方式,並往往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變异,變异形態多說明其傳播範圍廣,流行和受關注的程度高。後人論詞以其藝術價值爲先,但對於當時都市民衆而言,可能普遍喜歡的是貼近市井生活的俗詞而非雅詞,因此黄庭堅的這首詞作才會得到如此關注,既被改編爲其他詞而傅唱,又被引録入小說供說書之用。

       其三,無論是在體制還是在傳播方面,作爲音樂文學的詞都比詩要複雜。而詞作的文獻考訂,包括調名的辨識、詞句的句讀、文字的判别、作者的歸屬等方因,也就往往更爲困難。段玉裁《與諸同志論校書之難》中曾說:“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定其是非之難。”(26)校詞尤爲如此。所以在研究中一方面需嚴循文獻學的通例,尋求最可靠的版本和材料最原始的出處;一方面也需藉助音樂學的知識,尋求樂曲的結構形態和文本形態的對應關係。可以說,最好運用文獻學與音樂學相結合的方法。

       註釋:

       ①唐圭璋:《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508、605、802頁。

       ②皇都風月主人編,周楞伽箋注:《緑窗新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3頁。此段在書中所標回目爲“秦少游減燭偷歡”。

       ③對於《緑窗新話》的相關論述,參看周楞伽爲全書所寫的《前言》及書中相關內容,特此說明。

       ④萬樹輯:《詞律》卷十,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第557~558頁。

       ⑤同上,卷十一,第587~588頁。

       ⑥《詞律拾遺》卷二,《詞律》,第1079~1080頁。《詞譜》卷十六收《御街行》二體、卷十八收《憶帝京》六體,除例詞一首不同外,其他均同於《詞律》、《詞律補遺》。

       ⑦王奕清等編,孫通海、王景桐校點:《欽定詞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黄詞見《欽定詞譜》卷四,第360頁;柳詞見《欽定詞譜》卷四,第374頁

       ⑧张炎:《詞源》卷上,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54頁。

       ⑨《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7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此書還有另一刻本,行款字體版式相同,內容也基本相同,二者係同時同地先後刊刻。此本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書名作《宋刊片玉集》,杜澤遜所作《跋》中對全書版本有所考證。

       ⑩毛晋編:《宋六十名家詞》,臺北:復華書局,1963年影印清刻本。

       (11)朱祖謀:《西麓繼周集跋》,《彊村叢書》,民國十一年(1922)歸安朱氏刻本。

       (12)吴則虞校點:《清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75~176頁。

       (13)王國維:《片玉集跋》,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録:《觀堂題跋選録(子集部份)》,《文獻》第十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第242頁。

       (14)《清真先生遺事》,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廣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册,第414頁。

       (15)《王國維全集》,第2册,第414頁。

       (16)《王國維全集》,第2册,第425頁。

       (17)《詞源》卷下,《詞話叢編》,第255頁。

       (18)王友華:《古今詞論》,《詞話叢編》,第609、610頁。

       (19)《詞話叢編》,第1648頁。

       (20)此係陳乃乾抄録王國維舊藏《片玉詞》眉間批語,引自徐調孚:《校注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69頁。

       (21)吴曾:《能改齋漫録》卷十七《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97頁。

       (22)《南京出土吉州窑瓷枕》,《文物》1977年第1期。

       (23)《能改齋漫録》卷十六《樂府》,第473頁。

       (24)沈義父:《樂府指迷》,《詞話叢編》,第281頁。

       (25)例如《草堂詩餘》中大量的“春景”、“秋景”等詞題就都不是出自於作者之手,但卻爲後來的諸多詞選襲用。

       (26)段玉裁著,鍾敬華校點:《經韻樓集》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2頁。

标签:;  

宋代三总理关系与内容条件_周邦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