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汉沙杨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山地居住区本身所具备的自然、生态等特点,符合当代人回归自然、拥抱生态的居住需求。在山地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方面,需要对高程、坡度及坡向等要素进行充分考虑,合理规划居住区的道路组织及空间布局。
关键词: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在一步一步扩展,越来越多的地皮被纳入城市建设中,尤其是用于居住区的建设。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是指在综合考虑经济、安全、施工和美观等多个因素要求后,按照政府规划任务和城市经济人文发展现状来设计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并协调好住宅建筑物布置、交通、生活服务设施、各种绿地和娱乐场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各个系统,为居民打造一个经济适用、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喜欢在居住区的园林设计中纳入文化和自然元素,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的住宅区。
二、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
(一)因地制宜的建筑布局
山地的地形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在建筑布局上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地质条件、坡度等相关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让建筑与自然环境更为协调。山地建筑的排布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布局方式,应用比较多的是行列式与自由式。如果坡度均匀、平缓,采用平行行列式的布局方式。地形坡度增大时可以采用斜行列式的布局方式,假如坡度进一步增大,就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改造的难度与成本,在该区域运用更为灵活的自由式布局方式或者在该区域不建设建筑(图1,图2)。
图1 建筑布局顺应地形示意图 图2 利用地形组合空间的示意图
(二)自然起伏的建筑天际线
山地地势起伏、高差较大,如何协调、利用这一地形特征,成为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对于地势较高的台地区域,宜布置楼层相对较高的建筑;对于地势较低的区域,宜布置多层或低层建筑。通过地形和建筑的高差设置,使得建筑形态依山起伏、高低错落,让建筑整体形象层次分明,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性的整体视觉效果。此外,山地居住区多拥有良好的外部景观,在高台地区域布局楼层较高的建筑,低台地区域布局楼层较低的建筑,能够使住区内部各建筑的外部视野进一步被拓展。
(三)合理的道路组织形式
相对于平地居住区的道路而言,山地居住区的道路受地势的影响更大。由于地势变化较大、地形相对复杂,如何确定道路走线,建设便捷与美观并举的人性化道路,将是决定山地居住区规划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据相关规范,居住区内车行道路的纵坡宜控制在 0.3%~ 8.0%。当地形的坡度较小时,应遵循功能性为先的原则,车行道路的走线和组织采用与地形等高线斜交、垂直的方式。当地形的坡度较大时,受道路纵坡的影响,道路的走线难以采用垂直等高线的方式,一般以斜切等高线的方式设置道路,通过“道路长度换爬坡高度”的方式,在兼顾道路功能性的同时满足行车要求。
(四)立体的人行活动空间
在山地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更需要注意保护、保持自然环境中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当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山体,减少开挖和台地的工程量,尽可能地利用地形,随坡就势,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以此理念为指导,一方面,可以在减少工程造价与缩短开发周期的情况下强调对原有地形地貌的保留,有意识地建立起住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和联系;另一方面,保留原有环境中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的地形,结合以缓坡、台阶等方式组织的步行系统,可以为居民提供原生原味、独具特色的山地空间体验。
(五)依托地势打造的独特景观
冲沟是山地地形中相对较为低洼的地表构造。冲沟两侧的地形坡度一般都相对陡峭,普遍超过 25%,给建筑建设带来了困难。同时,冲沟区域还承载着丰雨期山地地表的排水功能,规划应当予以保留,一般不建议作为建筑的建设区域。在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当在确定场内冲沟排水流量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排洪或拦蓄措施,加设档护和排水措施,避免形成洼地积水。在景观层面,规划通常结合水文景观主体,根据流水的落差设置景观泳池、喷泉和叠水等。此外,规划结合室外场所的布局,通过台地式处理、局部放大变浅等方式,利用冲沟低于周边区域的天然性聚拢优势,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打造居住区的中心场所。
(六)具有生态特色的半地下车库
车库的建设通常依据地形的特点顺势而建。山地地形中的坡地会让处于统一标高的整体车库的顶板覆土深度不一致。出于安全、成本和使用等角度的考虑,地库的埋深并不会依据最低点的覆土厚度来计算,而通常会采用局部台地式的方式来处理。这样会出现车库的一侧与道路标高一致,可正常进出车辆,另一侧却埋于地下,覆土厚度满足绿化种植的需求,成为半地下车库的情况。
半地下车库利用地形特点,车库的出入口坡道可大幅缩短或者采用平进平出的方式,方便车辆的出入。在半地下车库上覆土,可作为小区绿化使用,并不需要另外占用土地面积。半地下车库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良好,既大大节省了人工照明、机械通风等运营成本,又为居民带来了别样的空间体验。
(七)多标高的建筑首层
山地地形竖向标高多变,在进行竖向设计时需要针对建设用地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改造和利用措施。选用合理的设计标高,既可以使建筑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达到减少土方量与工程量的目的,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减少破坏的前提下,建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理想居住环境。
在建筑的设计手法上宜采用错层、跃层和筑台等方式,结合建筑周边的地形高差,形成在各个方向上“零高差”的入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更多层面的室内空间能够与室外的生态空间实现无缝对接,并有效拓展建筑的首层优势空间。
三、案例分析
(一)项目概况与地形分析
某项目用地面积约为16.2hm2,周边景观资源比较丰富,北有公园,东有水库,四面热带雨林植物园,四周绿水环绕。其地形经GIS分析,基地的高程为41.50~52.64m,北高南低。基地南侧中部区域有一条自然冲沟,地势相对较低。整个用地的坡度普遍处于 10%以下,较为适宜进行开发建设。中部冲沟区域坡度处于 10%~ 20%,在规划设计中需着重从竖向角度予以考虑。用地坡向以东南坡和西南坡为主,属于向风坡、向阳坡,是符合当地建筑选址要求的坡向(图3)。
图3 地形GIS分析图
(二)规划内容
1.背山面水、顺应地形的建筑布局形式
规划基于地形条件与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在建筑排布方面采用了顺应地形的行列式布局方式,对建筑的选址、朝向进行细致考虑,统筹整体的布局。由于基地的坡向以东南坡和西南坡为主,住宅建筑的选址可考虑此类用地坡向,整体呈现出以东南向和西南向为主的建筑朝向。
从 GIS 分析可知,基地的坡向以东南坡及西南坡为主,因而住宅建筑的布局考虑选址所在的用地坡向,整体呈现出以东南向和西南向为主的建筑朝向。这样的布局方式可以使每栋建筑或平行于等高线,或斜交于等高线,建筑四个定位点之间的室外地坪存在相对较小的高差,建筑整体又随着高程的变化而起伏,使建筑不再是生硬地耸立在土地上,而是犹如从土壤中“生长”出来,极好地适应了地形。
坡地地形上的住宅建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定位点室外地坪的标高差异。为了降低地形高差变化对建筑楼栋的影响,规划在建筑布局中采用了以中小面宽建筑为主的行列式布局手法。一方面,通过控制建筑的整体面宽,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减小室外地坪的标高差值;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各栋建筑所处区域的不同高程,在确定建筑适应于场地标高的前提下,以行列式的方式布置建筑,能够较好地“消化”地形的高差变化,进一步让建筑与山地地形相协调(图4)。
图4 规划总平面图
2.依山起伏的天际线,更通透的景观视线
项目基地的地形南边低北边高、中间低两侧高,地形起伏较为多样。在遵循上位规划限高的条件下,规划在建筑层数方面拟定了以5~7层为主、8层为辅的设计原则。为了保留山地地形起伏变化的特色,规划在南侧低地势区域布置 6层建筑,北侧高地势区域布置7层建筑,中部地势低洼区域两侧布置5层建筑,中部区域北侧布置8层建筑。希望通过这种在高地势区域布置较高楼层、低地势区域布置较低楼层的方式,打造出一条依山起伏、高低错落的整体天际线。
项目南侧的水库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沿岸绿意盎然,为居住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景观资源。基地的整体地势高于水库,规划遵循南侧低地势布置较低楼层、北侧高地势布置较高楼层的建筑排布原则,进一步增加了可以观赏湖景的住宅户数,强化了建筑与水库的视线联系,让蓝色的湖水与绿色的植物更多地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来(图5)。
图5 整体鸟瞰图
3.依山就势的热带景观道路
在车行交通方面,规划既尊重地形,又尊重居民的行车体验。在充分分析基地现状的基础上,规划采用了斜交等高线的方式,保证道路纵坡均控制在 3%以内,且填挖高度控制在 ±1m 以内,在保障最小填挖方量的前提下强调了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居住区的主干道虽受限于基地地形,采用了“S”形的走线方式,但平曲线半径不小于 500 m,保证了行车的流畅;次干道以主干道为骨架,形成环状系统,连接到住区内的每一栋建筑,以此形成完整的、不逊色于平地居住区的车行系统。同时,结合道路两侧热带地区特有的景观植物,可以给予驾驶者一种犹如在森林、公园内行车的欣喜感与愉悦感。
4.多标高山脊、山谷形成的立体活动空间
在开放空间层面,规划借助自然地势的变化,在中部的谷地以及东西两侧的山脊地形区域构建出“一主二次”三条绿化走廊,创造出独具山地景观资源优势、具有丰富高低变化的自然景观环境。
规划在三条绿化走廊中布置交流空间、运动空间、老年人健身场地和儿童活动场地等开放性的场地与设施。通过通幽小路、涉水汀步等多样体验的步行路径,串联各个活动场地,以期形成一个连续的步行空间体系,打造出一个极富特色、主题多样、生态开放的步行娱乐和景观场所。
5.基于自然重构的水主题中央景观轴线
冲沟位于基地中部,便于居住者从两侧步行到达,具有良好的可达性。规划基于冲沟自身南低北高的地势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台地,在各个台地上布置休闲活动功能,从而形成一条由南往北逐步抬高,以形象展示、儿童活动和室外休闲为主题的,拥有山地台地特色的室外开放空间轴线。
同时,结合冲沟在丰雨期所承担的排水功能,以及当地的温泉资源,规划以水为主题,在台地上由高至低分别布置温泉泡池、景观泳池、儿童戏水池和静水面叠水等一系列水文景观,既满足丰雨期的拦蓄需要,又通过展现水体景观强化中央轴线的地域主题特色。轴线两侧的植物以热带特色的棕榈等乔木为主,点缀灌木、花草等,形成住区绿树成荫、花香遍谷、水流淙淙的优美环境。
6.平进平出、自然采光通风的半地下车库
基地东南侧的城市道路较为平顺,且隔路相望的一期项目地块的停车压力日益增大,因此规划将此次项目的停车库选址于基地的南侧偏东区域。受山地地形的影响,东南侧城市道路的标高低于住宅建筑一层底板标高3m 以上,规划将地库的标高定为略低于城市道路标高的值,形成通过短坡道即可与城市道路对接的半地下车库。相对全地下车库,半地下车库的挖方量相对较少,减轻了对原始地形的破坏,也减少了土建成本。规划将半地下车库的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同步考虑,在车库南侧区域配植热带植物,让半地下车库能够共享住区外部景观,把更多的阳光、空气和绿化引入到车库中来,消除车库的封闭感和压抑感,提升停车环境的舒适性。同时,由于地形存在高度差异,使车库的上部即便在保证了 1.5m的覆土种植层后,其绝对标高仍然低于北侧住宅的首层标高,这让住户的出行和车辆的出入处于不同的竖向维度,减少了互相干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山地地形相对平坦地形复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及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布置道路网组织,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与居住建筑的布置等,因地制宜,创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世荣,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山西建筑》 2012年05期.
[2]李亚宁,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0期.
论文作者:谢克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地形论文; 建筑论文; 山地论文; 居住区论文; 标高论文; 地势论文; 区域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