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制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建筑施工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各专业人员能够相互协调,所以还要加强施工过程的严格化和精细化管理。而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可以发挥多项作用,不仅能够协助施工人员实现施工过程的管理,还能发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功能,所以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施工人员还应加强该技术的研究,以便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较好运用该技术。
关键词:BIM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
1基本概念
1.1BIM技术
所谓的BIM技术,其实就是一种构建和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的数字信息技术。通过参数模型,BIM技术能够完成各种建筑工程数据信息的整合,并完成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数据的分析,从而完成数字信息化立体模型的构建。作为一种仿真模拟建筑物的模型,该模型以建筑、施工、水暖、结构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项信息数据为依据,可实现建筑物的仿真模拟,所以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优化性和可视性,能够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管理中得到应用。
1.2预制装配式建筑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采取的是全新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可持续技术,将采用新型绿色优质材料进行建筑构件生产和装配,不仅符合国家住宅产业化与节能减排要求,还能解决建筑空间无法灵活分割的问题。相较于传统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自重仅为建筑的一半,在实际施工时会将工程预制好的建筑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安装与施工。在实际施工时,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还要使预制装配式构件拥有良好弹性工作状态,并且各构件浇筑连接位置不会出现严重裂缝损伤。因此,还要加强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以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
2BIM技术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关系
BIM技术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该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详尽表达。因为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结构相比较预制装配式建筑可再生、产业化程度高、工期短、用工少、低消耗、空间大、分隔灵活、材质均匀、各向同性、轻质高强、建筑垃圾少、脚手架用量少、钢材用量少、节水、节电、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噪音的产生,所以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最有效途径。2016年住建部印发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一些目标:技术集成(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建筑业三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管服务(四库一平台,资源数据库);企业塑造(信息技术创造能力)。国务院办公厅9月27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指导意见,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虽然预制装配式建筑有前文所述的较多有点,国家政策也鼓励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但其自身由于预制构件数量及种类繁多,在设计、生产、施工及运营维护阶段都容易出现更多的问题,而BIM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预制装配式构件在这些阶段所存在的总策划能力不足、施工技术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所以BIM技术与预制装配式建筑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是我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3.1在施工模拟中的运用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前,可以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以便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还要运用BIM技术进行BIM模型的构建,并对相关构件的具体参数进行技术处理,以便对现有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合理模拟。比如,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吊装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吊装方案进行施工模拟。运用BIM技术,可以利用准确、生动的施工模拟动画进行施工工艺流程的表达,并在模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制定改进方案,从而为后续吊装施工提供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塔吊旋转半径范围、运输路线规划等多种因素,需确保各因素能够与其他施工环节相互联系,以确保构件装配质量。而运用BIM技术进行场地模型的构建,并对施工计划与实际现场施工信息进行分析,则能完成吊装路线的合理规划,同时确认塔吊旋转半径范围,进而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实际模拟施工过程时,可以使用navisworks2015软件,并结合建筑结构模型、场地模型和施工计划,得到具有时间属性的施工模拟动画,以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对施工工序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并掌握各种施工细节。采取该种方法对标准层各预制构件和施工环节进行模拟,则能找到施工方案存在的缺陷,并对现有方案进行改进。
3.2在构件制造中的运用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构件生产管理。运用BIM技术,可以利用其中心数据库存放工程建造生命周期数据,并实现构件编码设定。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还要从中心数据库完成构件相关数据的读取,以获得构件生产的基本信息。同时,运用BIM技术也能将构件生产的质量检测信息和生产过程信息等信息记录下来,并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为施工人员提供这些数据。结合构件的重量和安装位置等具体信息,施工人员则能更好的施工。在实际生产中,为运用BIM技术完成构件信息的采集和追踪,还要在各构件中完成RFID芯片安装,并确保芯片与构件有相同的编码,然后利用读写设备完成构件信息的采集和传输。结合这些信息,则能将不同种类和规格的预制构件准确配送至施工现场,从而使施工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3.3在现场施工中的运用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也可以运用BIM技术的可视化特点确保施工准确性。在预制装配结构施工过程中,有着较高的节点连接要求,构件容易因个别小位移的存在而出现无法定位施工的情况。运用BIM技术对施工节点进行放大展示,则能准确实现节点连接。在材料管理方面,也可以运用BIM技术实现科学管理。一方面,利用该技术完成施工现场场地分析,并制定事前计划,则能完成构件采购量上限的准确设定。而结合现场实际需求,则能完成不同施工阶段预制构件需求量的快速测算,并做好材料准备工作,以免出现材料二次搬运和构件进场过多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需要修改施工进度,也可以运用BIM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察看,并对材料进场计划进行及时调整,以确保各区域构件需求量得到精确控制。在事后,也可以运用BIM技术完成构件与建材等耗材的盘点,并对计划用量与实际用量的差异进行分析,以便在后续施工中采取管理措施进行材料浪费点的管控。在构件现场吊装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在施工计划中写入构件属性完成现场吊装管理模型的建设。在施工方案确定后,可以运用带有吊装位置信息及施工时序等信息的模型导入平板手持设备,然后结合模型检验施工计划实现吊装可视化辅助管理。在构件吊装前,需先进行检验确认,并进行当日施工计划的更新和堆场构件扫描,以确保构件信息能够被正确识别,然后进行构件吊装。在安装就位后,需要对构件位置及施工细节进行校核,并利用手持机完成在现场完成构件芯片扫描,以确保施工过程及安装位置都被记录下来。而采取该种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概率,还能使施工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施工进度管理上,运用BIM技术能够实现与MSProject的无缝链接,并进行工程计划的导入和导出。
4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运用BIM技术实现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的管理,不仅能够使建筑施工效果得到保障,还能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的节约,从而更好的体现该种新型建筑建设理念。因此,施工人员还应加强BIM技术的运用,以便更好的完成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超.基于BIM的装配式结构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
[2]刘春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成本分析与控制[D].聊城大学,2016.
[3]马跃强,施宝贵,武玉琼.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16,04:45-47.
[4]许杰峰,鲍玲玲,马恩成,夏绪勇,姜立.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6,04:17-20.
作者简介:
黄良辉,广东河源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设工程管理研究
王淑苹,陕西渭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造价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教科研项目,课题编号KY2017002
论文作者:黄良辉1,王淑苹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
标签:构件论文; 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过程中论文; 信息论文; 模型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