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中医医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走罐合并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内科治疗的80例高血压性眩晕患者,通过对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药物和对症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穴位贴敷涌泉穴联合走罐游走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每天观察记录治疗后血压及眩晕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7%,对照组有效率81.5%,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走罐合并药物治疗高血压性眩晕效果显著。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涌泉穴联合走罐游走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有平肝潜阳、疏通经络气血、活血改善循环之功效,使患者气血调和、症状改善,并能缩短病程,疗效肯定,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穴位贴敷;走罐;高血压性眩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364-02
眩晕主要以头晕、头痛、目眩为临床特征,由痰瘀内阻、风阳上扰等促使脑窍失养所致,轻者闭目即止,重者自觉旋转不定、或有汗出呕吐、恶心伴发、甚至有昏倒表现,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引发冠心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中医学认为眩晕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指出“无虚不作眩”,主要病因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扑外伤等[2]。高血压性眩晕以痰浊、瘀为主要病因,痰浊阻滞经脉、清阳难以上升;其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填精生髓,实证应当清肝泻火、平肝潜阳、化痰行瘀。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走罐合并药物治疗高血压性眩晕,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80例高血压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6~78岁,平均63.2岁,其中一例患者皮肤过敏放弃贴敷,1例患者走罐一次后未能坚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76岁,平均65.5岁,其中一例患者因胶布过敏不能贴敷,1例患者不能忍受走罐时的疼痛不适放弃走罐,两组有效患者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证型、血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两组患者均给予中医辨证论证、口服中汤药、降压药、常规护理。(2)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中药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联合走罐游走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3)穴位贴敷药物组方:葛根30g、半夏10g、泽泻30g、川芎10g,用白醋调适量药粉成糊状,将其摊入自粘性穴位专用空贴片上,厚约1cm,涂抹均匀,选双侧涌泉穴贴敷之,每晚睡前洗足后贴敷,晨起时揭之弃去,每日一次,连用十天。(4)走罐:取背部督脉、背俞穴部位用润滑油涂抹皮肤,拔火罐后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在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循环督脉、膀胱经背俞穴,从上向下往返推移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起痧或患者有痛感时停止,根据皮肤情况隔日或隔两日走罐一次。(5)密切观察:注意贴敷部位皮肤保持干燥,观察贴敷部位皮肤反应,贴敷期间不宜剧烈活动,避免汗出,敷贴脱落;观察眩晕程度、持续时间、伴发症状;加强血压监测,每天3~4次,做好记录。(6)一般护理:指导患者眩晕期间,注意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缓,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避免紧张、劳累、激动,关心、安慰患者,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饮食上低盐低脂、清淡富营养之品,保持大便通畅;按时服药;可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指导做眩晕操、八段锦等。
1.3 诊断标准
(1)参照《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眩晕病诊断标准[3]。(2) 参照《内科学》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4]。
1.4 排除标准
(1)过敏体质或对胶布、对本药过敏者。(2)不符合高血压、眩晕诊断标准,未按规定用药等影响疗效者。(3)存在严重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4)年龄>90岁或<30岁、妊娠合并肿瘤等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1.5 疗效标准
痊愈:血压正常,眩晕症状消失。显效:血压正常,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有效:血压正常,休息时无眩晕症状,活动后有眩晕症状。无效:血压高,眩晕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均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4.7%,明显高于对照组81.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
表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3.讨论
穴位贴敷是依据上病下治、内病外治等原则,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疾病的一种外治法。穴位贴敷为常用的治疗眩晕的手段之一,通过将药物直接贴在体表穴位的作用,起到加速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温经化痰通络、醒脑开窍之功效,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但须注意穴位贴敷部位皮肤情况,防范皮肤破溃,故重视贴敷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是保障治疗预后的关键[5]。人体内存在着一个经络系统,他们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等各个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借以运行周身,营养全身。走罐法系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引导经络中气血输布周身,濡养组织器官,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火罐的温热刺激又使皮肤的血管扩张,促进其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器官组织的能力。本研究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联合走罐游走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合并药物治疗高血压性眩晕与单纯药物治疗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治疗高血压性眩晕时,在单纯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走罐,症状明显改善,并能缩短病程,疗效肯定,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邢晓红.探讨护理干预对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眩晕疗效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11):42-43.
[2]于立志.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眩晕1例[J].山西中医,2014,30(5):34-3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5.
[4]陆在英.终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5]何石燃.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4,22(11):160-162.
论文作者:杨会萍,高亚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4
标签:穴位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高血压论文; 督脉论文; 中药论文; 症状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