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义教育论文,当代论文,资本论文,关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40—01
当代的世界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世界。而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但与100 多年前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许多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与70多年前列宁主义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也有许多显著区别。尤其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关系中非思想意识化趋势日益明显,人类社会正开始进入一个相互依存的国际化时代。世界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要求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当代世界的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关系进行重新考察,这既有助于我们在这种再认识的过程中获得提高,也有助于我国的教育面向世界,进行超越社会制度的借鉴、交流与合作。
一
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是当代世界并存的两种不同形态的教育。根据矛盾具有普遍性的观点,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却只讲二者的对立,认为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任何共同的规律,把二者的对立绝对化,而不讲二者的统一,即二者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种谈“资”色变的“恐资症”,导致我们对资本主义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采取了全盘否定、全面批判的态度。固然,对资本主义教育的虚伪性及不合理性进行彻底的揭露,对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进行大力的宣传,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走极端。过去,我们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对资本主义教育缺乏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采取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态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资本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和进步性,把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对立看成是僵死的对立。似乎只有如此,才能捍卫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纯洁性。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和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对资本主义教育进行彻头彻尾的全盘否定和批判,并非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
应该肯定,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从根本上是对立的,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由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而社会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这种本质区别,决定了两种教育性质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在我国,由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已不再具有阶级性,它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手中,从本质上讲,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社会主义教育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领导的,它掌握在全体劳动人民手中,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体劳动人民服务。资本主义教育的目的就其出发点来讲,是为资产阶级培养各种统治人才和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各种知识分子和劳动者;而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全体人民成为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资本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而社会主义教育则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这些本质区别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抹煞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这种本质区别就不会消失,不管资本主义的教育如何改革,只要不消灭私有制,就不会改变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
但是,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任何矛盾着的双方,除了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斗争之外,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1 〕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的斗争性。
教育既受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阶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教育又具有共同性。不仅如此,教育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才使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行超越时空的借鉴和交流成为可能。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之间除了因社会性质不同而导致的相互对立之外,还具有同一性,它们是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两种不同形态的教育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都是以大机器工业生产为生产力基础的,同一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决定了二者的同一性。在理解和掌握这两种不同形态教育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既不能因为教育具有阶级性,就片面强调二者的对立,以对立否定统一,也不能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就夸大二者的统一,用统一否定对立,否则,就会走上形而上学的歧途。这不仅不能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而且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
二
分析当代世界的格局,可以预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并存,和平与发展是共同的主题,发展生产力是共同的任务。这种趋势对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影响就是二者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同一性。面对这种趋势,我们在审视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关系时,就不能再沿习过去那种单纯的阶级分析的观点,而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生产力标准,实事求是地寻求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共同点,不应无视客观现实,把本应属于二者共有的东西当作任何一方固有的特点。据此,我认为二者除了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任务中不具有阶级性的部分具有相同之处而外,在下列诸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点。
(一)教育规律。所谓教育规律,也称教育法则,是教育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象中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相对同一的方面。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规律不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通常又把规律称为客观规律。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只是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时,才受到阶级性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具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如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教育与生产关系相互制约;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等,这些规律不仅在社会主义社会起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起作用。对资本主义教育在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充分肯定,同时要积极地加以借鉴。
(二)教育目的。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人们往往从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这一点出发,认为教育目的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从根本上讲,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从来也不可能由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某些个人的主观意志来任意决定。列宁曾指出:“事实上,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认定它是现存的、实有的。”〔2〕教育目的是教育规律的反映,受社会的生产力、政治、 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及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它不仅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还反映一定时代的要求。它既要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适应,又要与一定时代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文化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相适应。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目的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社会制约性和时代性;不仅具有特殊性,还具有同一性。一方面,不同的社会和阶级,或同一性质的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国家,其教育目的会有明显区别;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社会或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其教育目的往往有某些相似之处。当今的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同处于一个相同的时代,即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反映在教育目的上,也必然有许多共同点,如各国都普遍强调要培养有个性的、创造力丰富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解放的、能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3〕
(三)教育职能。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把教育的职能分为两大类:一是阶级斗争的职能;一是生产斗争的职能。所谓教育的阶级斗争职能,是指教育在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意识、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所谓教育的生产斗争职能,是指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前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则不受阶级的局限。除了原始社会外,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都具有这两种职能,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或在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表现不同,教育职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而到了近代社会,教育为生产斗争服务的职能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面临着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因而,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在培养各级各类熟练的劳动者,为发展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等方面是一致的。
(四)教育机会均等。按《国际教育辞典》的解释,所谓的“教育机会均等”(Educati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是指“理想的教育制度是所有的儿童将不受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的限制,都有平等的机会,最充分地发展他们的技能和才智。”〔4〕“教育机会均等”, 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的产生,还是作为一个口号的提出,或者是作为一个原则的确立,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因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它嗤之以鼻,采取全面否定、彻底批判的态度,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所不齿的。现在看来,这种态度是不公允的,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从未否定过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和思想,而且他们也极力主张让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列宁就曾指出:受教育的机会“‘让人人都有’……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主张。”〔5〕在当代世界,不仅资本主义国家主张“教育机会均等”, 而且社会主义国家也确立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 日通过)第九条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教育机会均等是有阶级局限性的,但我们不应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由资产阶级提出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阶级的局限性,就否认它的进步性、合理性,就否认资本主义教育在实现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还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都未能实现教育机会的真正平等。因此,实现教育机会的真正平等是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
(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20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是不同的国家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实施办法而已。这种趋势表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而且也是资本主义教育同样可以接受并积极提倡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然而,有些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不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而仅仅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实现资本家财富的增值,使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失去它的物质基础而成为不可能的事情”。〔7〕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 固然,在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有阶级局限性的,从其出发点来讲,它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但不能只抓住这一点,以偏概全。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提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只是出于资产阶级的需要,从根本上讲,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其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资本家财富的增殖,而且也包括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社会、道德、美学和经济价值的理解,向学生灌输尊重劳动者和劳动人民整体的思想,促进教育制度更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等等。〔8〕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对教育的发展无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们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参考和借鉴。
由上可见,只要我们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分析问题,就会发现,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并且随着对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关系再认识的不断深化,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将更加鲜明地显示在人们的面前。
三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28日通过)中指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 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也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就必须面向世界,对外开放,“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出现,使当代世界变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9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尽管每个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都有许多值得骄傲之处,但是,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只有坚持开放,吸收别国的长处,方能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必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在开放中求发展,在交流中求进步,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这样做就是愚昧,就不能实现现代化”。
当然,我们对资本主义教育经验的借鉴、吸收应当是有原则的。尽管按生产力标准来考察,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由于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它们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要坚持存异求同的原则,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鉴。过去那种把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完全对立起来,采取全面否定、全面批判的态度是不对的,但用趋同、用同一掩盖对立、采取全盘肯定、全盘照搬也是错误的。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关系,将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
收稿日期:1997—02—28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2版,第330页。
〔2〕《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1页。
〔3〕参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4〕《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al》,第123页。
〔5〕《列宁选集》,第1卷,第36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34页。
〔7〕高有华:《浅析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载《普教研究》,1987年,第2期,第9页。
〔8〕参见《国外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资料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
标签:教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教育的目的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