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整体合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力论文,生产力发展论文,因素论文,结构论文,多种所有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有制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形式。它是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所有制结构是指特定历史阶段上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是不能由人们自由选择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
改革所有制结构,变原先“一大二公”的单一所有制为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我国经济改革在深化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了所有制方面的改革。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一个半”国有经济(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实属半国营)结构向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结构转化。
分析当前所有制结构,大致上可以看到以下若干特点:
1.所有制结构的总态势:国有经济的比重虽在下降,但它的绝对量逐年增长,资产总额仍保持绝对优势。这种优势地位使国有经济得以继续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在产业分布上,国有经济在主导产业、基础产业部分占居绝对优势。这些行业企业规模大,所需的投资多,资产周转慢,盈利率低、风险大。因此,非公有经济在目前一般无力进入,也不愿冒投资风险。而国有经济便承担了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任。
3.在农业中,集体所有制依然占绝对统治地位,但实行的是家庭个体经营和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相结合的体制。应当说这是不完全的、过渡性的集体所有制。稳定这种体制是适应现时农村生产力状况的。这样,城乡所有制结构便形成了二元结构的特点:国有经济在城市占主体,集体经济则在农村占主体地位。
4.在区域分布上,非公有经济(三资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开放地带和内地不发达地区。“三资企业”在特区远比其它地区多。在内地“老、少、边、穷”地区,外资进入少,但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较快。
5.非公有经济经营主体和经营范围有新的突破。改革初期,非公有经济重建主要是着眼于安置待业知青,减轻国有经济的压力,经营范围仅限于服务业、零售商业。“八五”时期以来,非公有经济发展已突破了这个框框,开始纳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非公有的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民营科技企业多数属非公有经济。
6.非公有经济发展速度尤为迅猛,经济实力成倍增长。全国已组建成企业集团的私营企业有500余家。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使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7.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由“板块型”结构向互相参与、互相渗透的“混合型”结构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逐步推行,社会资本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流动性增强,通过参股、收购、合资等方式,组成混合的经济形式。在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占乡镇企业总数的8.7%,混合型经济目前数量不多,比重不大,但是它代表着未来所有制结构发展的趋势。
8.“三资”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迅速增长,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外商投资领域开始从第三产业向一、二次产业延展;投资形式从参股合资发展到独资兴建企业或成片收购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扩展到跨国公司。外商在我国饮料、洗涤剂、啤酒、无线寻呼、轿车等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到相当大的份额。这表明我国所有制结构已不再是封闭的结构,而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总之,我国所有制结构已经日趋多元化。无论是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互相关系,或者经济形式,都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目前尚未成熟和定型。现行所有制结构仍处于转型时期,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一方面,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所有制结构固有的特点尚未完全消除;另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仅仅形成总体框架。
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经济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趋势。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经济结构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推动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鉴别经济结构是否适合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而,也是鉴别经济结构进步和落后的主要标志。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据,并不是某种抽象的伦理观念,也不是人们的价值观念,而是生产力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所有制改革方面,尽管国有经济的改革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一直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在这方面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1.多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把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劣势转化为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的优势。非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而且为国有经济安置“在职失业”人员和实行再就业工程提供了宽广的出路。
2.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财源,极大地缓解了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收外资的国家,在不发达国家中居首位。这显然与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分不开的。
3.流通领域多种所有制并存,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打破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开展了竞争,搞活了流通,增加了货源,提高了服务质量,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流通中放开所有制,开通各种流通渠道,互利互惠,平等竞争,促进了市场繁荣。继续坚持对外开放,通过提高引资和进出口贸易,推动了耐用消费品生产升级换代,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实行了20多年的消费品凭证凭票分配制度已经消声灭迹。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的买方市场终于形成。
4.在生产领域,各类企业开始摆脱“以产定销”的传统经营方式,面向市场,“以销定产”或“以需定产”,平等竞争,优势互补,拾遗补缺,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扭转了“大量的人没事干,大量的事没人干”的状态。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国有工业增长乏力,比重下降,这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是分不开的。但是,从长远看,缩小国有经济的经营规模和范围,有利于国家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强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有利于发挥其它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分担了国有经济的经营风险。应当指出,没有国有经济的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艰难的。国有经济承担了改革的巨大成本和风险;国有经济从事基础产业的经营,而这些部门投资大,资金周转慢、盈利低甚至赔本;国有企业还为其它非公有经济无偿输送熟练劳动力。所以,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正是受益于多种所有制并存,受益于各种所有制经济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所形成的合力。那种仅仅把非公有经济看成我国经济增长点的观点是片面的。非公有经济快速增长正是受益于国有经济。
5.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分配体制的改革,开始形成了以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发挥了分配方式的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并未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而,按劳分配依然在分配领域发挥主体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即使国有经济内部,分配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企业正在向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转化,企业分配实行“工效挂钩”,企业变成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因而,产权和市场机制介入分配关系不可避免地引起分配机制多元化,拉开国有经济内部收入的差距。在集体经济中,非劳动因素对分配的制约作用显示很大差别。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鼓励集体企业的成员增加资金的投入。至于非公有经济,由于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完全排斥“吃大锅饭”,经营者的行为以个人收益最大化为宗旨。因而,分配的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更强。
6.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推动了政府改革宏观调控体系,使宏观经济走势逐步走向活而不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意味着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如果没有政府统一集中的宏观调控,势必导致社会生产和市场无序,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但是,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必须以尊重和保障各个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为前提。因此,必须改革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实现由指令性计划直接调节向以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的过渡。1993年6月以来,政府强化了宏观经济的调控,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缓解了总量失衡的矛盾,成功地扼制了高通货膨胀,又使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避免了经济衰退。
以上的分析表明,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也促进了改革的深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是适应我国生产力现状的,因而是不可逆转的。实践表明,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不是单一的国有制,也不是全盘私有制,而是以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主导、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多元结构,是这种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所产生的整体合力。
所有制结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构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发展和变革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亟待解决。
1.规范所有制结构的政策和法律至今缺位。目前政府已颁布了《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等法规,但这都仅限于有关经济成分内部的经营管理,没有涉及到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结构问题。关于所有制结构问题,党中央历届会议的《决议》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都只是作了原则上的规定,既不具体,又缺少可操作性。“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经济是补充和助手”,这只是规划了所有制结构的总体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将这个框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和法律,对于各种经济成分在不同部门、产业、地区的分布作出大致上的数量规定,对于各自的经营范围和领域作出适当的划分,对于各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必要的规范。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如果听任各种经济成分自由竞争、自发发展,我们所设想的那种所有制结构并非注定会成为现实。弄得不好,很可能发生蜕变,或者导致旧体制在某些领域复归。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和性质的重大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2.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迟缓,阻碍了各种经济成分健康地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要求政府迅速转变职能,减少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尊重企业的自主权,从管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转向为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创造宽松、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规范市场秩序,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但是,改革以来,政企分治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国有经济中,政府主管机构换汤不换药搞翻牌公司或企业集团,企业改制后,政府依然直接任免经理人员;兼并企业,政府搞“拉郎配”;政府点贷、领导人批条子,干预银行信贷业务。在集体经济领域,许多乡镇政府成了乡办村办企业的“太上皇”,企业成了当地政府的“小钱柜”,基层政府任意摊派加重农民负担;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封锁本地市场,甚至保护企业制假贩假。在私营和个体经济领域,一些政府机构沿用老办法管理,不尊重业主自主权,直接任免企业领导人,任意摊派,随意平调企业资产。在招商引资中,一些政府官员不顾国家整体利益,从个人所谓“政绩”出发,单纯追求引资数量,搞什么“靓女先嫁”,用行政手段强制先进国有企业“外嫁”;有的官员与不法外商勾结坑害国家等等。总之,不彻底改革政企合一体制,所有制结构改革难以步入轨道。
3.地区封锁、部门分割,阻碍了资本的横向流动,妨碍了统一的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打破条块分割,推动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在各经济成分之间的优化配置,这是社会化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参差不一的大国,不应当否定地区和部门利益的合理性。相反地,承认地区和部门利益的独立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这种基于局部利益的积极性不应当排斥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改革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强化地方和部门自主权的措施,但市场经济所必须的集中统一协调措施却没有相应地跟上,以致形成了众多的大大小小的“诸侯经济”。众“诸侯”各自为政,自成一体,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结构趋同,造成资源浪费,市场发育受阻。
4.“黑色经济”、“灰色经济”泛滥,市场秩序混乱。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下经济至今没有绝迹,甚至政府不得不默认它的存在。有的国家,地下经济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以至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补充。我国目前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渡时期,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缝隙,在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为各种非法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现在,在体制之旁一种从事非法经营的经济群体已经崛起。当前,以法整治“黑色经济”和“灰色经济”,正是为了鼓励和保护勤劳致富、守法经营,正是为了引导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在政策上不把勤劳致富和非法暴富区别开来,不把合法经营与“黑色经济”区别开来,笼统地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口号,改革就可能走偏方向。因为如果听任“黑色经济”自由发展,改革的成果势必前功尽弃。
5.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协调。这三种结构的内涵、功能是有区别的,但三者又具有统一性,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三种结构都是讲一定量的资源在不同领域配置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互相交叉和矛盾,但目的和原则是共同的、一致的,就是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所有制结构只有通过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来体现,离开企业和产业,所有制便架空。企业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一定形式的所有制是企业生产的前提,抽象的企业是不存在的。因此,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必须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过宽,企业结构小型化,散、乱、全,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没能协调好三者关系,形成三张皮。
6.经济增长时热时冷,不利于各种经济成分健康、协调、稳步地发展。在转型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要能做到各司其责,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必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如果经济时热时冷,时而超高速增长时而陷入衰退,各种经济成分的协调发展就会受阻,经济结构就会扭曲,经济发展难以摆脱周期的困扰。我国经济周期频率高、强度大,是非经济因素所致。这对构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经济过热时,真正受益的是投机资本,从事正当经营的企业虽也能暂时受益,但因市场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最终要背上沉重包袱;经济紧缩时,投机资本已经捞足了,不会因此受损,而从事正当经营的企业却要吞食紧缩和衰退的苦果。经验证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大起大落,这确实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7.招商引资无序。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招商引资中不能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片面追求引资数量,放弃了对民族工业的必要保护,轻率地让出市场,在合资中低价评估国有资产,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
以上分析表明,要进一步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协调改革与增长关系,坚决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深化企业体制改革。
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经过19年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那末,今后它的发展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变化是受诸多宏观因素制约的。首先,生产力状况是决定性因素。在未来10-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将会取得较大进展,但二元结构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状态不会根本改观。社会化生产和手工劳动生产方式还会长期共存。与生产力多层次相适应,所有制形态必然多样化。其次,商品化、市场化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经过40多年建设,我国经济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说,我国商品经济仍不发达,由自给自足半自给自足经济向发达的商品经济过渡的历史性飞跃尚未最终完成。不实现这一飞跃,是难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商品货币关系的大发展必然会渗透到所有制内部和各所有制之间的互相关系之中,进而改变所有制的形态。这一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再次,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的要求来看,实现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我国是个资源紧缺的穷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更迫切和艰巨。资源利用效率首先决定于所有制形式。因为所有制就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相结合,进而把资源的潜能转化为现实财富的形式或方式。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300多万人,新增劳动人口1000多万人;国有企业改革将有2000多万富余职工下岗。“九五”时期仅城镇共需安置5000多万人就业。只有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才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才能把资源劣势变成资源优势。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长期性也是决定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制约性因素。所有制是社会的经济基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上,社会制度的区别主要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态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持续百年之久,这就要求我们长期稳定“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根据生产力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趋势,我国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将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在保证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范围将继续缩小,国有经济将从那些不适宜国家经营的领域退出或部分退出,从那些不应由国有经济垄断的部门让出阵地。经过19年改革,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但目前国有经济的经营范围依然过宽过多。例如,占工业企业总数99%以上的小企业,应当坚持走非国有化的道路。这样做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好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中型企业,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调动其它经济成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将会有较快的发展,二者的比重还会上升,这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根据优化结构,分工协作,合理布局的原则,各种经济成分的产业布局经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将重新调整,经过一段磨合时期,逐步趋向相对稳定。国有经济的经营范围将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国防工业、先导产业、金融业、批发贸易等。
再次,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社等各种混合经济形式将迅速发展,单一的所有制经济将不再占居优势。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体系发育成熟,资本通过竞争将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自由流动,各类企业通过互相参股或进行产权交易将打破各种行政限制,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因此,混合经济将发展为主导形式,混合制企业将成为企业的主体。其中,如果国有资本占相当比例,这类企业有的就近似于列宁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如果是职工集资分红的企业,就近似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总之,那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将通过排列组合,产生出千姿百态的企业形式。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将由外部松散的市场关系进入到企业内部资本的联合。
最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除了依靠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集团之外,将主要依靠国有资本的经营支配其它非国有经济。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为主导就是国有企业为主导;向市场经济转型后,适应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形式变化,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将主要通过国有资本经营优势来体现。
总之,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这种所有制结构格局已不可逆转。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市场发育成熟,会不断地产生新矛盾,经过一段磨合时期,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关系将逐步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