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及其效应分析_世界工厂论文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及其效应分析_世界工厂论文

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制造业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说起

新旧世纪之交,从国外到国内流传一句话: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这是指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土生土长,经历了几十年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的惨淡经营,并且吸引着世界投资者的眼球,不少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移址中国。如果说是方兴未艾,其规模和能量已经直追旧世纪的大国,人们预测会后来居上。

“世界工厂”是对某种经济集聚现象的描绘。一些文献曾经把18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称“世界工厂”,其工业制成品和出口贸易遍及五大洲;二战后,日本在废墟上重新崛起,也是靠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很快成为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所谓“世界工厂”,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到成为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重要甚至主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市场份额中明显占优势,在市场结构中有相对的垄断地位。

制造业(Manufacturing Industry)这个用语是舶来品,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的统称。在我国的统计指标中,原来把工业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轻工业又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料和非农产品为原料,重工业又分为采掘、原料和加工工业,仅在具体行业中有食品制造、机械制造和医药制造、化纤制造等10多项,并没有概括为一个制造业的综合体。

我国的工业化,就是循着这样一条道路前进。无论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或从重轻农为序转变为农轻重为序,都是工业的增长领先,并且以制造业为大宗。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不少制造业的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如煤炭、钢铁、水泥、化肥和纺织、食品、烟酒等。特别是对外开放,不仅出口拉动了这些制造业,更通过引进外资,从来料加工、组装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除了传统制造业,还有现代制造业,包括信息产业在内。大家看到,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正如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所说:“在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断言制造业比重迅速增长实际上是结构转变的一般特点。最近,制造业比重在发达国家已经降低的事实不能视为反对早期工业化的理由”。发展经济学还公认,当制造业产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1/3时,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 经济结构开始向成熟经济的社会过渡。正是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中期,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世界工厂的历史重任落到了我们肩上。

世界工厂在中国成长,有一个逐步扩散的“墨渍”效应。这是由于中国之大,地区之间不平衡,各地有其优势和特色,并在不断演变。与逐步开放一样,首先在区位有利的沿海尤其是政策优惠的经济特区,然后向沿边、沿江和内地延伸。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在首批开发区的工资水平有所上升后,其他地区的竞争力就增强了,并有其不同的资源优势。从当前看,珠江、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虽在前列,而今后的世界工厂可能不限于这些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实施后,世界工厂的区域普及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即使在强调知识经济时代,应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而从当前总体看,正如樊纲一再强调,全国的重头还是传统的制造业,不是什么新经济。

发展制造业的积极效应

中国的工业化,以制造业为骨干,与英国、日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直至发达国家大同小异。于是招致种种评价,如“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实力的结晶”,“制造业是中国走向世界市场的支撑”,“制造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通道”,决非言过其实。发展制造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穷二白”的旧貌,可以看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积极效应。

第一,制造业的发展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20多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从10%左右到7%以上, 领跑于世界。增长的是什么?主要靠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上,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工业是领头羊,年增长曾达20%、15%,至今多年也不少于10%,以致所占比重上升到50%,其中30%左右是制造业。经济起飞,制造业是“引擎”。这些数据证实了经济学家卡尔多在1967年阐述的理论:高速增长几乎总是与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而且这是发展处于中间阶段的特点。

第二,制造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开门户。就业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第一难题,人口多的中国尤其如此。几十年来,全国先后增加一、二亿个正式就业岗位,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部门最多。这不仅在城市曾经基本上实现过充分就业,还从农村转移了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制造业中,相当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大体上不到万元资产可以安排一个劳动力。乡镇企业是解决农业非农化的第一站,同样以制造业为主。近20年,农民进城打工,除了建筑、服务业外,不少在制造业,包括加工、装配的“三资”企业。如果不是制造业,很难设想这么多的劳动力到哪里去。

第三,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职工收入,适应了消费需要。虽然,当前反映劳动力价格的工资水平还不高,但是工业与农业比、城市与农村比、职工与农民比,相距总在一倍以上。虽然多年来职工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但是10年左右总能翻一番。可见,多数居民的生活改善,有赖于制造业的长盛不衰。这是从需求和有效的支付能力看。再从有效的供给看,生活必需如吃和穿,固然以农产品为本,也要不断深化其加工度;而超越生存资料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从住、行到用,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包括新三件如通讯、电脑和汽车,仍有赖于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

第四,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积累来源。制造业不仅为消费服务,也是积累的不竭源泉。在财税收入中,直接来自农业的有限,大量的间接税靠工业,其中制造业的贡献又大于原材料工业。这几年财政收入增加快,保证了大规模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来自制造业的增产增收。直接投资也一样,股份公司上市,筹措巨额资金,培育和发展了资本市场。

第五,制造业的发展推进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发展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在对外开放中扮着重要角色。出口,过去以初级产品为主,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不久就转向以制成品为主,不断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了创汇效应。吸收外资和外技也一样,我国跃居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引资国,大多在制造业,有很大吸引力。最近,世界零售商业巨霸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等先后来华建立采购中心,定单以数十、百亿美元计,经营的就是这类制造业产品,从服装、食品到家用电器。

第六,制造业的发展也推进了改革深化。改革的载体有企业、市场和政府,都直接、间接地与制造业有关。企业改革是基础,几经曲折,大多以制造业为改革对象,摸索出不同模式,培育了初生代的企业家。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构建,同样以制造业为主体,创造着有中国特色的游戏规则。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必须适应制造业的特征。再者,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制造业责无旁贷。另在某种程度上,改革要花成本,实际上制造业承担了一大部分。

第七,制造业的发展拉动着其他产业的同步前进。制造业不是孤立的,其相关度和拉动力大,在整个产业链中是一条主脉。农业要发展,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关键在以制造业为“龙头”,龙头动而龙身活、龙尾昂。服务业要大发展,同样依靠制造业先走一步,成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人流的强大后盾。当前强调科技进步,也离不开以制造业为基础和服务对象,高新技术必须通过改造传统制造业来壮大、提高自己而实行产业化。

第八,制造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制造业在发展之初,只能在区位优势、基础厚实的地方先成气候,但是在蛋糕做大后,必然会对其他地区以示范,并利用后发优势来跟踪发展。这几年,不仅在东南部腹地如湖南、江西、安徽省有明显进展,并在中西部的其他省市有所突破,表现为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转移。看来,后发展地区的推进工业化,也应当和可能从制造业切入,是绕不过的;并且在先进的地区得到长足发展后,有必要和条件以实力和经验来帮助后进地区,使不同的制造业合理布局,共同构建一个中国式的世界工厂。

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在充分评价发展制造业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这是因为我国的工业化,总体说来还处于中期阶段,并且受到传统体制的长期影响;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潮流中,发展中国家的处境决非最佳。根据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无论是一、二、三产业的消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从轻纺行业为主变为重化行业为主,以及从朝阳行业逐步老化为夕阳行业,都不是一条洒满鲜花的阳光大道,相反,很可能有荆棘,有陷阱。我国正处于转轨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有其民族背景和时代特征,潜伏着若干隐忧。

我国当前制造业的现状,如2000年的增加值超过3万亿元, 占当年GDP的1/3,8000多万个企业安置了近1.4亿人就业,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约1/2的来源,但是,也有弱点,主要表现在结构和内涵上,诸如:

1.劳动密集型占大头,资本、技术密集型还待发育。讲工业及其中制造业,向来是纺织和机械居首,全国是这样, 发达地区也是如此。 20年来,这两个行业经过技术改造,家电和化工制品不断崛起,后期更有信息行业一马当先,情况有了变化,而基本格局依旧,仍旧属于传统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有数量级的差别。

2.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开发性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应当肯定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速度很快,但还没有脱胎换骨。这表现在技术进步大多来自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而自主创造能力薄弱,已经掌握的大多停留于应用型技术,设备多是外国制造,较少开发型技术。高新技术类如信息产业,更为外资企业特别是独资企业所垄断,技术外溢有限,以致中关村也只是擅长装配,没有形成足够的核心技术。但也有人不这样看,认为外国的研究中心也有进来,就说什么要讲“所在”,不讲“所有”。

3.企业小而散,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制造业从小中企业起家,但又必须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取胜。我们呼唤营建企业“航母”已有多年,现在有的产品产量在世界居前,而进入世界列强的企业却寥寥可数。这是传统体制的条块分割的严重恶果。虽然,先后涌现了一批大集团,而其中不少出于行政性“拉郎配”,貌合神离,机制未变。

4.管理不尽如人意,并导致产品质量、经营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不理想的综合后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管理是内在标志,虽然大声疾呼,仍旧雷大雨小。反映在市场上,从食品、服装到医药、化妆品,从大众消费到名牌精品,洋货和“三资”企业产品一直是咄咄逼人。特别是设备制造,先进设备都靠引进。大型制造业,如果说产出和销售,一个行业不如人家一个企业;那么说利润积累和投资尤其是研发投入,悬殊更大。劳动生产率,从钢铁到汽车,相差何止10倍。这些不仅制约职工的分配收入,也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成熟。

上述问题,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诸如: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制造业并不是什么“一枝独秀”,同时有强健的竞争对手,必须认真对待。讲到“入世”,乐观者抓机遇,悲观者识挑战,一定要全面考察,我国制造业也同样,有优势又有弱点。不要认为我国制造业已经称雄世界,其实与发达国家比,在规模和水平上还有很大差距,如世界500强企业,绝大多数产生在美国和日本、欧盟; 特别是轻纺、家电以外高新技术的制造业,其实优势还在他人手里并在进一步增长和提升,我们瞠乎其后。另据报导:“德国支柱产业(机械、化工)抗衰力强”,“法国传统行业(汽车、制药)成绩不俗。”就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正在急起直追,某些方面已经成为劲敌甚至软件还超过我国。分析对比,应当全面衡量硬软各种因素,我国的自我装备能力、高素质技术工人、科技投入和经营管理都有不足之处,将会决定今后和长远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不能掉以轻心。

在国内市场上,除了我们能走出去、别人也能走进来外,不能只看到市场一片繁荣,还要审视背后的矛盾和冲突。这是指在传统体制和传统技术所诱发的重复建设及其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过度,有其严重的消极效应。传统的制造业早已饱和和过剩,我国更是这样,从纺织、机械到耐用消费品,有的开始治理(如纺织压锭),有的仍在盲目扩张,造成能力闲置和经营艰难。过度竞争的爆发不息,如打价格战直至跌入成本,不仅使利润下降甚至纷纷报亏,只能“群输”;并且制约其再投资和开发能力以及服务质量,最后使企业难以进步,吸引投资和就业的潜力递减,消费者也未得益。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几十种制造业几无供不应求和供求平衡,一些热门产业都是产大于销达1/3甚至1/2,破产征兆使企业苦撑,一批上市公司业绩下降,不利于持续发展。

产生上述现象,在产业发展理论上,是传统制造业走向现代制造业的必经过程,绕不过的“阵痛”。发达国家把不少这类产业转移到中国,决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实行工业化,为他们增加竞争对手;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已经成熟的产业(在他们算是夕阳产业),推到中国,保持其后续利润,而使中国承担其余利和付出最终的边际代价。所以,全球化的产业结构重组,发达国家趋利避害,对发展中国家不尽是福。

走向现代制造业的对策思维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往何处去?这是一个涉及全局的大课题,亟待统筹策划,从长计议,列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角视野。20世纪下半叶,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有很大进展,为我们打开了眼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和参考。这些,都必须结合中国特色,从当前实际出发,顺应未来的趋势,进行自己的思维,寻觅自己的路径。总的方向,能否认为,应当着眼于从传统制造业逐步演进和发展现代制造业,为最终实现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为富民强国作出贡献。近年来,理论界和有关部门已有探索,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点:

1.在持续做大的基础上,更要做好、做强。

我国制造业已有了大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小弟弟”,应当进一步扩大,在整个经济增长中保持相当的贡献份额。然而长期来存在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一定要引以为戒,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前提,着重于提高竞争力,才可望有永续的、快速的良好态势。这也是今后发展制造业的指导思想,带有战略递进的意思,甚至有所纠偏,防止某些矛盾如低水平重复建设及其后果的续发和延伸。

2.调整和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制造业的结构优化,任务非常繁重。如在保持相当数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发挥我国优势并有利于扩大就业外,必须转向培育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有的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有利于相应提高其有机构成、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在保持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的同时,必须培育和组建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包括跨国公司,成为整个制造业的脊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具体到各行业,也要扬我之长,用足比较优势,并避我或补我之短,创造条件培育新兴制造业。最近,有关部门判定了10多个行业的“十五”规划,召开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研讨会,有人提出“中国能否成为汽车制造中心”,要进一步推敲,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选择新的增长点。

3.大力推动科技进步。

技术进步是传统制造业走向现代化的惟一通道,从粗放型转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形成一体,对制造业完全适用。在提出“世界工厂”的同时,有人叩询:中国要不要成为“技术大国”?当然要,并且两者是结合的,不能分开。我们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进而实现其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以制造业为载体,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入手,扩大高新技术的市场,为其产业形成提供充分条件。为此,我们要做很多工作,如增加制造业科技投入,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共同体,建立创业基地和创业、风险基金,制定切合中国制造业实际的科技政策,进一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自主开发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等等,要动员所有部门和全社会来共襄斯举。

4.面向世界,分工合作。

发展制造业,在立足国内大市场的基础上,还要走向世界大市场。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进出口,优化制造业的出口和进口产品结构;另一方面,要引导外资利用,不仅扩大其规模,更要提高其水平,增加其先进科技含量,包括组建研发中心,不仅是制造中心,把商品、资本输入进而变为技术输入。在这样的格局上,最终形成跨越国界的制造业分工和合作,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制造业跨国公司。

5.深化改革,激活机制。

制造业的发展和全球化,对改革有更高要求,也给以更大动力。这不仅是在企业,制造业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率先到位,还要有一个新的市场环境,特别是规范化、法制化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这些制造业,所有制结构要进一步调整,在保留少数国有大企业集团的同时,某些领域要退出,更多的应当是股份制,其中国有股要减持。企业内部,也要改革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才能焕发活力,迎接市场竞争。不言而喻,要转换政府职能,优化对制造业的宏观调控和服务。

6.合理布局,东西互补。

中国发展制造业要有合理布局,调动各地的积极性,在地区之间发挥其优势,形成一股合力。现在已能感觉,制造业包括不同行业,区域之间的结构趋同是一道障碍,必须因地制宜,各有重点,形成特色经济,才能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尤其在东、中、西部之间,基础和条件不同,更要本着互利互补的原则,有所规划、有所转移,力争协调和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开发什么,除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建设外,制造业是重要砝码。

7.与其他产业的联动。

制造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一、二、三产业息息相关。所以,既要支持和依赖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又要支持和依赖农业和服务业,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还涉及城市化和城镇化,城市要“退二进三”,制造业到哪里?应当成为农业的“龙头”并带动商业、运输业和金融业,最后形成三次产业关系密切的新格局和高水平。

8.大力振兴设备制造业。

发展制造业,必须把设备制造业作为一个专门的突出课题,给以特别重视和特别关怀。设备制造业的特点是技术密集,技术含量大,技术更新快,而在我国当前却是“瓶颈”。振兴这个行为,然后才有其他制造业和整个产业体系的进步和振兴,必须集中力量给以攻关,千方百计给以推动。

9.营建人才高地,提高全民素质。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发展制造业不能仅靠少数知识精英。有人提出:谁来制造“中国制造”?原因是在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中,技术工人只有一半,其中初级工超过六成,中级工约占三成五,高级工仅有半成,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约占1/3,大相径庭。因此,不能满足于所谓我国劳动力素质较高,而要充分认识存在很大缺陷和危机。必须以教育促科技,提高全民素质,对现有职工进行终生培训,这是保证制造业不断升级和长盛不衰的根本之计。

10.培育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品牌。

制造业作为经济实体,需要文化的呵护,这正是中国制造业的另一薄弱环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并为公众普遍认同的企业价值、企业精神和企业的行为准则、经营战略等的集合体,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本。制造业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培育企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在企业文化中,服务文化十分重要。有人认为,制造业不是服务业,只要生产和经营就够了,那是对服务文化的误解和对市场动态的无知。市场竞争又是服务竞争,具有文化性,所以服务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有效手段,制造业更不例外。企业文化的精华则在品牌,树立企业品牌也是中国制造业成熟与否的标志,必须下苦功夫,视为市场竞争的必胜一着。

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说,穷国具备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不曾有过的优势。在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支点,带来经济起飞,这是一种后发优势的后发效应。但是,怎样抓住这个机遇,采取什么对策,结果大不一样。我国制造业已有长足发展,却不该陶醉于今日,而要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演进。在实现工业化后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标签:;  ;  ;  ;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及其效应分析_世界工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