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金融体系对一国金融开放的意义_银行论文

稳健的金融体系对一国金融开放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健论文,一国论文,金融体系论文,意义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后期、90年代以来,由于冷战的结束,市场经济体制的规模几乎扩大到全球,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在全球得到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出现了新的飞跃。在这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和欧洲转轨国家采取了更为开放的贸易和金融政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后,通过国内银行中介的外国资本流入大幅度增长,从而使银行和金融体系在保持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本文拟就金融体系稳健对一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做一探讨。

一、稳健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安全地中介资本流动。

银行的中介性质一方面决定了它能用较少的资本进行经营,一方面也决定了它只能有条件地偿付债务,即存款人不能同时提款,因此挤兑会导致银行发生支付危机而破产。由于信用的连锁性,个别银行的问题可以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混乱。更重要的是,由于银行业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银行风险的波及范围远不止于银行业本身,而将是整个经济社会。这也是各国对金融体系给予高度重视的原因。一国金融体系开放后,银行中介外国资本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银行占金融中介的80%以上,因此多数外国资本是通过银行流入到国内的。当国外资本以增加国内银行对外负债的形式流入一国时,会对银行体系产生直接影响:本地银行外币负债增加,并获得外币资产,通常表现为该银行在其它国家注册的银行的存款。如果本国中央银行从接受行购买外国货币,则本币的银行储备会相对增加。如果央行没有针对流动性的增加而中和其基础货币,银行就能使用超额准备金增加贷款。因此国外负债的增加会导致银行国内资产负债表的扩大,这与本币存款增加所带来的效应一样。通过非银行金融市场流入的资本,如直接投资、股票投资、债券发行等,也能给银行体系带来类似的影响。如果国家对银行管理和监控不善,资本流入就会加大银行信贷扩张的机会。如图1所示,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90年代在经历了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后,国内信贷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Timothy Lane,"IMF-Support Program in Indonesia,Korea and Thailand:A Preliminary Assessment,IMF,Jan.1999

资本大量流入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加大后,会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这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国际清算银行认为,亚洲银行脆弱的核心原因在于银行和其它信贷的过度扩张引发了不稳定的资产价格周期。(注:国际清算银行第第67期年报,P92)

多数国家为使银行体系免受资本流入的影响,对外资流入进行了中和干预。中和干预的目标分两个层次:首先是干预外汇市场,以减轻对名义汇率的压力;其次,使干预中和化,避免当资本流入时,干预所带来的货币扩张。因此,成功的中和干预是使国内货币基数减少以抵消外资的流入,从而既可避免货币升值,又可限制国内银行过分卷入资本流入活动。这种限制作用在银行系统缺乏足够的承受力时是很有必要的。

最典型的中和干预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即通过出售国库券或其它债券来减少国内货币基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中和干预的最大优越性是,它既可以限制干预引起的货币信贷扩张,又不象其它干预措施那样——如提高存款准备金——增加银行系统的额外负担。但这种干预的主要有两个缺陷:第一,导致国内利率提高,这将刺激国际资本的进一步流入。第二,国内利率的上升导致国内外利率的差距拉大,中央银行为支付所发行债券的利息超过中央银行持有国际储备资产而获得的收益,中央银行损失巨大。Rodriguez(1991)研究表明,1991年,哥伦比亚中和干预导致其中央银行的损失达GDP的0.5%-0.7%,Kiguel and Leiderman 1994年指出,智利在1990年至1992年年中其间,中和干预引起的中央银行的损失为GDP的1.4%。(注:IMF:《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和政策》,P80,1995年8月。)

因此,如果中央银行减少中和干预,需要国内银行采取稳健的贷款政策,否则,因资本流入过快而导致流动性过多的环境下,为寻找投资途径,银行会贷款给利润较低的企业或信用级别较差的借款者,这将为金融危机埋下祸根。

二、稳健的金融体系为中央银行的利率、汇率调整打下基础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后,将使金融业竞争更加激烈。这将对原先受保护的国内金融机构带来压力,而且会使国内金融机构的弱点完全暴露。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利率的调整和汇率的调整将减少金融机构的净值,这就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中央银行对利率、汇率进行调整以对付资本突然大量外流或汇率大幅度波动的能力。

首先,一旦本币受到冲击,中央银行传统的政策选择是运用其外汇储备购进本币,并同时提高国内利率,以加重投机者的成本。但问题是,在许多国家,银行体系的财务状况往往使当局不能过分提高利率以击退投机风潮。这是因为,(1)如果银行部门的资本充足率较低,资产负债表状况较差,由于利率上升导致的损失会造成人们对银行体系偿付能力的担心,挤兑会随时出现。这将可能导致银行破产,或者政府使用官方资金提供紧急援助。(2)在多数国家,银行持有资产的期限比其负债的期限要长,银行本身存在利率风险,而且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不能够完全地对这种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当短期利率骤然上升并持续一段时间的话,靠短期负债的银行收入就会减少。(3)短期利率骤然上升的另一个影响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因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债务是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利率的持续上升将使企业的还款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会制约中央银行反击投机的能力。

其次,脆弱的银行体系也会使货币当局的汇率调整受到挑战。如有些国家

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或盯住汇率制,由于国内利率较高,因而国内金融机构纷纷从国外借款,并把资金贷给了没有外汇收入的企业,这时一旦该国货币受到冲击,当局将面临两难境地:如果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已经很差,为保护汇率而提高利率会使金融机构的借款成本提高,银行破产增多;而如果允许本币贬值,会使得国内企业外债成本上升,进而导致较多的外债违约。

三、稳健的金融体系有助于提高资本流动的效率

许多经济学家倡导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以加快经济发展。如早在1948年,哈罗德在阐述其经济增长模式时,就曾提出,当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理想的经济增长率时,应当利用国外储蓄来提高储蓄率。1953年,纳克斯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不足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资本形成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在不发达国家,资本形成供求两方面的不足都来源于低生产率下的低收入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低,因而储蓄能力小,导致资本供给缺乏;同时由于人们收入水平低,购买力小,对投资的引诱低。因此需要不发达国家在不同的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投资,以提高生产率,增加人们的收入。同时利用国外资本,加速资本形成。1960年,罗斯托在论述其“起飞”理论时,也提出过引进外资来增加不发达国家的投资,使其净投资率达到10%以上,并认为这是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利用国外资源、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中,钱纳里和斯特劳特1966年提出的“两缺口”模式是最具系统和最有影响的理论。钱纳里和斯特劳特依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和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本,使资本形成率达到经济发展计划目标所要求的水平。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来看,经济发展主要受到3种形式的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的扩大;二是外汇约束,即出口收入小于进口支出,有限的外汇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进口;三是技术约束,即缺乏必要的技术、企业家和管理人才。钱纳里和斯特劳特重点考察的是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因而他们的研究被称为“两缺口模式”。该模式说明,当经济发展受到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限制时,必须利用外资来弥补缺口,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上述所有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国内储蓄能够完全转化为投资,这一假设在一国金融体系效率很高并且无国内储蓄外流的情况下才能成立。这是因为,在国内金融体系富有效率的情况下,国内储蓄及引进的外资会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国内储蓄能力得到提高,新增的储蓄会通过高效金融体系的转化,又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国内金融效率不高,会导致国内储蓄闲置或国内储蓄外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经济发展会过份依赖于外资,结果必然导致外资的盲目引进,外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外资会替代国内储蓄,使之闲置,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对外资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钱纳里和塞尔昆在研究外部资金作用时,曾描绘了一种“标准趋势”,这种趋势是有效利用国外储蓄的结果,(见图2)。我国台湾省、韩国等都是成功利用国外储蓄的例子,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由于很多资源用于消费,使得国内储蓄一直无法增长,甚至处于一种萎缩的状态,其结果是对外资越来越依赖(见图3)。在遭受债务危机的重创后,国外资金流入大幅度减少,导致80年代经济发展停滞,很多国家1989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还低,所以8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

四、稳健的金融体系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执行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依赖于一系列金融工具,银行部门的脆弱会严重影响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甚至都不可能依赖这些工具。在一个银行业不稳健的环境中,银行间的交易将受到限制,因为较强的银行不愿意和那些资产中有很大的不良资产比例的银行做交易。结果流动性的分配将不平衡,较弱的银行很难调整他们的准备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也难以作出反应。例如,在非洲某些国家,金融体系形成了两层市场,大银行只和大银行交易,小银行则依赖于向中央银行的透支。这样一来,使用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进行流动性管理就非常困难。

当一国金融尚未对外开放时,发展中国家可以使用直接管制措施,如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指令性信贷等。而且金融机构数目少,业务单一,对金融业的管理及信贷的控制相对比较容易。而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及金融对外开放后,监管不能再直接干预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活动,同时金融机构数目增多,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会大量出现,金融机构的环境日趋复杂和动荡,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需要使用一些货币政策的工具,而这又依赖于银行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是否完善是一国对外金融开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发展中国家在其实现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对金融体系的监管放松,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是建立一种市场化的金融制度体系,消除那些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政府管制,进而提高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因此,在实行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只是放松了限制市场作用的规则,这并意味放松金融监管,正是由于市场规则的放宽,加大了金融体系运作的不稳定,才更有必要加强维护良好金融秩序。所以二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从东南亚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出,在面对资本大量流入而引起银行可贷资金的增加时,如没有行之有效的银行监管,银行会放松风险约束,进入高风险部门或行业,使这些部门资产价格急剧上涨,最终使经济走向泡沫化,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监管:预防性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预防性监管是为了预防和限制由经营机构本身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种种风险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主动性的措施。包括(1)市场准入。各国对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准入管制主要集中在最低资本要求、业务范围及负责人的任职资格审批等方面。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影响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转,同时保持合理的金融机构数量,既防止垄断,又要避免金融机构数量过多而导致恶性竞争,妨碍金融业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2)资本充足性和资产流动性的监管。包括银行最低资本金要求,资产流动性比率的规定等。充足的银行资本和较高的资产流动性会使银行经营更加稳健。(3)对风险的监管。

金融监管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对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监管。面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有些金融机构会被迫退出市场,由于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牵涉其资产、负债的全面清偿,对金融业和社会经济生活影响巨大,所以对金融机构的退出必须妥善解决,以尽可能减轻或避免对社会经济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危害。市场退出监管措施主要包括;由金融监管当局对有问题银行提供紧急流动性援助或借款安排,对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予以接管和破产清盘处理,或组织其它机构予以收购或兼并等。通过有效的市场退出监管制度,可以防止金融风险的蔓延,减轻金融机构退出对金融市场的振荡,并实现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  

健全的金融体系对一国金融开放的意义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